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析跨域治理中服务型地方政府功能优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涵 《理论界》2009,(8):46-47
本文在对服务型地方政府功能变革传统路径反思的基础上,指出随着跨域治理需求逐步增强,地方政府应减少基于自身利益谋求的意愿性制度供给,改善相对封闭的公共服务体系,立足公共性进行功能的优化和调整,加强对社会公共需求意愿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20世纪香港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府际关系大致可归结为纵向、横向、斜向三种类型.不同向度的府际关系表现各异."职责同构"和"向上负责"是单一制的现实表现.服务导向是理顺府际关系的切入口.跨域治理是处理府际关系的突破口.其中,跨域治理的驱动力是各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合力;城市群是实现跨域治理的重要依托;建立各级各类非政府的跨地区合作组织是跨域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跨域治理多元主体间伙伴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日渐增多,错综复杂的跨域公共问题大量出现。面对大量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仅仅依靠地方政府这个治理主体难以解决,需要运用跨域治理理论,多元主体之间构建伙伴关系,共同进行有效的治理。本文以湖北省梁子湖水污染防治为例,阐明为了有效应对跨域公共问题,需要跨域治理多元主体之间构建伙伴关系,并提出了建立伙伴关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6.
价值评价域及合理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确定评价的合理性,必须首先确定价值评价域,以此消除评价主体、客体和尺度的不确定性,这是价值评价有效和研究评价合理性的重要条件.离开这样的先决条件,评价也就失灵,自然也就谈不上合理性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发生,对民众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既有的环境属地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边界对雾霾污染进行防治,难以有效应对其跨域性污染,地方政府间的府际协作成为雾霾污染跨域防治的必然选择。然而,雾霾污染跨域防治中府际协作同样面临困境,不仅府际协作难度日益增大,府际协作动力日趋弱化,而且府际协作进程屡受阻碍,府际协作绩效收获渐微。因此,毗邻区域各地政府需要对雾霾污染跨域防治过程中的府际协作路径进行优化,在确立府际协作基本原则的同时,设定府际协作目标内容,通过创建府际协作实现机制确保对雾霾跨域污染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8.
为协同应对跨边界生态环境风险,我国各行政区加强了合作,尤其是省际跨域合作启动较早,从运动式协同应急治理、平台搭建、制度固化、模式创新等方面强化了协同治理,并不断的规范化,呈现出了一个螺旋式的演进趋势,效果明显。同时,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跨域治理外部性明显、跨域全过程多主体长效机制不完善、跨域协同决策与协同执行难及效果差、跨域治理能力缺乏,严重影响了治理效果。为消除治理困境,跨域各政府应积极探索协同治理路径,推行跨域生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构筑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四全”机制,强化跨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合作决策与执行效能,提升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11.
简要回顾80年来我国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研究的历程,重点考察不同时期学者们主要论著的主要内容,然后,从结构、语义和表达几方面入手,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的组合和聚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是语言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河北学刊》2001,21(3):37-41
从思想层面上说 ,现代汉语是具有现代思想的语言体系。现代汉语在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两大原则上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原则并确立了其基本类型。现代汉语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得到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曾祥喜 《江汉论坛》2003,(12):65-68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给汉语词语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及文化等无一不影响着汉语词语的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汉语新词语中经济词语占据主导地位;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汉语新词语体现出更符合现代精神的时代色彩;社会心态的多样化形成了新词语的丰富多彩的语义风格;不同亚文化的相互影响进一步体现出现代社会开放的多元局面。当代社会本身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是新词语变化的最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属性词     
属性词是从传统语法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中脱离出来的一类新兴词类。全面统计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的属性词来源、意义和功能;发现属性词是定位、黏附性较强的黏着饰词,其内部结构对分布功能会产生重要影响;属性词与所饰词语存在着较密切的语义结构关系。属性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或等级,少数属性词(修饰动词时)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性质。属性词绝大多数只作定语,小部分只能作定语和状语。属性词能组合的实词,绝大多数是名词,少部分可以是谓词。  相似文献   

15.
1942年的汉语     
中国现代文学进入20世纪40年代之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成熟期。在上海、云南、重庆和延安崛起的一批优秀青年作家都在1942年前后创作并发表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他们并不是对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脱离和否定,他们的成就几乎动员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整个中国文坛多维度努力的成果。他们的语言风格差异巨大,但都源于现代汉语这一富有生产力的传统。即使撇开具体作品语言特征的分析,单纯考察文学语言背后一系列现代中国特有的语言观念的支持,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出,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业已呈现的各种语言倾向,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们围绕文学语言的无休止争论,怎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这些年轻作家。  相似文献   

16.
近代拯救意识与中国新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音乐史与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动和社会思潮互为表里 ,其中从 19世纪后半叶开始、由外侮逼迫而产生的拯救意识对新音乐的影响至巨。同时拯救意识又按不同的历史区间和社会矛盾具体表现为民族拯救、文化拯救、阶级拯救、政治拯救等不同形式 ,中国新音乐遂在这种拯救语境中形成、发展、畸变与轮回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连带类框式介词丰富多样,形成特色鲜明的形式架构,语法意义除了表示"包括""动作同时发生、交替进行"等外,还有所虚化、泛化。研究发现,连带类框式介词的前后构成成分在音节、语义等方面均表现出若干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金宏宇 《中国社会科学》2012,(6):170-183,209
副文本是正文本周边的辅助文本。应当全面、辩证地认知副文本。一方面,它是正文本的互文本;另方面,它是整个文本的构成部分;正面看,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史料、阐释、经典化等多重价值;反观之,它则可能对正文本产生遮蔽、拆解乃至颠覆的负面效用。副文本研究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再解读乃至文学史重写具有了从细节和边缘处切入进行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及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存在,社会救助主要体现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灾荒救助与贫困扶助。在救灾与济贫这两大任务之中,前者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灾害的防备,以及灾后的救助工作,始终是历代封建王朝社会救助活动的基本内容。而各种救助活动得以开展,除了封建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外,民间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是其主要特征。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均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救助活动,因应时代的发展,在其形式、内容、行为观念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直接促成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媒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关系。日本媒体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介绍和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借助日本所具有的强大的现代媒体在日本被广泛地传播。日本媒体不仅推动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而且,深化和修正了日本人的认识,对于促进日本人对中国现代文学认识和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