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崔燕 《社科纵横》2012,(2):109-111
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的理论叙述具有三个意义层次。首先,从484A至497A,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哲学家因何应当成为城邦的护卫者;其次,从497B至502C,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受哲学主宰之城邦的理想图景;最后,从502D至511E,此一意义层次主要探讨哲人王的实现路径即哲人王的规训与教育。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具有双向的实现进路,即或者哲学家成为城邦的统治者,或者城邦的统治者用哲学的训诫来统治和塑造城邦。真正的哲人本性是爱"真"憎"假",酷爱真理,并不断接近真理。哲人王需要具备种种优秀的品质,需要不断地进行哲学的学习和训练,并掌握"善"的理念,才能成为完美的城邦护卫者。柏拉图用太阳喻突出论证"善"之地位,用线段喻来解释太阳喻中的可知世界与可见世界。哲人王这一概念是柏拉图《理想国》第六卷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此一核心问题对于理解柏拉图理想城邦建构理论具有线索式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邦是古希腊民主法治思想的客观物质基础,无城邦即无古希腊民主法治。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民主思想进行扬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二者在民主类型和民主范围上均有重大差别。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民主思想之同植根于城邦生活之共同本质,民主观之异则源自城邦生活之变迁。师徒二人的民主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法治观的性质和方向:柏拉图从哲学王的理想走向法治的现实,而亚里士多德在导师思想基础之上形成完善的法治观,开启了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4):101-104
在卷八中,柏拉图《理想国》剖析了不同政制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并演示了政制退化的全过程。柏拉图力图证明,个人与城邦之间具有同构关系,政制影响个人德性成型,而个人德性的转向最终又使得国家政制产生变化。通过把个人心灵放大到城邦进行考察,卷八既回应了色拉叙马霍斯在开篇提出的诘难,也间接地论证了"哲学王"统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批判诗和诗人,引发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认识到,被以诗为主要内容的雅典教育培养出的政客把持着雅典政府,拒绝对城邦真正有利的提议,并对真正有智慧的人实施了伤害。诗是对灵魂与国家统治的败坏。诗与哲学之争实质上是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争。诗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城邦中多数人过的宗法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密不可分;哲学则代表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是少数人过的追求智慧的生活,与城邦政治共同体必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精神都已经展现或者萌芽.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这不仅指某些具体知识的知道或不知道,而且指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根本特征,包括意识的自我否定与觉醒,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在反讽中追求善与美好,等等.  相似文献   

6.
包利民 《浙江学刊》2008,13(3):45-52
同样都是"主流哲学",斯多亚派走出了一条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的路向,却在希腊化罗马时代获得巨大的成功,影响压倒了古典哲学,而且渗入基督教范式和现代社会.许多现代哲学家认为斯多亚哲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的一个重要古典哲学思想资源.如何理解斯多亚哲学与众不同的本质,历来众说纷纭.从斯多亚哲学自许传承了"苏格拉底道统"这个角度入手,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斯多亚哲学这种独特地结合了"治疗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类型的本质和内在张力,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清理和发现整个古典政治哲学的一些关键症结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悲剧哲学"的世界观——舍斯托夫哲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舍斯托夫看来,"悲剧哲学"不是此世的认识论,不是日常的哲学,而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悲剧哲学"有一套与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迥然不同的关于现实-真实-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观念和价值是在人的"临界境遇"中揭示出来的.人在悲剧体验中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反抗,才是生命的真实,在反抗中走向最高存在物的努力,才是对真理的探求.而理性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倡导的对必然性的快乐服从,则是谎言和说教.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和以自然哲学为代表的哲学快乐论伦理学在反对纵欲主义上是"盟友".然而,他们采取的哲学治疗的策略却基本相反,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这导致他们相互批判,甚至因此相互认为是主要敢手.柏拉图在有的对话录中也尝试过快乐主义,用它建立道德.但是他最终完全否认这一路径,这是因为他在这种"元伦理学"的背后看到十分严重的理论和实践的威胁.这里的分歧暗示了所谓"古今之争"的对峙的基本原因--主观价值论还是客观价值论.  相似文献   

9.
程志敏 《浙江学刊》2006,(3):141-145
思想史上长期把柏拉图看成乌托邦的鼻祖,理由就在于《理想国》中的“男女平等、共妻共产和哲人王”等主张。但仔细研究却发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处在特殊的情景之中,以反讽的方式对当时流行的启蒙乌托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范式,不是人间生活的蓝图。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笔下哲学与诗的关系绝非仅有冲突的一面,和谐亦是其重要的方面.在<王制>中,这种和谐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哲人苏格拉底在<王制>中做了很多诗;其次,<王制>本身就可谓一首诗;再次,苏格拉底批评荷马的同时也在向荷马学习;最后,苏格拉底表明,无论是哲学教育还是政治教育都离不开诗.当然,苏格拉底的诗是一种臣服于哲学的独特的诗.  相似文献   

