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赋是我国古代特色鲜明的一种文体,兴盛于汉代,衰落于近代。从比喻审美的角度看,汉赋中的比喻能够再现自然美,昳丽铺排,讲求修饰,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具有宏丽美。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中比喻突出自然美,彰显内容美,具有形象美。唐宋时期,赋中比喻凸显通俗美、情感美和形式美。金元明清时期,赋中比喻巧妙选择喻体,突出形象美;寓情于景,抒发情怀,具有情意美;比喻与其他辞格合用,结构精巧,富有形式美。  相似文献   

2.
比喻的核心在喻体,喻体的优劣是比喻成败的关键。喻体为“直观的感觉”,具有形象性;喻体可以广泛选择,具有多样性;喻体能够纵向铺张,具有延展性;喻体与本体关系暧昧,具有含蓄性。比喻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喻体的诸多特性,才能很好地运用比喻修辞格,增强比喻的认知和审美功能。如果说比喻是文学的生命,那么喻体便是比喻之源,文学之光。  相似文献   

3.
在比喻中,喻体占据着主要位置.比喻的特色是通过喻体的选择显现的;喻体选择决定了整个比喻的语言特征和价值.从喻体的选择和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可以把喻体分为外显性喻体和内隐性喻体、顺向喻体和逆向喻体、定式喻体和自由喻体等几种类型.本文分析、比较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对比喻喻体的选择上的差异.老舍比喻用例中的喻体倾向于用现实生活中时类似物,注重形象性、通俗性;喻体很干净,平淡中显示出匠心.王朔比喻用例的喻体有很多世俗性东西,特定圈子的词语较多,油滑中显现技巧,有一定的反英雄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通过英汉喻体对照以探讨英汉比喻形象互译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更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故比喻形象 的翻译是难中之首。笔者认为,喻体的处理是关键,译者须在保留原喻体、转换原喻体和舍 弃原喻体三者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5.
[摘要]比喻是事物异质同构的联系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比喻的价值以接受者从比喻结构中获得的信息量大小来衡量。“异质”和“同构”是决定一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本体和喻体差异越大,构成的比喻越新鲜。本体和喻体同构(相似)的可预见度越大,信息接受者通过自身经验获取的体验性信息就越多,比喻的表达效果就越好。一个表达价值高的比喻既要求本体和喻体差异性大,同时也要求喻体是典型的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或事件,本体和比喻的关系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从比喻的信息学价值看,索绪尔关于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其表达价值是不等的,有的比喻价值很高,有的比喻有瑕疵,有的比喻则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英汉比喻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文化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从比喻角度探讨了英语和汉语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同,英汉比喻的异同表现为:选用共同的喻体,反映共同的文化内涵;选用不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选用共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本体和喻体以及二者联系的考察,是刘氏认知比喻的重点。这一点是与现代修辞学理论相一致的;第二,力求在对本体和喻体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的说明中,揭示出《论语》比喻的似同点;第三,结合语境,在本体和喻体的互相参照下,解决《论语》比喻里存在争论的地方;第四,重视语境,在对相关语境的描述中解释比喻。  相似文献   

8.
德国语言学家F .M .Muller曾说过 ,比喻是一门艺术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手段。没有比喻 ,语言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而言 ,比喻有三种成分 :一是需要描写刻画的事物 ,称为本体 ;二是用作比喻的事物 ,称为喻体 ;三是比喻词。汉语的比喻大体上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而英语中的比喻主要是Simile(明喻 )和Metaphor(隐喻 )。这里仅就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喻体及其翻译作一简要的分析。喻体 ,又称比喻形象。在两种语言中可用作喻体的事物是灵活多样的。冥冥大千中的万事万物 ,从山川河流到风雨雷电 ,从…  相似文献   

9.
英汉喻体的文化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喻体的比较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佐证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栽体.汉语和英语中的比喻喻体取向相似性,说明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比喻喻体的取向差异性也反映出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民俗、宗教、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英汉比喻喻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中西方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比喻认识上的这个误区是,认定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对比喻的误解和比喻辨识的夹缠不清.理由有三:事物分类具有层次性,"性质"具有相对性;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是判断修辞格的唯一依据;事实证明,本体和喻体有同有异就可以构成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