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正与世界秩序:哲学的探究》一书评介[英]B.麦克奎里丝张国洪译在这本书中,汤普森研究了达到一个公正的国际世界的实际的和理论的问题。她力图确立公正原则和回答这一问题,即一个公正的国际世界,从社会组织和政治权威方面讲,会象什么样。从理论上,她研究了两...  相似文献   

2.
社会公正,一直是人们争议不休的问题。在我国,有人把起点平等作为公正的根本内容;有人把平等地分配社会的好处和坏处、平等地分配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作为社会公正的最根本原则。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公正观。本文暂不评说哪一种更好,先谈一谈社会公正的标准问题。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接受的文化不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在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中,政府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责任。为了加强对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研究和探讨,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联合主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承办,并由吉林大学政治学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以及《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行政管理》、《文史哲》、《学习与探索》等杂志社联合协办的“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17-1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华侨饭店举行。会议有来自美、德、法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海内外知名专…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国家权威的建立,由国家赋予的法律和正式制度在农村已经确立了其地位。这是农村秩序与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但是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来说,法律和正式制度远离它们的生活,在农村的社会冲突中,它们更容易成为强势人群的武器,法律和政策并不能代表公正。处于社会弱者地位的农民往往得不到法律和正式制度的保护,农民在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需要在社会公正与合法之间找到平衡点,夹缝中的表达既是他们的一种策略,也是他们位置使然。  相似文献   

5.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显得非常强烈,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当代社会进行互动。全面审视不同阶层和不同境遇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可将之归结为青春、理想、价值、命运四个维度。从历史、社会、政治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城乡差异问题是知青群体社会意愿表达的核心问题。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最好的回应就是对知青群体的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维护未来的环境政策〔德〕艾伯特基金会民主制度和社会公正是互相制约的。在我们地球这个行星上维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是人类共同生活和社会公正的前提,因而也是民主制度发展的前提。当然,在维护生态环境、民主制度和社会公正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基本联系。1992年...  相似文献   

7.
蒋萍  张涛 《社会福利》2005,(9):62-62
点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衷心希望抚松县“生命之光”慈善医疗救助活动能秉持初衷、一如既往地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曹锐 《社会工作》2009,(23):63-64
近年来,随着中国进入老年型社会,老年人的各方面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有资料表明,国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配偶的达35%。其中,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但真正再次步入婚姻殿堂的只有6.9%,而其中70%~80%的再婚老人是以离婚而告终的。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的视野中,分配正义是关于社会是否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成员的权利与需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涉及社会的主要制度和政治、经济的安排能否促进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的政治议题.人类社会是一个分配的体系,各种社会物品,如权力、财富、机会、收入、职位等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地分配,如何使人们的利益和负担的分配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秩序的建立,构成了所谓的分配正义问题.而一个社会秩序的良好和有序与否,从其基础条件来看,就在于人们能否按照某种公正的程序平等地获得其社会生活必需的那些社会物品.就此意义而言,分配正义的问题是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建立起良好秩序的社会就是一个形成了公正秩序的社会.探讨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将使我们对分配正义问题对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的意义产生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刘茜  杜海峰  靳小怡  崔烨 《社会》2013,33(4):103-116
本文利用2009年“X市外来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社会资本,尤其是政治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社会资本比一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更大;弱关系型政治社会资本比强关系型政治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更大;强弱关系兼有型政治社会资本比单一型政治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更大。本文比较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社会资本,深入分析政治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意愿的影响,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阶层固化等不公正现象极大地消解了阶层分化的合法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以社会公正作为促进社会阶层结构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促进阶层和谐。  相似文献   

12.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正的具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公正政策的公正导向,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公正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周全胜 《社会工作》2008,(24):57-60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就总体而言,社会公正的具体状况却不容乐观。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公正政策的公正导向,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公正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低保制度传递着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温暖,在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如何将这项“民心工程”公正、公平地实施,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门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行政公正是指行政权力正当地分配权利(义务)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价值在于符合现代民主精神的需要、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需要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完整意义上的行政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程序公正体现一种过程价值,实体公正体现一种结果价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公共行政的实体公正包括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发展机会的公正、财产分配的公正与社会保障的公正等方面,其相应的制度构建为:公正的权利保障制度;公正的就业、教育制度;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目前在社会公正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瓶颈。所以,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突破中国发展进程中社会公正的瓶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为此,必须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事情:将社会公正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依据;改变几个流行的有害观念,主要包括:"原始积累不可避免","国家财力不足","重视公正便会妨碍效率";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公正保障体系;优化社会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现是社会协调持续的发展现,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公正二者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统一,就是共同富裕。(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规定,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规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即经济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按需分配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拥有比资本主义社会发达得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论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经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公正问题正日益与改革的初衷相背离.我国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主导,由增量改革引发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公正,由此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难以消除等问题,不但严重地扭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强法制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推动地区间均衡发展等措施,促进社会公正,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介机构,一夜之间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国各地。司法、财政、审计、工商、土地、税务、国有资产管理、建设等诸多部门都拥有了中介机构。它们以独立的、介于经济执法和管理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而存在和发展,发挥着对有关经济组织实施社会服务、监督的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必备保障。中介机构应当客观、公正、独立,强调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健康、有序地发展。然而,令人深感忧虑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介机构在不甚公正的误区里愈陷愈深。一哄而上趋利忘义建…  相似文献   

20.
罗秋月 《探求》2001,(3):43-43,50
治理司法腐败,应在司法者素质教育上下功夫,建立司法者的“人格防线”,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培养正义之师.这是根治司法腐败的基础。 当前,司法腐败上要有三个方面的危害: (-)司法腐败是源头性的腐败,其破坏力极强,正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无视法律——正如污染厂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正如污染了水源,”司法腐败直接为不法行为呜锣汁道,提供法律上的庇护,导致了社会上蝇营苟且之事盛行,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而,使原已激化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使法律公平正义的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