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俄格冲突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发展可谓龃龉不断、一波三折,两国在格鲁吉亚一些自治共和国(州)地位、合作反恐等问题上的矛盾与对立不断加深,特别是最近两国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争执急剧升级,终致双方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此次俄格冲突一方面将加剧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忧患意识"而加速其倒向西方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会促使美国继续加大"遏俄、防俄"的力度而推动俄美对抗进一步升级;俄格围绕南奥塞梯的冲突实质上是俄美围绕格鲁吉亚问题以及外高加索地区所进行的一场地缘战略角力,其影响虽然深远而广泛,但还不至于引发俄美间的一场新"冷战"。  相似文献   

2.
张海 《今日南国》2014,(11):8-8
俄罗斯总统普京2014年10月15日怒批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俄心怀“敌意”,并警告他俄罗斯“不会接受讹诈”.普京的讲话被视为迄今对俄美关系最严厉的言论之一,而2014年以来乌克兰危机发酵使得俄与西方的关系已经跌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  相似文献   

3.
缓和与紧张、对话与对抗交织与交替是"冷战"结束以来俄美关系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俄美关系的这种周期性演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系统性原因。在全球层面,俄美两国在战略稳定、核不扩散以及国际法体系及能源问题上立场相左;在地区层面,俄美两国在欧洲、中亚、后苏联空间以及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冲突共存。由于今天的俄美关系依然是建立在相互核遏制以及确保相互摧毁的军事政治逻辑之上,加之俄美关系内容的匮乏与狭隘,因而即使双方围绕本次乌克兰危机而发生的争斗得到妥善解决,其发展前景依然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俄美“新对抗”根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俄美围绕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激烈争斗显示,俄美关系的互动模式已经从原来既争斗又合作的温和态势向"对抗性"的争斗态势悄然发生转变;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变本加厉的"挤俄"战略,俄罗斯国力的日益壮大,俄美在社会发展模式和"民主"价值理念上的分歧以及能源因素则是俄美"新对抗"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5.
黄登学 《国际论坛》2013,(4):14-19,79
随着2012年5月普京总统时隔四年后的重新"归位",俄罗斯外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普京新任期内,俄罗斯外交将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作为优先方向,全力构建"欧亚联盟",通过打造这样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区域内的核心力量集团,使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的真正一极";发展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仍为俄罗斯外交的一个重点,然而俄美互动态势表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俄罗斯的外交战略棋盘中,中国的分量不断增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典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外交决策中的价值导引和知觉定位的作用非但没有完全消减,反而有所增强。美俄日韩对朝鲜的生存与发展的知觉认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推断,即美日的"朝鲜威胁论"、俄罗斯的"朝鲜负担论"以及韩国的"朝鲜崩溃论"。固执地坚守以意识形态为引导的冷战思维必然导致对国际环境与国际关系的错误知觉,甚至会产生国家间关系的严重敌视或是对抗。历史传统和地缘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理性对待朝鲜,要力避错误知觉,确立起战略思维,并放眼于长远和未来,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角度,稳步构建起中朝之间的正常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7.
未来10年对美俄双方来说都是难得的好时机,双方应彻底削减各自拥有的核武器,双方的战略核关系将因此更加安全,全球核不扩散机制也将得到巩固。然而,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美国政府切实打破 冷战思维,这种思维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双方核安全政策的制定。20世纪90年代美俄在核安全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近年来却一直止步不前。虽然华盛顿一再强调,俄罗斯对美国构成的威胁在冷战时代是因为其强大,如今则是因为其衰弱,但是,美国却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8.
1999年3-6月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变动中的一件大事。它使俄罗斯对西方的看法有了明显转变,对俄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阐述北约轰炸前后,俄政界对世界秩序、自身地位、西方军事行动及俄的对策和应吸取的教训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后的俄美关系 ,实质上是“既非敌人 ,也非盟友”的关系。十多年来 ,俄美关系凸现五个特点 ,即 :非对抗 ,不再企图“埋葬”对方 ;不对称 ,美强俄弱十分明显 ;影响广 ,涉及地区和世界格局 ;矛盾深 ,俄罗斯不会“融入”西方 ;起伏大 ,时而关系融洽 ,时而剑拔弩张。美国要遏制和打压俄罗斯 ,不会容许俄罗斯再次强大起来 ,成为世界范围的竞争对手。俄罗斯则力图复兴经济 ,重振大国地位 ,不会甘心永远充当美国的“小伙计”。  相似文献   

10.
近来美俄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面对矛盾的升温,美国的智库冷静且理智地探讨美俄之间矛盾的诱因及深层原因,并向美国决策层提供消弭矛盾的建议。总体上而言,智库的共识是美俄之间并不处于"新冷战"的边缘,美国对莫斯科的现行外交政策应该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 Auoto CAD强有力的绘图功能及其内嵌式Autolisp语言,准确、迅速、直观、简便地解决机构运动分析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创新的提倡者。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认为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是对待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正确方法 ,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内容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在创新中必须要处理好破旧与立新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 ,动员全社会力量 ,坚持“三个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对于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体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阐述情商EQ在体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的教育思想研究,在张学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是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主要阐明了张学良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四个鲜明特点,即爱国主义教育或曰教育救国;"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基本教育思想;实行普及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全民教育机构和体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该书作者还就张学良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16.
美国的高校认证与教育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高校采用认证这一非政府性的同行专家评议的手段确保社会对高校的监督以及加强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协调,保证各高校在一个大家认同的基本质量水平上运作。其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单位认证和专业认证。这一做法比较公正,也切实可行,对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个性的概念和体育教学过程属性的简要分析,对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可以激发强化学习动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体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影响体育教师的教态。  相似文献   

18.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典型观点是,科学是单纯的命题复合系统,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静态性表述,科学的进步只是量的累积过程。来自科学哲学内部的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奎因则一反这种主导性观点,提出了科学的整体性思想,且从实用主义角度对命题系统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作出了根本有异于经验证实原则的说明。本文通过剖析奎因在科学观上的突破和重建,力图揭明整体性科学观的自然科学发展基础及其变革性意义和对历史主义整体动态科学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为何?怎样认识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是时下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尤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的论述影响最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米切尔在其系列著述中系统讨论了图像转向、意象与图像、意象X文本、元图像与生物图像、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恐慌、视觉文化与意象科学等概念,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图像转向强调的是在读图时代应抛弃意象研究的语言学模式,以使意象回归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范式变革。他强调一切媒介皆为混合媒介,因而语言与意象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借鉴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的基础上,米切尔提出了意象X文本的概念,它与恐龙、多利羊、世贸双塔、金牛犊类似,是关于图像如何成为图像的元图像。在米切尔看来,图像是意象的物质载体,意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将事物类比为它物的本能,具有超越自身的可被人的意识加工的富余价值。语象叙事从本质上讲是一切意象文本的共性,它其实也是一种元图像,在其混合媒介的内部产生了类似主体与他者遭遇时的冷漠-希望-恐慌的三个认知层次。米切尔先后使用过的图像理论、批判图符学、视觉研究、视觉文化和意象科学等术语,说明他理论的实质是反理论、去学科的跨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米切尔提出"图画转向"的本意是想为图画争取一个与语言平等的地位,最终却被广泛地推衍误读为"图像霸权"或"视觉时代"的来临。按照米切尔后期的澄清,图画转向在人类文化史中曾反复发生,而由视觉形象引起的焦虑不安也绝非首次。"图画转向"与哲学内部所发生的"语言转向"并不具有承递关系或衔接关系,二者并非同一层面上的"转向"。但如果将二者都看作是某种文化思潮,则它们之间是彼此关联甚至互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