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提出语法隐喻,它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主要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本文将通过对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介绍与探讨,将人际隐喻,尤其是概念隐喻运用到说明书的文体分析中去,在归纳出说明书的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借助语法隐喻揭示这种文体背后的隐喻性并阐述形成这些文体特点的原因。在分析完文体特点后,文中的第三部分将浅析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隐喻)对说明书翻译的影响,以此阐明对语法隐喻的深入了解可以在翻译中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文体特点及意义,有助于彰显翻译的本质,使译文更流利通畅。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谓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明确指出了汉赋与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构象上,汉赋因物成貌,由物象营构事象,形成了随物赋形的笔法和体国经野的气象。汉赋长于设色,通过描绘设置的场域及呈现的景观,来融织物态与色彩。汉赋既多实像,又多虚体,实像在写物,虚体缘夸饰,汉赋创作之妙正在亦实亦虚之间。汉赋的创作模式可以用绘画理论来解析,画心即为主位,构成汉赋的主题,拖尾以点破赋旨,为汉赋曲终奏雅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生态隐喻反映人类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梭罗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隐喻,对其中的动物隐喻、季节隐喻及处所隐喻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挖掘自然文学鉴赏的新角度,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同时,梭罗作品传达了一种乐观主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未来生态批评的方向,有益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英国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基础/上层建筑命题的密切关注。早期研究者将基础/上层建筑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线性模型,因而致力于扩大两者所能容纳的社会要素,提出应将该命题理解为一种隐喻。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活跃的学者将对该命题的思考落实在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之中,以此来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对上层建筑的理解,同时倾向于将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功能性关系,从而使英国马克思主义逐步回归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视方面。从整体上看,英国马克思主义关于该命题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辩证发展的总体趋势。?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语法隐喻强调的是语义与语法形式的关系,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也是科技英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态、意念上有所不同,名词化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科技英语文体理解中的陷阱之一。本文在语法隐喻转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名词化过程中的变化本质及途径,以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文体,并能准确地传达其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史记》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先入为主”的叙述语气。从《史记》的记载看,汉赋具有包括楚辞、《诗经》、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并且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以及吴、梁、齐、蜀等地域文化的影响。汉赋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除了其自身与黄老、神仙、儒术的思想关系外,更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黄老与儒术的矛盾,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文化需要,这是汉赋得以顺利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原因。而具有“帝国”气象的汉武帝时代的主要文化政策与政治理想,也因汉赋得以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政治话语中表达思想和建构概念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隐喻可以唤起受众的内心情感,达到说服受众的目的。文章用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场合的讲话稿建立小型语料库,分析关于"中国梦"的概念隐喻类型的建构模式,并探讨不同概念隐喻的凸显功能。分析表明:旅途隐喻是使用最频繁的概念隐喻类型,其目的是为了传递一种思想,即"中国梦"的实现是和平崛起的进程,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和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吃”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是人类的普遍存在方式;隐喻是我们的普遍思维方式。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这使得与"吃"有关的表达法在汉语中十分丰富。回顾了隐喻的认知研究并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从文化认知角度对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作以分析。"吃",作为中国人普遍的存在方式,反映了我们的朴素的认知方式和广泛的社交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视角分析“吃”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莱考夫等人的当代隐喻理论,然后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该分析识别了用“吃”的动作和“吃”的内容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法。研究发现支持隐喻的体验性观点,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隐喻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东西方文化及影响的新思路。东西方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对"月亮"这一客观存在的理解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将从体验哲学的角度,就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月亮"隐喻与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月亮"隐喻作出比较与分析,尝试性地探讨"月亮"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剖析其体验哲学的根基和各自文化特异性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以“光”隐喻建立其“理念论”,强调通过引导“灵魂”从“可感世界”转向“可理知世界”而探获“真理”,但却凸显人类价值追求与教育目标的超验性,蕴含走向教育规训的风险。究其根源,超验目标预设个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身心分离状态,即将“身体”所获的感性认识视为须背离之物,从而将个体异化为游离于认识发生场域之外的“旁观者”。马克思以“普照之光”隐喻入手,通过剖析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关系重构教育认识的本质,颠覆了柏拉图的“彼岸真理”的理性教化方式,重构教育中个体存在与认识的发生规律。马克思认为,个体并非置身世界外的“旁观者”,而是在世界中的“实践者”。人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人是物质、精神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为增强教育认识的实践性,他强调“教劳结合”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词汇的问题,而且是思维和行动的问题。隐喻渗透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以概念隐喻理论和Lakoff的政治隐喻以及隐喻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理论基点,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演说中的隐喻性表达进行分析,得出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战略趋势及奥巴马是如何构建"正义战争"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语理论认为,隐语不是修辞现象,而是认知现象,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并具有心理性、委婉性和文化性的特征。通过对德汉死亡隐喻的语用分析,可以看出德汉死亡隐喻分别使用各自不同的目标域影射来源域。分析结果显示,德汉死亡隐喻体现出两个民族“恶死、乐生”的基本死亡观,并凸显出宗教文化、社会等级以及价值观念三大因素在中德死亡观中的不同权重,是中德文化心理图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分析指出,隐喻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颜色是最常见的隐喻源之一。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黑色"的隐喻映射普遍性与差异性,有利于揭示产生二者异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鼠鼠”作为新兴称谓词,其词形构造经过了“鼠”“鼠人”或“老鼠人”,最后固定为“鼠鼠”的演变历程,其感情色彩也从最初的厌恶与不满增加了自嘲与自怜。先秦选取硕鼠隐喻贪官,网友选取老鼠隐喻自己,都是基于人与鼠之间的物理相似性与心理相似性,不同时代选取切入点的不同,感情色彩也随之转变。“鼠鼠”的兴起与发展理据有三:一是基于谐音与重叠构形的语言学基础,二是基于求新求异获得集体认同感的心理学基础,三是追求含蓄委婉的语用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云”隐喻在习语中的种种隐喻和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云”隐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发现“云”隐喻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喻的翻译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耳”来看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长久以来都只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修辞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被上升到认知方式的高度,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在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概念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耳"的语料出发,研究"耳"的相关语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证明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喻相比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上更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哲学观“体验性假说”及概念隐喻理论,然后从文化角度详细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的隐喻表达之异同,结果发现:和人的身体体验一样,文化体验在语言表达(包括隐喻表达)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从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印证了“体验性假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弗莱一直因原型批评而受学界瞩目,但同时,弗莱的《圣经》批评实则也是一种《圣经》诠释,甚至是一种“《圣经》诠释学”。弗莱通过分析语言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发现《圣经》所用之修辞实质是一种基于隐喻的布道。其中,隐喻是关联词语结构与其隐喻意义的单元,布道是进行《圣经》写作与解释所用的修辞;隐喻是诠释的“先在结构”,布道是诠释的“解释”活动。由隐喻到布道的修辞诠释理路,将《圣经》的释义引入字面意义与第二位的社会文化意义双重语境之中,弗莱的“《圣经》诠释学”实则是以修辞为视角、以文本为基点进行的《圣经》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系统的方式。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域,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类型。通过对空间隐喻中的典型性词语“up”和“down”进行认知研究,揭示了空间隐喻现象的四大隐喻认知功能,即情感表达功能、数量表达功能、社会地位显示功能和身体状况显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