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邛崃窑(简称邛窑)分布在四川成都邛崃境内,创烧于南朝,兴盛于唐、五代,南宋中晚期停烧,历经800余年,是四川地区古瓷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烧造时间最长、品种最多、影响最大的民间窑址。邛窑三彩是邛窑里极具代表的产品,主要是以黄色为基色,再以褐彩和绿彩为点缀,釉色丰富,造型别致,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从釉色和各种器型看,邛窑三彩的烧造工艺已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凸显了地方民窑的工艺特点,展现了蜀文化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2.
邛崃窑是四川地区影响最大的古代民间青瓷窑场,始于南朝,盛于唐至五代,终于宋。邛崃窑陶瓷以风格多样、造型别致、釉色丰富、纹饰古朴而著称,极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其釉下彩绘的发明和应用为瓷器的美化开辟了新径。20世纪30年代邛崃古窑遗址因抢劫性挖掘遭到极大破坏。内迁四川的中央大学师生抢救性地收集了上千件邛崃窑陶瓷器,后随中央大学一起回迁南京。现珍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本  相似文献   

3.
唐“三彩”,即绿、黄、兰为主色混合的新彩釉.但从实物考察,所谓“三彩”器物,其彩釉并不只限于绿、黄、兰三种色调,其中尚有黑、白、褐、赤、紫等多种色彩.常见的“唐三彩”,突出的色调表现是以绿釉最显著,其次是黄、兰著目,兼有它色的多彩结合体.因此,被称谓“三彩”.“三彩”釉器在唐是独树一帜的多彩,故通称谓“唐三彩”.绿釉在三彩器中居显著的位置,北方发现的“三彩釉”器是这样,然今邛窑所见的彩器亦是如此.为要了解彩釉的兴起,似必应着重以绿釉为起点,进行探索其创烧的时代和继承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牛宏成 《南都学坛》2010,30(4):42-43
邓窑是豫南地区的著名瓷窑,始烧于唐末,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以宋代最盛。邓窑融汇了南北方制瓷工艺,烧造时间长,窑址范围大,器物种类多,为传承中国古代制瓷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辽三彩是受中原汉族制瓷技术影响,在辽朝统治区内烧造的低温釉陶器,其制作方法是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黄、绿、白三种颜色的釉彩,经过低温二次烧成。辽三彩因其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而独树一帜。辽三彩的造型、纹饰等均来自于契丹民族和辽代社会,契丹民族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征,使辽三彩更具民族气质,从辽三彩中可以了解到契丹人的生活习...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自古就是陶瓷产区与陶瓷文化大省,在历史长河中,河北陶瓷形成了以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四大历史名窑为主的历史文化。邢窑在唐中期生产极盛,出产的白瓷质地洁白优雅,与越窑一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定窑是宋代著名官窑,宋五大名窑之一,以产白瓷著称。磁州窑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属于大型民间窑,所烧瓷器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井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其中的瓷枕最具代表性。河北陶瓷文化是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重要文化资源,必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文化龙头。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陶瓷大国,陶瓷的种类异彩纷呈,尤以青花瓷最引人注止。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昌盛于明代以及清代初年。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高温烧就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它以釉下彩的工艺优势和瓷画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珍视,被誉为“国瓷”,为现代收藏家所青睐。 青花钴料在白胎上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得以让我们从每一片青华碎瓷上读到一段逝去的风云: 明代弘治年的昭君出塞图,嘉靖年的藏人戏舞图,都从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李清,男,生于1966年,重庆万州人。199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当代陶瓷窑口"蜀山窑"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以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九三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美术陶瓷分会理事、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在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陶瓷烧制窑口,继往开来,当代四川窑口"蜀山窑"的创始者李清主张以巴蜀文化为核心元素,传承创新,结合技艺、艺术、工艺三者,传播"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学思想,为当代四川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南宋官窑分期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把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和郊坛窑)分为两期,其年代的分界线为宋宁宗开禧年间。两期产品在器类、造型、装饰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变化。文章认为两个官窑存在同期共烧的事实。官窑产品不仅用于朝廷的礼仪活动,还可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相似文献   

