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施勒格尔从理论与创作两方面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体裁规范,确定了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文体地位。他认为小说是一部浪漫的书,是唯一能与古典悲剧媲美的现代文学体裁。施勒格尔在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发现了能契合他小说理想的新形式与新结构。施勒格尔的小说《卢琴德》被视为浪漫派最大胆的小说实验,小说从实践上深化了施勒格尔对小说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弗·施勒格尔对浪漫主义有重要影响,反讽是他的重要概念之一。修辞学上的反讽与浪漫反讽是截然不同的,浪漫反讽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地位,它虽与形式逻辑相对,但却不是完全的非理性。对弗·施勒格尔来说,反讽是解决二元对立,达致统一哲学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3.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受结构主义整体性思想影响深刻。普实克也是把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中国文学古今历史演变的整体性框架中来观照的,由此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深刻关联。普实克认为,文学革命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爆发并实现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孕育并发展的,是中国文学自身传统发展演变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精神的承续,这种连续性的精神即中国文人文学的抒情传统。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即是中国文人文学抒情传统的体现。普实克的论述既不同于胡适单纯从语言角度论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也不同于周作人模糊古今文学的差异,还不同于钱理群、陈平原先生在世界文学整体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对中国大陆乃至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世文学与"近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世文学在崇尚以个人为本位的尊重个性的精神及对文学自身特征的重视和探讨等方面与现代文学存在着相通之处,因而成为中国文学从中世进到现代的中介.在近世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毋需也不应楔入所谓"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间的文学)作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十九世纪末时段,并未出现明显的并足以成为一个新的文学历史阶段重要标志的文学新气象.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一些因素 ,已经难以从作为其合法父代的新文学小传统即“现代性”传统中找到其变化契机 ,并以现代文学合法性资源为依据对之作出有效阐释。九十年代文学变化中的种种迹象显示 ,中国文学史上的“二十世纪文学”和“现代文学”很可能是一对可以互相取替的等值概念 ,其恰当的下限 ,应判定为二十世纪末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的第一代中国文学学者,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的,而且经常往返于中国古典、现代文学之间.从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着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成为研究现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从现代重返古典,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又有所突破.如<红楼梦案>、<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古巫医与六诗考中国浪漫文学考源>等,可以证明很多方法与经验能贯通古今.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考古式的论证与分释建立了一种新典范模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至今仍是研究比较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著作,因他在研究现代中国小说之前,已对中国古典及外国小说理论与著作有研究.本文以西方华人学者中的经验来探讨贯通古今文学研究的诠释模式与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比较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显著且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西方文学文化的深刻熏陶,使其比较之法不仅仅涉及到同时期、同流派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更有以古典文学为借鉴的古今比较,及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西比较。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苏雪林的评论中处于一个广阔而又立体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突显了苏雪林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西纵横交错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弗·施莱格尔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其诗人与文学评论家的形象由来已久。俄罗斯学者加比托娃在对德国早期浪漫哲学的研究中,分析整理了施莱格尔的断片与文章,明确指出了他的哲学家身分。施莱格尔正是在对康德、费希特哲学的继承与批判中,在谢林与施莱尔马赫的影响下,超越了“直线哲学”的局限,形成了力求达到“诗”与“实践”相结合的浪漫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并以反讽作为特有的哲学表现形式。本文依据加比托娃的研究思路,尝试梳理施莱格尔浪漫主义哲学的形成脉络,从而论证其哲学思想的绝对唯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充满了喧嚣与躁动 ,然而并非杂乱无章 ,其基本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追问死亡危机 ,哲学与宗教情结 ,隐藏文学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时期文学变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不难发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有依据的,并且能更进一步拓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的确立,都是在近现代历史运动背景下的异文化交流的结果,但在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中的日本因素考察仍显薄弱。本文即试图从两个角度去整理、观察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的参与与影响:一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生的始动力问题;二为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日本现代文学的参与成分的探讨。对跨文化的比较认识,也就是我们理解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的现实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鉴于青年马克思诗歌创作经历以及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德国浪漫哲学为桥梁,从哲学与诗的勾连中来反思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反思传统哲学对生命的忽视、感性的压抑,突出马克思哲学是以浪漫哲学精神为根基实现对传统哲学反叛的,马克思哲学也因立足现实的根基而根本不同于浪漫哲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中,自由主义文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特存在。作为以文化变革为己任的文学力量,自由主义文学从理论到创作都是对现代文学的一种充实与丰富,亦是一种调整与竞争,自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规训、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悲剧精神真正觉醒并付诸实践于现代文学史,是维系现代文学价值、文学经典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支撑,与中国的政治社会特点密切相关.考察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悲剧精神嬗变,悲剧精神受到政治文化的规训、消费文化的解构和日常生活的重建,可以将其命名为"赋悲剧"、"祛悲剧"和"返悲剧"三个阶段和层次.悲剧精神在当下仍然有其充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文学的悲剧精神正在悄然重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在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学”猛烈批判的大潮中,吴宓却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古今文学的延续,并把东西方古典文学视为文学发展史上的制高点。吴宓的文学理念在当时被认为迂腐守旧、不合时宜,进而备受批判。实际上,吴宓的文学理念是他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其超越时代差异,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对待古今、中西不同文学的思想,虽不适应风云激荡的乱世,但对和平盛世的文化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今天,重新考察吴宓的文学建构理念,不仅有助于深入发掘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转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深入认识中国百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当今先进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从哲学、文艺学和社会学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世纪末文学现象,有强大的理论透视力,不乏洞见.但在某些章节却采取政治意识形态而非美学的、历史的视角,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有所误读,由此产生了理解与阐释的错位.忽略朦胧诗的现代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寻根文学的现代理性与世界胸怀、王朔小说的媚世与奴性、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气质、先锋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志趣,将它们悉数纳入颓废主义思潮范围,似有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17.
蒋光慈的小说《野祭》作为“革命浪漫谛克”性质的“普罗文学”发轫之作,具有此种流派文学的典型特征:崭新的革命题材与人物形象、“革命+恋爱”的结构模式、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主观性“散文化”的情节结构等。《野祭》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它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多样化形态的艺术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样式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存在两种文学潮流一是激昂凌厉地前行于历史潮流中紧贴政治脉搏的文学,一是坚韧地潜行于文化追求的文学.前者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生存和文化困惑中作出艰难选择以及在寻找中失落的过程.乡土中国的落后现实,既是现代文学的摇篮又是障壁,它导致了以个性主义文学为起始的现代文学的寻找和分化.贴近现实生存、和政治保持同一步调成为当时文学的选择,它经历了鲁迅为代表的个性主义文学的寻找、瞿秋白为代表的在政治和文学面前的现实困惑以及文学从表现个性转为对群体的关注和追寻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的核心价值与古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分析在过去的文学史研究中古代与现代相互隔绝的成因与弊病 ,提出从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传统入手 ,沟通古今文学 ,研究其演变的过程 ;提出文学史的核心价值是文学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文学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主张以此核心价值为主线来研究古今文学之演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文坛出现"论鲁"风。通过分析,指出所谓的与鲁迅"断裂",不过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失语"。其内涵是以浮躁取代辩证认识,以蔑视权威而否定文学需要主流,文学需有崇高。鲁迅实际是文学要体现先进文化的代表,鲁迅思想推动中国文学走到今天。在21世纪到来之际,要继承发扬鲁迅精神,使文学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