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月河凭借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顽强持守 ,写出了规模不凡的 1 3卷 5 3 0余万字的清帝系列小说 ,吸引了众多读者惊羡的目光 ,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但遗憾的是 ,在这种热闹场景的背后 ,人们对于他小说的审美特征出现了误读 ,认为小说文本存在有较强的“戏说性”,蕴含着浓郁的帝王形象仰视心理。面对这些批评 ,我倒觉得二月河表现出了某种超越一般创作技巧层面的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别样姿态。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文化和历史小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文本所体达出的这种带有作者鲜明个性色彩的审美特征其实要在社会层面、读者阅读层面、…  相似文献   

2.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近年来受到了读者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作家本人也被誉为当下历史小说的标识性作家.二月河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复仇自觉,以及以命运界城提升作品境界的努力,对丰富文艺学叙事理论具有重要价值.其探索的不彻底性也使复仇叙事在学界产生了一些隔阂.这些创作上的经验和教训,都有探询、梳理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田野作业范式与二月河历史小说戏曲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 《晋阳学刊》2005,(2):103-109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文化母题,有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二月河对于相关题材的反映,使用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正是这种视角的存在,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民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二月河对于田野作业原理的自觉实践,不论是对文艺学叙事理论的丰富还是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体系的完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历史小说与民间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二月河继承了古代民间说书和历史演义的民间叙事传统,运用民间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学的叙事策略,对"正史"资料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二月河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使其"清帝"系列历史小说创作走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成为当代历史小说雅俗共赏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二月河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又称"落霞系列")三部长篇历史小说轰动文坛,影响至今。在当下这个影视新媒介影响力无远弗届的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落霞系列"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三部小说不仅满足通俗文学关于趣味性、消遣性、传奇性等要求,具有很强的"读者性",而且也表达出创作者对历史、对文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实现了趣味性与深刻性的完美统一。探讨二月河小说创作之雅与俗,对于小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增范 《中州学刊》2006,(6):205-210
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不仅是一个文学范本,也是一个文化范本和精神范本。二月河的作品主要是以清代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但却并不是历史小说。因为,它没有给读者提供关于历史价值的哲学,没有为读者提供有意义的对于历史的评价标准。为了突出封建帝王勤政爱民的形象,作者刻意回避封建王朝本质上对人民的压迫和奴役。这些作品共同的缺陷是,有意模糊历史的是非,模糊作品的政治立场和文化立场,传播皇权文化观念等等。二月河小说的历史哲学是有危害性的。在他的三部代表作品中,一直存在并贯串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作家知识分子立场的丧失,向人们提供了不正确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7.
论9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已走向一种集体性的丰收和成熟。从文学成就和内在结构上看 ,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姚雪垠的《李自成》四、五卷为代表的老作家的传统经典的历史小说创作 ;二、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等中年作家创作的带有明显人文意向与历史还原性质的历史长篇 ;三、苏童、格非、叶兆言、刘震云等年轻作家创作的充满主观化、在思想艺术上颇具先锋性的新历史小说。这三种类型的作品各有自身的功能价值。未来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前景 ,也许就在他们彼此最大限度的“包容”与“综合”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发展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期的历史小说,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需求。建国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作家们的创作理念和历史观不断改变,中国当代各时期的历史小说的创作,出现了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文化历史小说以及架空历史小说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在题材选择、创作方法和美学风貌上各有不同。通过对这几种历史小说形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出在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下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创作的叙述形式探索引发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根本性裂变.传统历史小说沿用全知叙述和线性故事时序再现历史真实,体现了作家们的理性历史观念.新历史小说则以叙述形式探索为焦点,导致创作发生根本性裂变及对理性历史观念的质疑和颠覆.叙述形式探索革新了正统历史观念,解放了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但也带来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论述我国民族重视历史的传统,及这种传统在古今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历史小说在时代对古代的超越,阐明了"历史情结"在古今小说家之间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揭示了我国古今历史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台湾高阳和大陆二月河乃两岸历史小说的标识性作家,均成就斐然,但二者话语立场和写作出发点却迥然有别,相似的历史素材在二者笔下演绎出了异质的文本,相同的历史人物有着悖逆的塑形。本文通过对相类文本的梳理、辨析,试图揭示出作家的写作视角和立场的差异,诠释作家内在创作思维机制对创作的影响,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并通过背景文化造成的创作价值观差异研究,对文学与文化理念关系的某些本质进行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华文文学界,以俗而能雅的话语系统复活历史、重现历史,并且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高阳。在20世纪后期的30余年时间里,高阳沉潜于历史风云和小说迷宫之中,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超拔的艺术想象力,创作了60余部长篇历史小说。高阳历史小说“部部脍炙人口,兼及史实与趣味,质量之丰美,堪称现代历史说部第一人”①。与一般的通俗文学作家不同,高阳反对将小说当作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自觉地把历史小说创作看作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他曾坦陈自己的创作动因:“知识分子逐渐了解自己除了关心政治,还有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命,海禁…  相似文献   