11.
idea是柏拉图哲学的主题,该学说在<斐多篇>和<国家篇>中达到鼎点.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意识到idea存在的诸种困难,并尝试做出示范性的八组推论,实现由前期"一元唯善论"向后期"多元范畴论"的范式转换.不同于柏拉图不愿放弃、只肯修正idea的做法,亚里士多德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转而确立起可感事物的第一实体地位,通过对哲学研究活动的重新界说提出了"实践智慧",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的基本观念,也为后世留下了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实践"这一哲学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认为卢梭以自由为根基来论证政治的正当性;人是自由施行者,其本性就在于意志自由,但从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而陷入了专制.正当的政治体就是以"公民自由"代替天然自由的政治体.个人有自我意志,政治体作为一个公共人格,同样有其意志,即"公意".根据立法者的指导而形成的公意,本质上就是个人意志,因而,个人意志服从公意就是公民自由,实现了服从与自由的统一的正当的政治体就是"美德共和国".但公民自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立法,只有超越于公民自由之上的哲人自由才是完全的自我立法,因而,政治正当性的源泉在于自由,在于公民自由,更在于哲人自由.具有完全正当性的政治体是宽容哲人存在的美德共和国.  相似文献   

13.
宗成河 《浙江学刊》2002,(5):134-144
1  刘小枫的“尼采的微言大义”① 认为 ,尼采把哲学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当作哲学的第一性问题。在尼采那里 ,(象在柏拉图那里一样 ) ,“哲学问题首先不在于沉思什么 ,用何种‘哲学方法’想问题 ,而是如何处置哲人或哲学与人民的关系。”(3 5页 )而至于“尼采的实质性教诲” ,则“只有从哲人与人民之间关系这第一性的哲学问题出发 ,才能恰切地得到理解。”(4 1 -42 ,60页 )关于哲学与人民或者说哲学家与文化的关系 ,确实是尼采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这在七十年代初的尼采表现得尤其明显。尼采在每个时期都有许多计划 ,七十年代初的计划则显…  相似文献   

14.
徐长福 《求是学刊》2008,35(1):42-46
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问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异质性现象."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哲学"较早遭遇到了这一现象.但却以同质性思路去化解.即通过普遍性概念之闻的辩证关联而将各种差异和矛盾加以消除.这种哲学通过拯救现象来拯救实践.前者实现了哲学理论内部的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实践论的统一;后者企图把哲学理想在政治实践中实现出来.由此就留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江 《社科纵横》2010,25(3):80-81,87
从美学层面阐释柏拉图"正义"概念的论著并不多见。正义这一颇具秩序性和理性内涵的概念其实更接近柏拉图美学的基本精神。以正义为核心的城邦之美是一种理性秩序之美。这种美在于城邦各阶层秉持自己的美德,各司其职,实现城邦的完善。城邦完善的根本在于正义,它是各种美德的协调有序。于是城邦秩序便是城邦正义,城邦秩序之美就是正义之美。而正义及其协调的各种美德均是理性美德,所以以正义为根本的秩序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以来,"汉语哲学"的说法渐入学界视野,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随着国内关于"汉语哲学"的讨论日渐增多,由此也引发一系列疑惑.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理解"汉语哲学"? 汉语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 讲到"汉语哲学",人们最为直观的反应便是"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究竟有何区别?早在"中国哲学"提出之初,金岳霖先生便对"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7.
"政治哲学"在今天的哲学研究中炙手可热的事实,使得回答"什么叫政治哲学?"的问题甚为急迫.政治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形态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人们当然可以坐在今天的各种意见洞穴中理解政治哲学,若想了解政治哲学的本义,却不得不首先回到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8.
郑伟 《学术交流》2008,(2):23-26
众所周知,巴门尼德哲学是西方古典哲学和本体论哲学的逻辑开端,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到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后经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的统一.德里达沿着海德格尔开辟的"遮蔽-解蔽的本有运作"的路径.受列维纳斯的"他者:踪迹现象"的影响,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当海德格尔用"此在"来颠覆一切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时候,可以说它的希望并没有落空,这场革命是由马克思来开始的,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新的本体论,并显现出的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这里会忘记的人是不知道标准数量的人,也即不懂得适度,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帮助。智慧是如何获得的?通过灵魂转向,而灵魂转向发生在《王制》第七卷的洞穴之中。洞穴影像一只被认为是描写的是城邦和哲人的关系,在其中哲人被城邦处死。因此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在洞穴中的灵魂转向获得是什么样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柏拉图研究中,有一门茕茕大者称做"真伪考订".顾名思义,这门学问不是致力于文字训诂或经义诠解,而旨在别伪辨惑.它从一个前提出发,即冠名为柏拉图所作的某部作品实为后人的网罗摭拾、汇纂伪作,而"柏拉图专家"的目的就是要考证(很大程度上是猜测)伪作者何人、伪作于何时.在这门现代学问最兴盛的时期,柏拉图只有五部对话未被断伪①.随着现代性语境下向传统的回归,那些曾经的"伪作"如今绝大多数都已重新归入正典.不幸的是,柏拉图传世的13封书简作品依然深陷真伪的泥沼,问题最为严重.有关这些书简真伪的意见不可缕举.不仅各封书简的真伪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封书简内部也有真伪的判分,不少学者认为,第七封书简的主体是柏拉图所作,但其中342a-345c的"哲学题外话"却是后人写就并窜入的.西人对柏拉图书简的阅读、研究,绝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真伪问题上了,义理上的阐发却鲜有人涉及.本文并不是要就真伪提出什么考证,而是想系统梳理书简真伪问题的由来,尤其想借古今对照看出我们对这些书简所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