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仪式与社会变迁的视角,将祭鄂博仪式置于裕固族社会变迁的背景中来考察仪式的功能与变迁,进而分析仪式对于当地社会生活的意义。首先,阐述祭鄂博仪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嬗变;其次,探究仪式的社会功能,并从仪式的变迁中考察其功能的变化,从祭鄂博仪式的变迁中分析其功能的转换;最后,对祭鄂博仪式发生变迁的动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从傣族“苏荒怀”祭牛仪式看云南古代的牛祷习俗玉腊“苏荒怀”,傣语意为祭牛仪式或“叫牛魂”仪式,是西双版纳勐腊傣族农村的一种古老农祭习俗。它不仅产生较早,沿传时间较长,而且在以农耕为主的傣族社会生活和人的观念形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弄清它的全过程和所...  相似文献   

3.
仪式是宗教的外显形式,强化了宗教与生活的关联,其本身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藏族的宗教仪式繁多,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嘉绒藏族村落一年的宗教仪式就清晰地呈现了仪式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有关裕固族研究的回顾以及对社会结构与行动理论的梳理,将裕固族祭鄂博仪式中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分析祭鄂博仪式参与者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互动机制?互动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在现代化进程中,仪式中各参与主体在行动、社会关系、规则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过程,国家话语权在整个社会变迁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在祭鄂博仪式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及其代理人,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并遵循一定互动机制而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一种观念,仪式却是一种实践.民间仪式的社会功能在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把社会的价值灌输给个人;仪式也是演绎着社会的冲突与平衡的舞台.现代人类学通过反思仪式及其展演,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揭示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关系."纳顿"傩祭遗俗,不仅仅是人神共舞的民间舞台,它还是民间底层社会资源、权利、公共空间、经济利益等分配、再分配的博弈场域;这里也是乡民社会秩序整合与调适的平台,是民族文化传统延续、再延续的生命场.但是,在一种全球化话语的背景中,变适毕竟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6.
竜神是布朗族的村寨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布朗族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布朗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一方面满足了布朗族群众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维护村寨的道德秩序、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的布朗族祭竜仪式在经过短暂的断裂之后迅速复兴,并逐步参与到国家的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民间信仰面对社会变迁和国家力量所表现出来的极强的适应性.这种传统的复兴与再造实质上是国家权力、民间精英以及民众生活动力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仪式除了具备影响社群的组织与运行的社会功能外,还与生态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在不同民族的仪式实践中,可以看出虽身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祭祀对象,但却普遍存在着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为保护自然而需遵守的禁忌,展示了他们没有把自然视为异己的、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将其作为与自己和平共处、甚至造福于己的神灵的生态智慧,如中国自古就有的社祭、彝族阿细人的密祭摩仪式、藏族的祭海仪式。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山地民族,或是草原民族,都会在仪式中展现其生态智慧,表达人们与生态的亲和关系。  相似文献   

8.
祭柳,是东北满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仪式。原始先民对于柳的崇拜,与对于其他树种或者其他植物的崇拜,有着大致相同的心理机制,它们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创作。满族祭柳仪式是东北满族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之一。柳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满族人的生活中显现出独特的重要性。研究满族祭柳仪式对于我们认识东北文化,研究像《红楼梦》那样深受满族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学创作,研究东北人的现实生活等,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多元文化的系统中,纳西人在东巴仪式实践场域里遵循着自身的逻辑叙事和系统认知.仪式舞蹈作为东巴仪轨系统中的单元结构,与神话叙事的神灵体系、宇宙模式、语言逻辑相关.在纳西族社区的瓦次毕仪式、超度什罗仪式、祭教祖仪式中的舞蹈,呈现了神话记忆和动作逻辑系统的共构关系.在仪式场域下身体语言逻辑和动作形成了仪式身体表达体系,舞仪通过神祇的操演秩序来强化族群信仰、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祭月亮是武威地区中秋节以核心家庭为单位举行的仪式。通过对祭月亮仪式前制作祭品大月饼、孙猴猴盘、对花月饼、花馍馍以及祭月过程偷孙猴猴盘、剜月、泼散供品的详细描述,解读武威中秋节祭月亮仪式的象征意义,可分为实物象征、行为象征和颜色象征,同时,因民众信仰不同而象征意义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的社会学是戈夫曼的重要思想来源,两者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戈夫曼基本上采取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尽管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证主义者。涂尔干对戈夫曼的影响最明显地体现在后者将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视作一种仪式,这种世俗仪式观主要源自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戈夫曼还通过不同的维度探讨互动系统的道德性,诸如运作共识、自我及其神圣性、无关联性原则以及个体的自我救赎等,这些都表明戈夫曼的社会学充满人文与道德情怀。涂尔干主要探讨规范性的制度秩序,而戈夫曼探讨的是面对面的互动秩序,他们在不同层面回答了"秩序何以可能"这一经典社会学问题。倘若涂尔干是为社会学学科立法,那么戈夫曼则是为面对面互动领域立法。  相似文献   

