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说话者在描写客体事件、传达客观命题内容的同时,也要表达他个人的主观看法和态度,这部分内容称为情态(modality)。汉语的情态主要借助于语气词来表达,其中“吧”是一个表信疑之间“不确定”的情态语气词,可以用在陈述、疑问和祈使句中。作为话语缓和成分,“吧”的主要功能是削弱句子的肯定性口气。“吧”的所有用法都由“吧”的情态意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代,"齐"与"斋"表"戒洁"义时是通用的。"斋"从古"齐"字分化出来的时代可能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前期,至少在春秋时期已投入使用了。到了西汉,表"戒洁"义的"齐"为"斋"所取代。因而,表"戒洁"义的"齐"和"斋"使用的断代界定大致可以标示为:齐(周代之前,不含周代)→齐/斋(先秦)→斋(西汉及西汉之后)。  相似文献   

3.
荔浦方言的"V一下子"与"V一下子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浦方言表短时义是在动词后加"一下子",表尝试义则是在动词后加"一下子看".要之,荔浦方言的短时态和尝试体都用述补结构来表示.另外,"一下子"及其变体表义非常丰富,且与节律有一定的关系."一下子看"出现的句法位置比较受限制.  相似文献   

4.
元刊杂剧中的语气词"呵"、"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刊杂剧三十种>语气词十分丰富;本文对其中的"呵"、"也"作了穷尽式考察,探讨了它们的语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与<元曲选>进行对比,提出了现代汉语语气词"呀"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6.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特点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其特点:普通话是后起的副词"也"取代了"亦",而广州话则是"半取代式并存型".广州话没有"也","亦"沿用至今,表总括的"都"和表重复的"又"则衍生出类同义与"亦"并存,并呈逐步取代"亦"之势.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认知动因是,"都"、"又"与"亦"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相同性";语用动因则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需要.这种演变具有自己的演变机制,即"都"、"又"是通过"语义偏移"的途径衍生出"类同"义.  相似文献   

7.
詹世友 《中州学刊》2004,(2):134-137
经过儒家的大力阐扬及其长期的历史积淀,"义"成为了道德精神的代名词.但在日常的道德理解和社会道德舆论中"义"的意义有许多偏向,而造成这些偏向的症结在于:人们没有从道德哲学的高度上理解到"义"德实际上是"公共道义"与"合宜性"的相融与相辅.对"义"进行深入探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行为正当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助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可以以形式句法为理论工具进行深入的描写和刻画.语义上,认识情态助动词可细分为典型、非典型和边缘三个子类,且其“典型性”与其历时演化方式的特殊程度呈负相关.句法上,在仅表认识情态义的特定句法环境中,典型认识情态助动词“可能、应该1”和有标记的非典型认识情态助动词“会1”的句法特征具有一致性:后接CP子句,且该子句成分前置都属于非论元移位.认识情态助动词在子句成分分布等方面体现出的句法表征差异应归因于其演化过程的特殊性和演化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对表"将来"的"将"、"要"的语义功能进行考察,通过大量语料对比分析"将"、"要"在表将来时制时的语义功能异同."将"、"要"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将"常常不带有主观意志或带有的主观意志比较弱,"要"则一般都带有主观意志,因此,二者对主语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语气词与实义切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气词是语法中很小的词类,长期以来不受语法学家们的重视。然而,在口语中,语气词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交际功能,并与实义切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实又切分的角度来探讨语气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句尾“了”与副词“没(有)”共现句式,通常带有时段状语;而王灿龙认为,时段成分不是“了”与“没(有)”共现的必要条件。经考察得知,“了”与“没(有)”可以共现于不带时段状语的句子,但该类句子要有时量起始标记,或者有“就”、“再”等副词的介入。  相似文献   

12.
许富宏 《云梦学刊》2003,24(3):9-11
将《离骚》“诏西皇使涉子”中的“西皇”解释为“帝少皞”是不正确的,这样解释既不符合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顺序,也与屈原的思想感情及历史观以及少皞的活动地域相矛盾。“西皇”应是“西王母”,这样作解既与前文在情节结构上相合拍,又符合当时的祭祀风俗和时代背景,同时与诗人深挚的爱国恋乡情感相一致,并为破解“求女”的喻意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张刚 《齐鲁学刊》2006,(5):14-16
以“孔颜之乐”表征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宋明理学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这种不同内涵具体表现为由“与道为乐”到“与道合一”、再由“与道合一”至“顺心任性”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传统道德修养境界实际经过了由生而无“矩”到学习、遵守“矩”的境界,然后由立“矩”再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陈白沙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这充分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5.
刘向斌 《殷都学刊》2008,29(1):54-60
“诗言志”具有显性和隐性含义。从显性意义讲,“诗言志”指用诗歌来表达“赋诗者”的情感、意志;从隐性意义讲,“诗、言、志”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志”为内涵的“诗”,“诗”为外发的“志”,“言”为述“志”的手段和“诗”的外在形式。这说明“诗言志”的意义概念和事实概念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成 《阴山学刊》2014,(4):62-71
新时期以来,草原诗歌空前发展,涌现一大批有才华的优秀诗人,把草原诗歌创作推向了辉煌的巅峰。对新时期草原诗歌的杰出代表阿尔泰、勒·敖斯尔等诗人及诗作进行透析评介,是评论界责无旁贷的。  相似文献   

17.
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熙国 《文史哲》2007,(2):118-123
孔子的“德”直接来源于“道”。如果说在孔子哲学中“道”是宇宙人生的外在之理,那么,“德”就是人把握了外在之理以后所形成的内在之性,“行”则是把人的内在之性实现出来的路径。从外在之理(“道”),到内在之性(“德”、“仁”),再到内在之性的对象化(“行”),是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8.
刘蔚华 《文史哲》2002,(3):72-74
宋代,“人欲”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逐渐膨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二程率先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欲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起我”理论与二程的理欲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义利、理欲、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问题。二程和弗氏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文明语境下物质主义导致的内心空虚和对人类永恒精神家园的追寻,是法国生态作家勒克莱齐奥始终关注的主题。他在小说《寻金者》中通过“寻金”主题的双重隐喻,表达了作家一贯对西方现代文明和物质主义的批判;对自然元素和空间意象的诗意描绘,以及对异域土著文明生态价值的关注,赋予了作家笔下的想象空间以神话般的象征色彩和深刻的生态隐喻意义,表达了作家非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和对人类真正宝藏——人与自然和谐家园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形成的礼文化是孔子思想的主要来源。孔子以礼文化的教养为思想起点,援“仁”入“礼”,给传统礼仪注入“仁”的新精神。颜回习“礼”体“仁”,以仁贯通天道,不改其乐。孔子、颜回以此实现了身心的和谐。“孔颜乐处”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范畴,对于当代人的心灵环保,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