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望"轴心时代"--"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五四文艺复兴"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本土资源与动力,这是新文化人倡导的"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上 ,先秦诸子文化的发展和勃兴是最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先秦诸子文化在各个层面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无与伦比的影响。是以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中 ,也以先秦诸子研究独擅其盛。儒、道之学 ,都有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研究历史。近代以来 ,伴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学者们致力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嫁接培植西方优秀文化的本土文化因素 ,因而对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其他诸子学术的研究也先后兴起。从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末 ,诸子研究可谓蔚为大观。近几年来 ,随着郭店楚简等大量珍贵资料的出土与…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春秋战国"的开源性意义不可磨灭,近年来,表现春秋战国历史也一直是历史小说创作的热点.作家们以"寻根"姿态回望历史家园,重溯传统文化源头,努力探索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创造性转换的种种可能性.本文重点以孔子、老子以及孙子等诸子形象为例,来全面考察今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哲思沟通.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实现各文科之间以及文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新文科背景下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英语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例,从新文科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以及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有效举措,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辨析了汉代诸子学的发展源流,证明诸子学是汉代学术文化的一种主要文化现象,同时又对诸子学与经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诸子学与经学存在一种互通并存的状态,这实际是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多元化并存的一个缩影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也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原典、中华后世文化的原动力。本文从诸子思想学说的内容以及诸子思想的内在依据上阐发了先秦诸子成为中华文化原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师美育应努力发掘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中的审美文化精神内涵,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学和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质及其积极影响作用,并在中国艺术审美文化精神引领下多方探索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努力营造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积极设置与开发中华传统艺术选修课程和校本美育课程,切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教育,鼓励学生审美实践等。  相似文献   

8.
诸子学研究的兴起,是清代乾嘉时期学术界中的重要动向。乾嘉诸子学研究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 重新评价和学统重建的意图,具有了“近代指向”的文化意义。诸子学在晚清的复兴也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就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医药学专业基础课,"药理学"蕴含着许多课程思政元素.文章对"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求和重点目标进行了探讨,认为"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过程以及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德医风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则是其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应在百年文化反思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多元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以人本身作为教育之目的,真正珍视学生生命个体,实现开发人性,培养善性、德性和智性之教育终极目标。其创新研究着重于专题式课堂教学突出课程之价值导向性,诵读、梵乐和内观等新型课堂教学方法之实效性,传统文化课外实践模式之体验式、情景式拓展,"后课程建设"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河流域。"水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以水为代表的液体,其中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水流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工程应用等专业内容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水文化之美,并受到水文化教育与熏陶,课程内容更有文化气息,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更好地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阐述了采用分级教学的意义,提出应当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级别,并重点研究了对三类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外国音乐欣赏”是大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可以站在全球文化视野的高度,让学生涉及、了解外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为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殿堂建构起一座桥梁。(一)课程的定位和立足点。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特征的音响世界,该课程定位应是:引发学生对外国音乐文化极大的兴趣,在音乐中感悟美、哲理、人生,使他们形成健全丰满、宽宏睿智的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文化艺术视野,使学生在音乐文化精神中找到强大的发展动力。因此,课程应立足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立足于思想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哲学最辉煌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现在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诸子百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高职诸子名篇的教学中,传承先哲们的管理与人生之道,体悟儒、道、法、墨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构筑"仁、义、礼、智、信"等企业文化内涵,使高职学生受到诸子人本思想和智慧的启迪,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价值观,是高职国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朱耀廷教授主编的大学文科基本用书《中国传统文化通论》。这是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行动计划项目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天人之际,古今之间”的许多问题,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求知的渴望,该书分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并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编是《轴心时代的诸子学说》,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先秦文化的经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我国文化轴心期的先秦文化具有显明的经世特征 ,这有两个方面的理由 :一是从大部分形成于这个时期经孔子整理的《六经》来看 ,具有经世特征 ;二是从这个时期的儒、墨、道、名、法、阴阳等诸子来看 ,具有经世特征。大部分产生于文化轴心期的中华元典和先秦诸子是中国一切学术的源头 ,其经世特征对这之后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使之成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的第一次研究思潮,以《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汉书·艺文志》为代表文献,是战国至汉代哲学家、思想家一种自觉的学术反思。他们的共同之处或者说突出特点在于:将先秦诸子的问题意识植根于春秋时代的文化传统与思想世界之中,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想轨道中进行探讨,更具有学理上的“纯粹性”与“地方性”。这种“地方性知识”视域,其要义是对先秦诸子哲学起源问题进行动态的、历史的、传统的考察,展现于历史维度与时代维度之中,历史维度是指《诗》《书》《礼》《乐》传统在春秋时代经历的“重构”或“阐释”;时代维度是指这种传统成为春秋时代精神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色。在“地方性知识”视域中探讨先秦诸子哲学的起源,应注意三个问题:其一,春秋时代礼乐传统的“地方性”,是先秦诸子哲学发源的根基;其二,抉发先秦诸子哲学的思想原创性,防止陷入“格义式论证”的陷阱;其三,彰显先秦诸子哲学对人类贡献的普遍性智慧与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使世界更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通过计划准备、教学行动、观察、成效以及反思等环节,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塑好三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他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 ,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历史背景下文化转型的标志和丰硕成果。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 ,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 ;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 ,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 ;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 ,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历史性转型下的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