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情趣、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我国少数民间文学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传播主体断层、传播渠道单一,认知方式固化等问题,新时代亟待加强文本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播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大出版力度,对现有口传资料进行“口传”到“文传”的转换,推动屏幕传播文本内容再创作,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本资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亲缘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个共同的偶象——神;一个共同的思维基础——物质实践;一个共同的传承者——巫师艺人。宗教和民间文学都离不开“神”这个偶象,否则就不成为其本体。宗教思维是神话思维尚未成熟或尚未获得独立形成的因素,并蕴含在神话这个原生体之中。宗教与民间文学大都靠巫师艺人传承。正确认识和慎重处理宗教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进一步搞好民族民间文学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认识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当前摆在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认识和对待的正确与否,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能否大力挖掘、搜集、整理和进一步发扬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问题。因为,我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一样,从人类的童年开始,由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原始宗教的产生,从原始宗教到人为宗教的出现,从多神教到一神教,与人类蒙昧时代经过野  相似文献   

4.
宁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陆续展开,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宁夏民间文学的起步与发展几乎是与全国同步的。20世纪80年代后,宁夏的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尤其是回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和区内的空白,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关注。一些颇具影响的著作和论文被翻译成英文、土耳其文,介绍到了美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宁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搜集、整理的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搜集、整理和研究的深入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的繁荣阶段。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以来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在形成和演进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学术思潮和学术理论家 ,并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对这些方面进行系统地梳理和阐述 ,反映出百年来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概貌。同时指出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形成渐趋成熟的学科体系 ,是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以及民俗学研究文学化倾向的背景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传统.在中国古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成绩尤为显著.而先秦采诗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搜集、整理、保护民间文学的滥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地位格外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对先秦采诗制度的研究与剖析,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历来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大革命时期,他搜集和化用歌谣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延安时期,他从理论上明确了民间文学在革命中的性质、地位和价值,推动了民间文学工作的发展;解放后,他发起新民歌运动,希望通过借鉴民间歌谣发展新诗。毛泽东的民间文学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五四"民间文学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力搜集与发掘民间文学宝藏,在民间文学工作者中对于如何看待“搜集整理”问题,产生了一些认识分歧。有的同志对于某些作品经过幅度较大的整理加工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做超出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范围。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民间文学本来就具有集体性特点,加工整理者既然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参与有关作品的集体性创作,在发挥集体智慧中贡献自己的一份  相似文献   

9.
英雄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特有的门类之一,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娇子。在汉族民间文学作品中,至今尚未发现称得起英雄史诗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发掘、搜集、翻译、整理、出版工作,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的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许多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对英雄史诗的研究又倾注了浓厚兴趣,写了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文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从它们产生之初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学中,这种关系就显得更加错综复杂.本文就宗教在民族民间文学的产生、流传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宗教与文学的产生宗教的最初形态是那些以图腾为主要标志的原始宗教;文学的先河自然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具体地说就是各民族的远古神话与民间歌谣,它们的产生都与原始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仙乡传说对唐传奇《柳毅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民间文学角度看,《柳毅传》享乐长生的主题、把凡人遇仙和人神相恋两种原型相结合的结构模式、采用情节单元组装故事的手法,都深受仙乡传说的影响。可以说,《柳毅传》是作者在吸取并改写民间仙乡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唐传奇名篇。  相似文献   

12.
汤因比认为历史主要是由高级宗教决定的。高级宗教在人类文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统一帝国的迫害以及哲学的冲击逐渐偏离其中心 ,并在宗教制度偶像化中失去了民众的信仰。近代西方世界用技术取代了原有的宗教 ,同时也使人类由高尚的精神追求转向物质追求 ,从而产生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困境。而解决困境的关键是恢复高级宗教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蒂里希的文化神学是以宗教的本性为其理论思考的起点的。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特殊功能,而是人类精神生活所有功能的深层。宗教,就这个词的最广泛和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指终极关怀。蒂里希的兴趣中心是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他把基督教与世俗文化连结起来,力图揭示人类文化活动诸多领域的宗教因素。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形式。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蒂里希文化神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聚焦于与文学有关的"宗教"还是聚焦于文学中的"宗教"。从"《红楼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红楼梦》研究,不难发现,在《红楼梦》与宗教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于"《红楼梦》与宗教",根亮的思考是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根亮指出,曹雪芹所说的"色"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色之好,应该是就整个现实人生而言,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原始儒学创立的初衷并不是为建立一种超越世俗而具有神学性质的宗教信仰。即使有宗教化倾向的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也和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不同。儒学虽在中国历史上起过某些宗教的作用或几度被宗教化,也曾被其它宗教文化冲击和影响过,但儒学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关注现实社会、注重人文理性的本质和传统。因此儒学不等于宗教。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宗教的复兴造成宗教词语的再生。在大众传媒语言中宗教词语并没有局限在其原始意义上,而是突破了自身"狭窄"的使用范围,大量地进入社会生活中。在俄罗斯大众传媒语言中使用宗教词语,最初是使用它的本义,进而大量使用其具有修辞功能的转义。此现象说明宗教词语带有鲜明的否定评价色彩。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席勒的思想中,存在着对宗教的批判和赞扬的矛盾。席勒相信人的自由和美德及神的存在,世俗的宗教压抑人的自由,所以受到席勒的批判,而作为审美假象的游戏的宗教,对人性的和谐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受到席勒的赞美。在席勒看来,人性的和谐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完成,真正自由的人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需要借助于崇高。而代表人类神性的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崇高,实现了人类的自由、美德及神性的统一,对人类的精神起着提升作用,因而得到席勒的充分肯定。以人性的完善为准绳,席勒批判否定人性完善的世俗宗教,赞扬肯定人性完善的神性宗教,这就是他在宗教观上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广西大学生宗教观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西26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信教大学生的总体比例不高,多数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较为客观,但也相当比例学生无法理解宗教所指的准确内涵,无法分清宗教、迷信、民俗之间的差别,致使民俗、迷信现象依旧有较大影响,不少学生对封建迷信活动持肯定或半信半疑态度。另外,气功、飞碟、外星人之类新时代热门现象也有一定市场,国外宗教的渗透尤其值得引起警惕注意。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他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进一步地进行了研究,并总结提出了组成宗教本质的4个方面。之后,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思想又被恩格斯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他们共同创立的对宗教本质的最后研究硕果,得到多数研究马克思宗教观的人的赞同。这个最后的对宗教本质的结论也是被认为最具严谨性和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