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近年来日益暴露出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在理论上,自由理念与民主原则相冲突,自由民主理念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自由民主制本身的内在矛盾使其难以成为历史的终点。在实践中,未来历史发展日趋多元,而非走向单一的终点,“历史终结论”作为资产阶级学者的意识形态之见已被多样发展的现实证伪。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前后,福山抛出的"历史终结论"遭遇到世界诸多左右翼知识分子的全面挑战。为此福山请出黑格尔和马克思,将黑格尔和马克思也说成是"历史终结论"者,以利于自己的"历史终结论"。其实这是福山对黑格尔和马克思历史概念的严重误读。福山此举不仅不能证明其理论的合理与合法,相反却暴露出其欲盖弥彰的意识形态动机。  相似文献   

3.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结束后又重新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主张人类历史必将终结于以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关于“历史终结论”由来已久,沿着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向前追溯,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黑格尔→科耶夫→福山。不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历史终结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基础框架是相通的,并且这些理论的根基在历史的检验中越来越显示出弱点。  相似文献   

4.
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再没有其它意识形态的竞争,所以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以西方的制度作为一种普遍适应的制度,体现了"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与世界正呈现出一种文化多元主义的迹象不相符合.科技在不断发展,尚不存在一种制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历史尚未终结.  相似文献   

5.
在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思想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相反,同样出身哈佛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已无对手,历史的演进过程也已走向完成.但是,历史是否有一终极的理想状态尚有待探讨,自由民主社会亦不是历史的终结点.尤其是支撑福山的观点的、建构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普遍史理论,与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冲突和经验上的不相容,更是福山的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内在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6.
政治理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一种理论范式,其理性的政治原则和"完全和解"的政治秩序立场成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重要方法论.政治理性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弊病,使福山政治哲学沉沦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困境而受到多方指摘.马克思由政治经济学方法现实又逻辑地推断出来的"世界历史"观必然扬弃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并最终真正地形成对福山政治哲学方法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是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与福山所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两部名著的共同论域。福山在托克维尔的基础上,将自由民主上升到普世原则的高度,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但美国现实中存在的严重经济不平等使二者所论都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福山是否还在坚持"历史终结论"这一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有人肯定,也有人否定。笔者以为,福山在提出"历史终结论"之后不久就开始了一个步步退却的过程:尽管在直接表述上,他没有也不可能承认"放弃"历史终结论",但在事实上,作为一种客观逻辑,他已经自我否定了自己的结论。正是这种主观上的坚持和客观上的否定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冲突。?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中所阐释的"历史终结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作为一名对资本主义制度有坚定信仰的西方学者,他的反共立场是一贯鲜明的,因此对社会主义制度做出误判性的言论也就不难理解。然而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问题开始显现,与此相反,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继续稳健发展,在此背景下,他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发展模式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赞赏和肯定,并部分"修正"了自己曾经的误判,但福山对"中国模式"能否持续表示怀疑,并始终坚持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终点的观念,所以,即使他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修正",但对其理论仍需批判考量。  相似文献   

10.
"终结论"者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但这一论点受到来自理论和现实的挑战,社会主义宪政正是"终结论"遭遇到的核心挑战。社会主义宪政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宪政的超越;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和民生福利原则在资本主义内部架起了通往社会主义宪政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丹尼尔·贝尔判定扮身为普世公理的意识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即告终结。导致左派和右派之争的意识形态问题化身为大政府和小政府以及经济政策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历史的终结。贝尔反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福山把冷战终结看作民主和市场,说到底是资本主义普世信念的胜利,但事实是历史在后工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基本领域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贝尔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可谓深厚,但是总体上贝尔将马克思的历史观读作黑格尔遗风,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已无法解释今天的后工业社会。这本身是不是历史终结论的一种戏拟式演绎?  相似文献   

12.
"历史终结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全球形势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重提并进一步阐释了"历史终结论"思想。"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历史进程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亨廷顿和福山都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领军人物,但两者在理论渊源、政治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终极结果、评判标准以及发展动力上各有不同。亨廷顿从发展中国家现实出发,前期强调政治秩序与稳定,提出权威政治观,后期则强调民主与文化的重要性。福山从世界普遍史出发,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政府形式,自由民主下的典型公民则是“历史最后之人”,后期在理论修正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能力与政治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抽象的历史观,而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之上,关于人类历史活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科学历史观如何建立的理论。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历史自身所具有的辩证发展特性及其面临问题的挑战是马克思创造性提出世界历史理论的根本动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之所以区别与其他世界历史论而成为科学,是因为它体现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世界观,对于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个人,从生存论视角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确立了"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生存论原则。马克思从生存论意义上回归了人本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存论转向。从生存论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解读,不仅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血液和生命,而且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能够超越其他现代性理论的决定性力量正是来自于生存论。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那里,承认理论不再仅仅是以一种理论构想式的生长逻辑出现,而更多地是以一种历史批判叙事的外观呈现出来。承认叙事在马克思贯彻其解放政治规划的历史逻辑过程中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承认的批判,以及经由劳动范畴中介获得相互承认的探讨,青年马克思建构起一种人本主义的承认价值观;其次,马克思通过"自由人联合体"来克服个体与共同体(集体)之间历来的矛盾,以相互承认来中介双方,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最后,通过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指出承认关系的物化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才能进入"自由王国"。由此,马克思着手将承认的方式改变成无产阶级合法斗争的武器,从而完成了由理论叙事向革命实践的历史性升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形态理论密切相关。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一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五形态理论"视角;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形态理论"视角;三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世界历史理论"视角。同时,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们认识现实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很少直接使用“正义”概念来谈论正义,即使偶尔为之,也是迫于被批判者使用而使用,那么其因由何在呢?当黑格尔的永恒正义意指历史在资本主义普世史中终结,被福山继续以之来为现代自由主义正义摇旗呐喊时,无疑需要召唤沉默的马克思正义思想出场来展开正义的对谈。那么马克思用以对谈的正义概念和正义原则又是什么呢?当马克思面对由康德的伦理正义和黑格尔的永恒正义合力形成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正义时,马克思对之予以批判的意旨又是什么呢?当马克思所寻求的共产主义人类正义,之所以不被视为乌托邦而是历史的必然,其根本性原因又何在呢?这些事关正义之于马克思意味着什么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并非是不证自明的先验性定在,而是需要加以澄明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将自然视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艺术的精神食粮,并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二者存在着永远不能割断的联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存在局限性,艺术也远离了自然。现实严重的生态问题提示人们,自然科学必然走向人学,艺术必然复归自然。  相似文献   

20.
自《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出版至今,福山的思想(包括其反民主观点)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对于所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胜利,他不但从未欢呼,反而深感忧虑。福山在三个方面误读了他所依赖的黑格尔哲学:首先,福山将主奴关系中应被扬弃的要素看作是优越之人的特征。其次,他未区分生存状态上的可能性与存在论-生存论的可能性。这种混淆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使他混淆了不同种类的承认,另一方面使他错误地认为历史必有一个时间性终点,即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第三个误读。尽管如此,人们仍应看到福山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