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提出了社区治理研究的NGT整合性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性框架是将社区治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要素提取出来,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剔除相关关系,寻找因果关系.所谓社区治理NGT基本分析框架,就是关于社区自然禀赋(Natural endowment)、社区治理方式(Governance Modes)和社区目标价值(Target values)的要素关系的分析.这一分析框架努力将社区研究从纯粹的个案研究转变到一个模式化思维的水平,将社区研究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实践领域与学术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都得到广泛的关注。但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为填补这一空缺,通过综合和拓展已有的概念框架和研究发现,并结合实践经验构建出一个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外部环境、驱动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影响效果、政策调整等多个维度,其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是理论框架的核心,包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及具体行动两个方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是政府、社会力量、公民三者良性互动构成。该框架可以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外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概念化图谱。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中是以民主观察政道,从而否定了古典中国的政道.实际上,古典中国关于政道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客观的历史实践.但它是不同于西方民主政道的政道,是专制的政道.当代中国法律之治道的移植和构建应该借鉴古典中国政道与治道完美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构筑适宜于国族人生与人心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4.
战后东亚先后开始的高速经济增长堪称奇迹。奇迹的原因固然离不开市场经济制度,但如果国家仅仅是"守夜人"或小政府,不可能导致东亚奇迹;国家作为"制度供给者",不断推出以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东亚奇迹创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各位老师:刚才听了黄老师的报告确实很受启发,他是我导师的导师,因为我的研究生导师是陈振明教授,陈振明老师的导师是黄老师。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各位教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针对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发展出了众多的流派,这一方面使组织理论的大厦的基实变得坚实,另一方面对研究和学习带来混乱.基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制度环境的环境分类构建了一个组织与环境关系理论的研究框架和整合标准.组织理论与环境类别的匹配对把握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性质、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7,(5):92-95
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改善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多元共治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转变基层政府治理的要求,对促进基层政府在治理中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基层政府简政放权、实现基层政府的"瘦身"以及增强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推动基层治理,基层政府应树立多元共治理念,完善多元参与机制,促进基层自治,实现基层善治。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表现为“行政嵌入社会”。行政力量嵌入乡村社会依托两种方式:一是内生性秩序的行政激活,以村庄内生性秩序的合理改造为基础,基层政府激活村庄内生性秩序的治理作用;二是自治秩序的行政规范,以引导村庄选举的方式,基层政府规范村庄的自治秩序。研究发现,基层制度设置与行政吸纳是行政嵌入社会的组织机制,国家资源分配与利益吸附是行政嵌入社会的动员机制,政府文化供给是行政嵌入社会的文化塑造机制。借助以上三种机制,国家行政力量得以与乡村社会融合,从而实现村庄善治。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和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增长的三个重要逻辑:激励相容、分工深化和干中学。分析表明,这三个逻辑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的高增长过程,特别是能说明快速的工业化和规模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也提出以上的增长逻辑,在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同样适用,但使用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变化,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管理如何合理定位,经济发展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当今时代,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创新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内部,它越来越多地与公民社会发展、地方治理成长发生着关系.从实践上来看,地方治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创新的一种趋向,建立起"政府创新与地方治理"的分析框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分析框架对地方治理的基本内容、社会根基,政府的主导作用,可能出现的异化问题以及实现路径选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权威的关注,乃立足于国内政治.从威权政体走向善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在这个层面上,推进民主、法治、社会正义与公民参与,应当是中国政体转型的题中之义.因此,当代中国转型中的权威位置迁移与全球治理中的公共权威重塑是一对顺应关系,本身并不构成根本性冲突,全球治理很可能成为促进当代中国政体转型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3.
14.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相关研究的发展,为我们分析种类不同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和竞争过程中依赖的实力和实力资源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在回顾相关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这一框架的建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共建共治共享(简称“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融合成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打造社会事业的平台,治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形成共益、公益、私益合一的基本形态。其概念框架包括党领导一切、政府负责、依法治国等七个方面。其运行机制指“三共”社会治理格局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是由制度失衡引起的。然而,制度变迁还要受到路径依赖和政治程序的影响。就公司治理而言,无论是诱致性变迁还是强制性变迁,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制度竞争获益的存在和制度移植成本的降低,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司治理制度移植日益普遍,并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然而,由于路径依赖和利益集团等因素的作用,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不可能绝对地趋同。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农民跌宕起伏的遭遇与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与百年来中国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沉浮,以及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张弛之变紧密相连。围绕着中国农民历史创造者的动力及弱势群体的生存策略,关于中国农村的变革形成了两种不尽相同的解释路径,一种是"抗争/底层社会"的线索;一种是"权力/文化"的线索。前者在描述底层政治的显性特征和回应转型政治的突出特点上保持了足够的敏感性;后者则试图揭示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其社会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产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设新农村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免除农业税之后推动农村发展的新举措。本文从公共产品供给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新农村的基本框架。文章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是解决满足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和农村基本制度体系。作者指出,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治理结构、推动农村中间组织发展、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加快农村的基本制度体系建设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来实现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梳理村落空间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研究路径、理念和趋向,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转向"和新人文地理"文化转向"中回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建构的学理基础以及现实因素,构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过程演变与反思的整合性框架,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