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宁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7-19
18世纪以来,欧洲传教士把有关中国的信息持续介绍到欧洲,并因而形成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不同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陷入一种混乱和焦虑之中,人们渴望用新的思想,为自己的迷失找到一条出路。德国作家德布林创作了《王伦三跳》,试图借助于中国哲学和宗教思想,为当时迷惘的欧洲人提供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根植于西部大漠地理空间,雪漠的"大漠三部曲"在对自然、动植物的民间化、传奇化书写中,沉潜着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家园意识的建构。叙事策略上的文化空间间离与时间对峙的审美间距,生成的是敦实厚重的异域情调之美。对大漠村落的民间禁忌、方言土语、情爱悲歌的乡土本色书写,闪射出异域情调的文化忧郁意识。 相似文献
3.
麦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3-55
电影《面纱》是根据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同名长篇小说“ThePaintedVeil”改编拍摄。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电影《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反映出西方注视者打量中国的不同目光。 相似文献
4.
黄莉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7-109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1933年出版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Shangri-La)由之而诞生,在作者笔下,这是一个位于藏区山谷的人间胜境,它超凡脱俗和亦真亦幻的气质引得不少西方读者实地探寻,世人甚至逐渐忘记这是一个文学虚构形象,小说原作也已湮没书海,在我国更是少有人所知,香格里拉的真相也随之湮没尘埃。 相似文献
5.
康建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78
中国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剖析。单就其诗学意义而言,从语言形象、表征形象、神话形象、家族形象、干部形象等层面梳理《蛙》中的中国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这一中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主义的鸿篇巨制,也是关于爱尔兰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民族史诗,其中充满了乔伊斯关于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真知灼见.在对爱尔兰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书写中,对中国文化的书写是支离破碎的,但含义也是最深刻的.<尤利西斯>再现了小说人物在外貌、饮食、特质、宗教、语言、道德等方面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误解和妖魔化,表现了这种定式化思维背后不同的动机和相同的危害性.当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书写这种对中国的定式化印象的目的是揭露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对他文化的"他者化"的手法、目的和危害,并展示殖民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对普通民众所产生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从而达到批判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范菁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1):112-117
前期创造社小说中多漂泊异乡的零余者的形象和闪耀着古昔中国的光芒,这一方面源自作家直接的异域体验;另一方面与中国文学自身的流变、演进相关。因此,在中国形象的建构问题上,与晚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不同,与同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反抗绝望派不同,前期创造社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显示出一种双面性:将个体化的中国人形象塑造成漂泊海外的弱国子民;而在对群体化的中国形象进行塑造时,却始终不愿面对落后、困顿的中国,而是将笔触倾注在传统中国形象的复归上。 相似文献
9.
林分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4):58-67
《李宝三》是黄药眠抗战后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李宝三》在题材、主旨方面继承了鲁迅在20年代所开创的“乡土文学”传统,但它所塑造的个性复杂且颇具异域情调的番客李宝三的形象,却也开拓了现代乡土小说的创作视野和表现空间。《李宝三》是客家文学史上表现归侨生活的优秀小说,其对方言土语的运用,则开启了40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先声。作品所展现的李宝三身处困境之时“对于运命的挣扎”及其人性的光辉,大大超越了众多现代乡土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里用诗性的话语描绘了货币的多面性格,形成集恶魔、上帝和妓女于一身的奇特形象。作为交换价值的代表,货币可以与一切商品进行交换,并成为一切价值的标准,由此造成社会价值的相对化,造成社会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瓦解,货币由商品交换的中介演变为摧毁社会秩序的恶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货币成为一般财富的象征和绝对的社会权力,成为主宰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并受万民膜拜的上帝。货币具有普遍交换的功能并将一切人类产品甚至非产品都转变为商品和交换价值,它刺激人类对抽象欲望的无限追求,导致普遍卖淫的出现。货币具有妓女的本性。马克思对货币的生动刻画与深刻批判,在货币和货币精神主导的社会形态里,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泽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9-13
王夫之的情景说,是对古典诗歌美学的重大发展,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情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诸命题的美学涵意,而且可以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大雕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4):26-31
金庸小说大雕意象:1.特定人物以射雕突出英雄豪情。2.危难时舍身救人,为人解难。3.充当武侠习武炼技陪伴"亦师亦友"角色。4.以其雌雄生死相殉,烘映人世夫妻至情。主要作为一种博物奇闻,成为街谈巷议新闻性话题。旧派武侠小说家已注意到侠客有大鸟相助,更带如虎添翼的传奇色彩。金庸小说大雕意象发挥了渲染人伦情感,营构民族、文化交流情节安排的重要文本结构功能。其把大雕充分人情人性化,使其原本具有的人禽双重特征更加丰富、突出和细致。作品人物性情,也在人雕相处相激的复杂多向关系和情境中,得以感发、净化和升华,从而突破了先前大鸟传闻载录、一般性烘托侠客的狭小格局,给人不可多得的人性启迪。 相似文献
13.
凌文燕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解读电影<追影>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旨在以巴赫金的民间狂欢节的三种主要文化形式为框架解读该影片,分析它所显示出的狂欢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15.
程建山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0)
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态度子系统。其中,情感意义反应了巴克的情感变化;判断意义反应了巴克的性格变化;鉴赏意义反应了小说的环境变化,衬托了巴克的心理变化。巴克由一条生活在文明世界中的看门狗变成了狡猾、凶残的狼狗,实现了野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以诗化的笔致,融生态主义思想于《海浪》创作中。她另辟蹊径,自抒机杼,注重生态智慧的异质性、多元性以及互补性,抵拒消除差异的齐一化和均质化,呈示了生态整体主义及生态美学等诸多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17.
允春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46-52
在普遍必然的层次上把握社会生活是思想家的自觉意识。在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中,人们获得天理的过程只能靠外在的格物,而主体直接体悟天理是不可能的。但要将外在伦理内化为个体德性,却并不取决于理的绝对性,相反却要求行为主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悟和转化并外化为德行。陆九渊的心理并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学的内在矛盾。明朝的王阳明通过"心外无理"说,对个人的主体性从本体和工夫两方面做了很好的彰显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肖敏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0-53
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语用推理基础,将交际定义为明示—推理行为,真实地反映人们的语言能力,深刻揭示出言语行为的理解过程和心理机制,为日常交际活动中的会话含义提供了多视角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寿伟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67-69
近年来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多画面组合(画中画)现象揭示,当今视觉信息迅速膨胀使人们生存状态发生变化,有其深刻的视觉文化内涵。同时接收多路视觉信息的快节奏高效生活,对人们视觉认知能力提出挑战。多画面影像的自定义和交互功能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制定抗挫折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视角,从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几方面,来探源抗挫折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以期对提高抗挫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