10.
山东淄博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处重要的瓷窑业中心,创烧于北朝时期,历经隋唐时期的发展,在宋金时期达到繁荣,明清时期逐渐衰落。由于受到社会佛教文化的影响,淄博窑产品中有一类和佛教相关的产品,主要用于佛教建造过程中的琉璃建筑构件、供奉的佛造像、寺庙中的佛教用瓷和信奉者居家崇佛礼器。北齐和金元时期是佛教文化盛行的两个时期,僧众和信佛的民众也比较多,尤其是金元时期,信佛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淄博窑两次成规模地的生产佛教相关器物,产品类型主要是青釉莲花尊、三彩胡人狮子型炉及僧俑像等。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宋代岭南陶瓷的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岭南陶瓷进入发展高峰,窑场分布广,器物品类多,釉色绚丽多彩,工艺水平提高,开启了美术陶瓷生产的大幕。岭南宋瓷具有造型“多”“新”“特”、装饰手法多样、题材丰富、形象生动等美学特点。社会安定、商贸发达、北人南迁、原材料丰富和陶瓷技艺的积累与改进,是岭南宋瓷大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三彩女俑是中国唐代灿烂的唐三彩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品之一,千百年来为世人瞩目,其造型生动逼真,釉彩艳丽,根据唐代宫廷女性的社会地位刻画出不同的性格特征,烘托出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象。从唐朝陪葬雕塑中的三彩女俑入手,分析其分类和各个类别形体、色彩塑造的历史原因,考察了三彩女俑集圆雕、浮雕、线刻、釉色于一体的造型方法,在空间、体量上的追求、衣饰的处理,和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等方法使唐三彩女俑具有圆润饱满、绚丽斑斓的独特造型特点,以利令人准确地把握唐三彩的制作艺术和工艺,继承发展、开拓创新,把唐三彩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长沙窑传统制陶技艺是千百年来长沙窑地区制陶艺人通过实践探索并逐渐形成的一套制瓷技术、文化体系。其独特的工艺特点和传承方式是技艺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推动长沙窑陶瓷产业复兴,并促进长沙窑地区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地方性的现代经济、文化之路,使多样性的传统文化存在于现代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背景造就了东南陶瓷鲜明的海洋性特征,并成为我国古代陶瓷手工业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环。东南陶瓷海洋性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名窑在沿海窑场被仿烧而成为沿海手工业产品的过程,表现为以浙、闽、粤等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相对集中发展,向海港周边地带类聚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内地名窑向沿海仿烧窑转移的窑业技术发展轨迹,并成为我国古代海洋贸易陶瓷的主要产地。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窑”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窑废址在建阳县水吉公社池中、后井大队附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窑场之一。它以烧造黑釉兔毫碗为特色,在当时深受国内外饮茶爱好者的欢迎,并被誉为黑釉器中的“上品”。解放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对建窑废址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发掘,为我们探讨有关建窑的问题提供一些重要的资料。现就有关建窑各类瓷器的烧造年代、宋代茶风与建窑黑釉器、建窑的性质、建窑窑炉类型和建窑在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泉州地区的晋江县和泉州,是宋元时代盛产陶瓷的重要地区。在宋元时代,这里出现许多烧制陶瓷器的窑场,其中较著名的古窑场有晋江县磁灶乡、泉州市郊东门窑等。由于这里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东南临海,泉州又是中世纪海外交通非常发达的著名港口,因此,这一地区在南宋及其以后,古代陶瓷窑场的大量出现和外销有密切的关  相似文献   

17.
青花瓷器是我国驰誉中外的瓷器品种之一。由于近人所见的出土器物和传世品最早是元代烧造的,因此,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它是元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瓷器品种。可是,元代青花瓷的烧造技术已较成熟,在此以前它必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陶瓷界根据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法已很成熟,推测青花瓷的起源可能是在宋代,但一直未能找到这方面的实物资料。七十年代以来,在浙江省先后出土了一些宋代青花瓷片,接着在江西吉州窑窑址中又出土了南宋晚期的青花碟,拓宽了人  相似文献   

18.
建盏是流行于宋代的黑釉茶器,其独特的釉色特征在灿烂的陶瓷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陶艺中,世界各国的陶艺家在其创作中都在有意无意的使用建盏的釉色符号,其不施釉、渐变釉、流动釉以及放射状纹理的釉色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成为艺术家情感宣泄和自由表达思想的载体,对现代陶艺中如何将传统元素纳入现代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邛竹杖考     
本文对邛竹杖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古邛崃山一定在四川洪雅,“邛竹”即是现在峨眉山所用的“罗汉竹”。邛竹杖不仅将中国介绍到了印度,而且由于印度人对它的青睐把印度也引向了中国,同时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它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20.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工银,其数可见窑工规模;其动支和来源,则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清兵于顺治二年九月定饶州。顺治八年正月,“江西进额造龙碗”,因“动用人夫,苦累驿遽递”被停止①。顺治十一年奉旨烧造龙缸,十六年烧造栏板,均未成。康熙十年又烧造祭器等项②。在20余年内,景德镇经历了闽兵之役、金声桓之役和顺治十六年的士兵之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