12.
丽江县鸣音乡冷水沟村东巴仪式记和品正1985年,我曾参与了《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一书的整理撰写工作,担任了《祭快乐神》、《祭送季鬼·孔鬼》与《祭送端鬼》三个仪式的整理撰写任务,完稿后交研究所学术部审阅。后两个仪式顺利通过,而《祭快乐神》仪式却引出了...  相似文献   

13.
“禓”祭仪式起源于远古的军社祭祀仪式,后演变为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仪式和民间驱逐强鬼、祓除不祥的巫术仪式.此俗三代相沿,楚亦盛行.屈原创作《国殇》,就是将“禓”祭仪式加以艺术化呈现,并借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起到激励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间仪式始终在国家与传统两种力量的交织下进行,并渐变为一种权力资源符号影响着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从民间仪式中的权力关系入手,以黔东南苗族D村鼓藏节为分析个案,关注民间节日的运作与传统力量对维持村寨生活秩序的重要作用。对传统与国家两种制度模式在村寨生活中的关系作一探讨,认为民间传统力量在构建乡村秩序中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制度要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成人仪式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古老的青年教育的方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古风遗俗,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成人仪式是一种“成人”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责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启示我们:成人仪式的形式要庄严隆重;成人仪式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成人仪式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6.
"换锁"仪式是东北满族萨满家祭仪式中的重要项目,在民间称为祭"佛多玛玛"或"柳枝娘娘","佛多玛玛"亦是此项仪式的主祭神灵。祭祀此神的夙愿是祈请保婴育婴之神"佛多玛玛"护佑子孙健康,世代繁衍,永不绝世。本文将田野考察所获素材与历史文献考索相结合,解构"换锁"仪式的文化意蕴及其音乐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仪式感的生成是仪式通过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运行机制以及运行逻辑发挥的文化功能。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了包括过渡结构、符号秩序和互动结构在内的仪式结构系统。人们通过在仪式的结构系统中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现了抽象文化的具象化。在此基础上,仪式的惯习、规训与惩罚、臣服与资质的运行机制推动着运行结构发挥着文化功能,而贯穿仪式发挥文化功能始终的是感性经验、生活和关系再生产的运行逻辑,这种运行逻辑也构成了人们仪式实践的思维图示。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天皇即位仪式“大尝祭”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尝祭”是日本天皇即位最重要的仪式,是日本神道信仰的集中体现,它作为权力实践和权力技术的仪式来实现神权与王权的统一。它的变迁演示出民间社会与皇权集团互动、变异的过程。天皇即位时举行的“大尝祭”,来源于每年举行一次的“新尝祭”———庆祝国民平安、喜获丰收的纪念仪式,“大尝”意为“大的新尝”。“新尝”其最初由日本民间水稻丰收节———“吃新节”演变而来,究其根源乃出于中国大陆古老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19.
满族祭杆与祭乌鸦仪式是东北原始圣婚仪式的变体。虽然它是以"祭天"的形式出现的,但却仍然保留着圣婚仪式的原型:以杆和乌鸦象征圣婚仪式的男女二神及其交媾;以神猪的多产象征原母神、生殖神;以请男女二神吃"圣餐"的手法使二神获得非凡的生殖力;以让人们吃"圣餐"的方法使人们获得强大的繁殖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云南彝族濮拉人村寨的实地调查,描述了濮拉人的信仰及其仪式状况,并从“魔公”、“龙头户”、驱鬼仪式、祭龙仪式、招魂仪式、祭祖仪式、封财门等几个方面展现了濮拉人信仰生活的表现形式,以此论述濮拉人信仰文化的现状和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