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概念隐喻在大脑中如何表征?隐喻表征模型认为概念隐喻的目标域不能独立地自我表征,必须借助于始发域的表征,因此目标域和始发域之间是映射关系。结构相似模型认为目标域和始发域各自独立表征,它们构成概念隐喻是因为它们具有结构相似性。本文从论证的有效性,同一域的多隐喻,词的多义等三个方面对两个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颜色域隐喻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颜色域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颜色域隐喻义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于隐喻化过程中。本文通过对颜色域隐喻的意义及产生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 ,认为颜色域隐喻的相似点是人们在隐喻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指出认知能力在隐喻使用者创造隐喻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网络语言的产生是隐喻和转喻思维的结果。施喻者突显了始源域和目标域在某一点上的相似性,或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用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从而成功地创造出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爱情作为人类体验深重久远的感情之一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其隐喻表达在人类口头与书面语言中有着丰富的体现。英汉爱情隐喻跨域映射可分为“爱情域与具体域之间的跨域映射”和“爱情域与抽象域之间的跨域映射”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隐喻和转喻是传统语言学上的修辞手段,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在色系和源域上体现出的一致性,也说明了隐喻、转喻是人类共有的基本认知方式。人类通过源域到颜色域的映射,来获得颜色认知,同时精准地描摹颜色,细分颜色间的差异。在颜色认知的过程中,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也承载着民族的某些特性,通过英汉隐喻、转喻类颜色词源域与色系的对比来帮助了解语言背后的民族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我们顺利进行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和英汉互译活动。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们将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本文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以求揭示英语委婉语的隐喻本质及语域投射域范畴及其意义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语域翻译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 ;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语场、语式和语旨三方面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能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 ,能恰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境 ,使译文与原文实现语域对等  相似文献   

10.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政治理论的论述中,公共与私人既是政治空间的概念,又是政治价值的辞藻。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中,人们常常看重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其实,维持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巧妙的均势状态,才是现代政治社会支撑起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事务。公共化的危险在于,私密空间的彻底公共化,将公共的价值作为侵入私人生活的理由,从而使公共变异为专制的手段;私密化的危害在于,沉浸在私密空间中的人,彻底拒绝担当公共责任,从而使政治社会丧失了存在依据,也会因此有利于个人专断。只有维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衡态势,才足以有效捍卫公正公平的民主宪政状态,进而有力地保护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两个认知领域的结构映射。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科技英语中广泛存在的隐喻表达的生成也正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空间映射、再经过概念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13.
《论语》英译历史已经跨越3个世纪,在众多的《论语》英语翻译版本中,孔子的“能近取譬”之说在英语翻译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选择了四个版本的翻译,试图比较和分析译者在对《论语》中的“德、过、政、信、贤与富贵”等政治隐喻英译时,对政治隐喻的“来源域”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相似文献   

15.
以“思维与存在关联”的思考(内涵)所展示的具体形态(外延)为对象的探究,构成界域哲学的基本内容。研究表明,哲学家以不同的公理、命题、原理、原则的设定,对“思维与存在关联”所作的诠释,构建了形态各异的哲学小“椭圆”界域。纵观哲学形态推进的演化,哲学界域是由“本体”-“认识”-“方法”-“人本”各异的小“椭圆”的首尾衔接叠加而成的大“椭圆”。  相似文献   

16.
行政法学界的主流观念将征收定义为出于公益、强制无偿地取得当事人财产(主要是货币)的权力行为。这一定义既违背了关于征收概念的惯常的用法,又不能自圆其说,而且所隐含的价值取向也与法治的观念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现代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模式。隐喻的本质就是喻源域与喻体域这两个观念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文章以格林童话故事的中译本为例,根据隐喻理论中的意象映射概念,采用心理分析的手段,来解释说明童话故事中隐喻翻译存在的误译或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18.
隐喻相似性及其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隐喻相似性依赖于客观世界和主观认知之间的互相作用,是可以创造的.在隐喻中,相似性的映射方向可以从具体域到抽象域,也可以从抽象域到具体域,还可以从具体域到具体域或是从抽象域到抽象域.按照相似性认知过程中主客观所起作用的大小,相似性可以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