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问题从政策制订、具体实施到最后结局都受到美国亚洲政策 ,尤其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严重影响。美国对日政策由惩罚转向扶持 ,为此 ,大幅度地削减日本战争赔偿额度。国民党政府受此政策走势的制约 ,对日索赔政策一步步削弱 ,最后放弃日本战争赔偿。假若离开美国的影响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  相似文献   

2.
战后美日关系研究的开拓之作———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唐承运1关于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研究,美日两国学者发表了很多著作,但从中国学术界研究现状看,文章不少,专著未见。而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于群教授撰写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对日本采取的消极的、有限的遏制政策。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政治的反映,它体现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原则,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总统是在美国深陷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亚洲政策调整以及美国推行巧实力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制定出美国的对日政策,奥巴马总统的对日政策体现在政治上加强和深化美日同盟,经济上美日大力合作共同对付经济危机,军事上虽然出现裂痕但是并未影响到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最后文章阐述了美国对日政策对亚洲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本着自由经济观念的美国对德日两国的大工业实行了反垄断政策。美国不仅制定了对德日垄断工业实行去集中化改造的总目标,而且还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其在两国所推行的严厉的非工业化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过,随着冷战的兴起和扶植德日政策的确定,美国逐渐不再把工业水平和工业去集中化放在一起考虑,有时甚至为了提高工业水平而不惜牺牲工业去集中化政策。尽管美国对德日的反垄断政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贯彻时间、具体措施和执行效果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结束后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对日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原来“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复兴” ,而 1947— 1948年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冷战与美国对日主导思想的变化、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美国国内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它确立了美日冷战盟友关系 ,对美、日国内政治以及中国的内战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战后维持日美同盟关系的奠基石.随着日美关系的不断演变,日美安保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日美安保体制再一次经历严峻的考验.1996gu月,日美两国签署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成为冷战后时期日美同盟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本文试图对日美安保体制的发展演变作一简单梳理,并加以评析.一鉴于二战的历史教训,1945年8月2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了《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明确声称:美国的政策是“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使日本不论在军事上、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永远不能成为自己在…  相似文献   

8.
研究珍珠港事变前夕的美日谈判,尤其是比较美国的对日、对华政策,是了解美国远东政策的基础。本文拟对美在谈判的第一阶段中的绥靖日本的倾向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帕内号(Panay)事件”是“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日在华的一次最大冲突,这是美国对日本长期实行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对日本的退让妥协,决定了它在以后的美日交涉中处处被动,最终损害了美国自身利益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0.
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这种双管齐下的贸易政策既有效地帮助了日本的经济复兴,也成功地巩固和发展了美日同盟,但其负面影响则是为其后美日严重的经济摩擦埋下了导火索。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应受到严厉惩治的战败国日本却随着冷战开始后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被美国的妥协政策所庇护。美国对日妥协政策出于地缘政治中争夺及维持强权的战略考量,其中利用妥协政策为日本创造脱离战后体制束缚的机会使日本为美国国家战略所用以遏制地区内强国的战略实旨符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阐述。本文从进攻性现实主义视角考察美国对日妥协政策,不仅是对长时段美国对日政策的简要回顾,更是对现阶段中美日三国关系本质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 194 5— 195 1年美国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 194 7年美苏冷战后 ,美国调整了对日政策 ,完成了对日的政策从限制、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过程 ;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 ,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美国在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日中关系,日美关系的剖析,阐明了美国在利益趋动下,由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到执行’援华”方针的历史过程,同时由于孤立主义的牵制使得美国援华步履又极为蹒跚。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政府在战后结束中日战争状态 ,实施对日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当时美国亚洲政策的影响。政策制定遵循美国意志 ;具体实施随美国亚洲政策的转变而逐渐由减缓到停止 ;最后在法律上放弃对日处置的一切权利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美国的压力。美国给中日战争终结处理造成严重恶果 ,应负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一、新左派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两次侵略战争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统治集团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从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对朝鲜进行了三年多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美国动用了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海军。战争的结果,美军死伤39.7万人,损失飞机12200架,  相似文献   

16.
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派遣占领军问题是在当时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对日政策影响下提出的,由于当时国内复杂的形势和蒋介石忙于打内战,使它未果而终,这一结果不利于中国战后对日处置构想的实现.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美日关系一直处于激烈的争斗之中,美国在日本的挑战面前,一直是退让、妥协、犹豫不决,尽量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正是由于美国对日政策的无所作为,助长了日本政府的侵略气焰,并让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大败笔。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日战争与美国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在日本侵略中国初期阶段奉行对日绥靖妥协政策,而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启和坚持,促使了美国远东政策向积极方面转化,最后确立了对日抗衡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就是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实行双轨制,搞一中一台,有限度地支持台独,这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独特的法理观念决定的。美国对台政策是不稳定的波动的,这是由美国在外交中追求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目标的矛盾性决定的。激烈动荡中的美国对外政策思潮,强烈的党派动机和个人野心也加剧了美国对台政策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