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与<荒原>在东西方文学传统中居于重要地位.文章讨论了"桃源"与"荒原"中的文化困境以及诗歌呈现的幻灭意识,并对各自的拯救途径作了比较,对途径选择的倾向性和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行互动考察.  相似文献   

2.
罗伯特·弗洛斯特在其“家园”诗歌中描绘了新英格兰人栖居的困顿,探讨了重建“家园意识”的可能。新英格兰人的栖居困境和“家园意识”的沦丧使得重建“家园意识”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伦理选择。弗洛斯特从存在论美学的高度阐释了“家园意识”在改变新英格兰人存在困境与其实现栖居理想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家园意识”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美学价值,丰富扩展了“家园意识”和栖居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之前,黑格尔就已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本身已经死了”.然而,黑格尔借助于理性自我和解功能,使上帝在“实体即主体”的理性视界中得以新生.黑格尔对苦恼意识的解构与超越,一方面彻底改造并超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知性二元论的对立、抽象、片面与虚假性,在绝对唯心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和解;另一方面,黑格尔的超越却因其极端的逻各斯中心论对神性与人性的肢解,其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现当代哲学家的质疑,倍受批驳和抛弃.然而,与他揭示出在苦恼意识中上帝已经死了这一可怕的事实相比,更为可怕的是,黑格尔为上帝的辩护、使上帝复活的劳作,却真的消灭了上帝.这样,黑格尔便与上帝之死,甚至也与后现代性勾连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生存境况出发去分析人的解放和发展,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主题.马克思的"物役性"理论和"新人"观,从文化理念上探寻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更新,从而为人走出"物役性"文化困境而成为"新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道德认同"问题内生于主体道德意识的自我觉醒,反映的是道德意识内部以及道德意识之间的深层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激烈并使个体道德意识陷入困境:道德自我认同的内在纠葛、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紧张以及道德自我与伦理实体的背离。如何应对此困境,传统伦理思维和现代道德建构都将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苦恼意识是源自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于自我意识的一分为二,处在同一自我意识内的双方能够为彼此所意识到却无法统一,强烈的分裂导致苦恼意识。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这与当代中国所处的改革转型期有诸多相似之处。黑格尔试图解决的苦恼意识问题,同时也具有现代性的特征,它成为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忧虑。苦恼,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同时也是价值问题,故这一问题也是价值论的问题域。而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出于对自我意识的自觉,进而达到自我意识中分裂的弥合。而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对善的价值追求,也抵抗了苦恼的困境。基于此,自我评价活动为苦恼意识的摆脱提供了一条可能出路,也为当代转型期中国个体所面临的困惑给出自我评价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徐坤"都市即景"系列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的"都市即景"系列作品,对都市职业女性的女性意识特点进行了揭示.现代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家庭定位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职业女性处于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困境.她们虽然具有了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和经济上的独立,但她们中很多人内心仍然残留着浓厚的传统性别意识,尚不具备明确和充分的女性自我意识,受制于无法颠覆的男权文化困境.职业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在徐坤的笔下,呈现出滞涩而苍凉的轨迹.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探讨,对都市文学建设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囚徒困境”的分析,揭示了南北关系中导致发展不可持续性的某些因素,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内含的代际、代内关系及其所对应的不同需求,并对导向集体理性的途径作了探讨。文章认为,国际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从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内居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两种途径,即"城中村"和"新农村"模式。通过探讨两种模式的适用性及其缺陷,得出只有从遗址的实际情况入手,选择适当的模式,才能实现遗址区内居民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关于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过去人们总认为只存在着矛盾对立双方互易其位的一种转化形态.近几年来,学术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对矛盾的转化形态和结局作了一些探讨,指出了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多样性.本文拟谈谈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几种可能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矛盾,其内部都存在着两个已经展开了的、成熟了的对立面.这些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可能形态和可能结局,有的会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例如,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矛盾对立面互易其位的转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经过无产阶  相似文献   

12.
西方心理治疗和佛教修心,都以解决人的苦恼困惑等心理问题为己任,都以提高人的自我认识和心理素质为目标.意象心理治疗和佛教的止观修心都以内部意象为工具对个人的内在世界进行探索.本文在实际操作和基本理论两个层面,比较了意象疗法和止观的异同,探索了佛教和西方心理治疗的基本差异,并尝试性指出二者对话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者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语言-符号系统和其所指-意义之间的矛盾.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在指出文学符号系统的具象性、不确定性方面有着共识.但在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论上都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其根源在于有着同样的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对各自文化或科学的误读.比较中西方文艺批评在这方面的异同,目的就是寻求中西方批评精神的融合,解除方法论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多余人”是矛盾复杂的。构成其性格矛盾的深层原因 ,是俄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以及社会历史生活状况。细言之 ,即文化的冲突 (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底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与现代文化中的先进性的冲突 )、先进意识与阶级地位的冲突、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着重从文化冲突上探讨形成“多余人”二重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是一种运用理性的思维揭示事物本质矛盾的方法,一种探求真理与知识的途径,一种内在于人类理性之中的精神自身运动的逻辑;文章从哲学史角度分析了造成误解辩证法的三个原因;并探讨了辩证法的意义,它有利培养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明辨形而上学和诡辩论,提高人的哲学素养与思想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16.
近代伊始的西方哲学有以主客二分式的"自我"为原则的传统,这一传统对"自我"的认识势所必然会导致自我认识循环的困境。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及其社会本质的规定,为走出自我性的图子和自我认识循环的困境提供了最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于困境青少年问题的认识与应对,要转变传统的思路与就事论事的立场.应当看到置身困境的青少年,除了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困境外,更有伦理生活的困境.因此,在帮助困境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予以公共伦理生活规范与现代文明的教育引导.鉴于困境青少年的主体,都来自农村或发源于农村,所以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是...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与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不同,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存在统一的人,只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欲望号街车》这部当代精神悲剧中,威廉斯运用"诗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困境.文章从人物自身的冲突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这两方面着手,展现被世上的各种矛盾法则弄得进退两难,苦苦挣扎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生存困境,揭示出人类灵魂所遭受的独特折磨和痛苦挣扎.  相似文献   

20.
的自我认识问题,是人类精神活动中具有本质性的核心问题,“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留下的这道不朽命题,成为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探索的最好注脚。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主体自身的思考,总离不开对主体价值属性的判断和对主客体现实关系的认识这样两个层次,它们构成人的“自我认识”的基本内容,而文学作为体现时代情绪,愿望的一种意识形态,无疑反映着时代的这种认识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部民族文学发展史,无异于一部民族自我认识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