13.
二月河是一位学者化的作家。他长期生活在民间,以民间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史学和文学观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积累,使得他能够调动和运用正史、野史、文学、地方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密切融合。他的清帝系列小说在历史叙事中把握着合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合乎历史常态又超越历史常态、主流表达与众生表达相结合的原则和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形象塑造,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当代的文学历史叙事创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克 《江汉论坛》2003,(9):110-112
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是在当代流行文化背景上产生的一种值得反复咀嚼与咏味的文化现象,作者以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转业军人身份,在文坛未有只字片言发表的情况下,于41岁发轫,一年一卷,苦写10年,为世人奉献了反映康雍乾百年盛世的13卷大书,凡530余万言;凭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着持守,在小说创作全球化大潮的激荡中,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二月河热潮;又凭着自己对历史史实的慧心和写作技法的匠心独运,小说文本通过对娱乐性时尚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等流行文化要素的关照与倚重,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二月河现象所带来的文化新格局,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学、写作学、文化学等方面的意义,理应引起理论界、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高阳在台湾是享有盛誉的作家,同时又是个红学家和史学家;论其成就,尤以历史小说为最,以至一旦提及历史小说,则无不以高阳为此中翘楚。迄今为止,高阳已有七十多部历史小说问世。他的清宫系列小说尤其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中《乾隆韵事》曾高踞1984年台湾十大畅销书的榜首。“高阳历史小说”在台湾几乎代表了雅俗共赏的一种文化现象。近十年来,高阳的历史小说在大陆也拥有数量可观的读者群,并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然而,批评界对高阳作品的介绍还未相应跟上。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高阳历史小说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16.
高阳是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努力以历史学家求"真"的情怀去探寻和张扬在现实中早已被边缘化,甚至是被人遗忘了的古典精神.他以原始的儒家理想彰显传统人文资源,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思古典价值的现代更新之途,从而积极向内寻觅重建中国文化的再生力量.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没有的,但现代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文学品种却在"五四"时期就出现了.1922年鲁迅的《补天》便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一篇发轫之作.自此以后,一些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等也先后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到了三十年代,茅盾也秉笔创作历史小说,鲁迅则在这个时期又连续写下了五篇历史小说.除鲁迅、茅盾而外,郭沫若、巴金、郑振铎、严敦易、施蛰存、宋云彬等均有历史小  相似文献   

19.
房伟 《东岳论丛》2006,27(6):142-147
鲁迅与王小波都存在着“杂文化历史小说”的内在文化逻辑和文体追求。批判现实性、历史叙事和民族主义的多重悖论诉求,构成了《故事新编》的特殊形态,而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语境的复杂生成,为王小波继承并发展这种历史小说文体提供了契机。他对唐文明的弘扬,犀利的杂文证伪意识和文学想象力的解放,已为当代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有别于新历史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文学审美感知方式的转型,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叙述策略和理路也相应发生改变,特别是传统历史小说中承载的“以史为鉴”的文学叙述功能与当下新历史主义小说中试图构建个人主体性视角下的历史叙述策略迥异,相差甚远。新历史主义小说从文化的、生命的姿态去观察和表现历史形态,使它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在文学形态、审美意向和情感评价上的差异,并在这个差异上生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