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典彝文古籍都是以名言警句、诗句等文体完成,多为五言诗歌体,但也有七言、九言和十一言的,在文体上,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之间非常讲究音韵规律。吉狄马加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诗人。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吉狄马加汉语诗歌中的民族文化基因,阐释彝族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用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创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彝族古典文集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影响着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他的很多诗歌题材都直接源于彝族古籍;其次,在诗歌的内容上,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彝族古典文集与传统文化的气质与性格。此外,以彝族经典古籍文献为始基的彝族文化因子则通过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诗人诗歌创作不竭之源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彝族诗歌是指新时期的彝族诗人们用汉语进行的诗歌创作。新时期彝族诗歌以吉狄马加为代表,在创作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图对他们身处文学边缘,却执著探索的精神以及创作中的优缺点作简单的评述,以期对彝族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有一点借鉴和促进。  相似文献   

3.
吴琪拉达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诗人,最能显示他辉煌的是为奴隶解放而唱出的悲歌、战歌和欢歌,诗人把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以及新的诗美观带进艺苑,为彝族当代诗歌奠定了坚厚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4.
纵观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发展历程,彝族母语新诗作者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当代彝族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总结创作得失,指出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当代彝族母语新诗创作走出困境,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独具特点的创作路数,且符合当代彝族母语文学创作实际,从而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构建多民族和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提出作者的希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李乔、李纳、苏晓星、龙志毅等著名的彝族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为依据,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彝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史诗品格,对20世纪彝族长篇小说创作做了历史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现在作为诗歌艺术手法的比兴,过去曾与原始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的比兴亦不例外。彝族的比兴与他们过去的原始信仰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了一种思维形式和价值观念,兼具审美和表现是非善恶的功能。作为诗歌音乐美的“音律”,彝族的传统母语诗歌不是以押韵的方式,而押音节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现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凉山彝族正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经济、文化的变迁。当代彝族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阶段。在这个转型过程中 ,彝族企业家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锋。对促进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彝族文学概论>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彝族文学的专著,在彝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彝族文学与彝族文化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命题及彝族双语创作、彝族翻译文学等重要侧面表现出了难得的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处于滇西地区的某彝族自治县的农村青年个案访谈,深层次地了解彝族青年的彝文和彝族语言使用的断层的原因:各民族杂居区被强势语言压抑,彝族语言和文字的不规范,当地政府不重视彝文和彝语,青年与外界交往频繁等.要使当代彝族青年具有民族认同感,当务之急是要培养青年人的民族意识,努力保护他们的语言、文化以及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李德懋作为熟谙汉诗创作规律与技巧的朝鲜诗人,他创作诗歌"锤字炼意,力扫凡谿",别开异境",造句新颖和工巧,深化感情且开拓意境.同时,他对诗中对仗的妙用,不仅造成了结构上的稳定性和外观美,而且极富内在节奏感,从而凸现其辞采美与中和美.  相似文献   

12.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在《谈艺录》中,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所作的评论以及评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无疑对李贺诗歌以及整个唐诗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生一"的"生一",一般都习惯理解为"道生了一"或"道生出一",即把"生一"看作是动宾关系.通过考证,应为"道生为一"的意思,"道生"与"一"表现为一种判断关系.  相似文献   

14.
贵州彝族地区的《支嘎阿鲁传》是集神话与传说为一体的长篇英雄史诗,是南方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史诗中把民族英雄支嘎阿鲁理想地塑造成了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文明礼貌、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人。史诗以万物有灵观和泛神论作为心理基础,通过神魔、幻化、巫术等艺术手段造成扑朔迷离的虚幻意境,这正是魔幻美这一艺术手段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神奇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结一庐藏书崛起于清中期,经过朱学勤、朱澄父子的悉心经营,藏书规模不断扩大,其数量巨大,价值极高。朱氏父子通过编制目录、刊刻丛书的方式,充分开发利用结一庐藏书,彰显其价值。结一庐之藏虽历尽波折,最终转归上海图书馆,亦实现了典籍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0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中有关四川凉山彝族群体的报道文本分析,结合对凉山彝族青年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的实证考察,发现主流媒体报道下的彝族群体形象与该群体的自我认知之间存在差异,而新媒体在此过程中生产着媒介记忆,发挥着重要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赋予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和身体操演的全新方式,使得他们在原有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创造更有生命力的新记忆,同时也遭遇着族群记忆离散、数字化遗忘和过度娱乐化等危机。由此提出生产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作品,变革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路径,回归文化自信、重塑传统价值等建议,让彝族青年主动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缔造者,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人生哲理等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性知识传统、诗性传统、群众性等方面.《玛牧特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个案,它是一部"活"的典籍,在彝族认同的实现、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依然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逝世以后,《益世报》充当了北方作家纪念鲁迅的重要场所,发表了大量的纪念文章及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战士的鲁迅、非战士的鲁迅、值得捍卫的鲁迅几个角度对鲁迅展开认知,彼此连接,共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有不少地名与彝语有关或与彝族历史文化有关,就西南地区部分典型地名和彝族聚居区地名,从彝语的角度也从汉语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有些地名应是出自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