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除有关法律的约束之外,应从伦理的角度加以教育和引导,即树立中外学者所倡导的动物解放论和权利论的观点应禁食野生动物;继承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要爱护野生动物。同时,改变人们的饮食误区,纠正野生动物是人类“最佳食补”的错误观念,同时指出食用野生动物易造成疾病流行等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
除了继承历史上有关理论和实践外,清人的动物保护理论和实践有其新的内容。他们认识到,人类嗜欲无穷,故动物保护甚为必要。政府和舆论相互配合,在动物保护方面,多所作为。他们既肯定支配乃至杀戮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动物的正当性,又明确地反对不必要的、不适当的杀戮和消费,在保护耕牛、禁止用毒药捕鱼等方面,力度尤大。许多知识分子,或倡导"戒杀放生",以此作为抑制对动物及其制品过度消费的一种方式;或以"动物临死含嗔",故肉食品有毒之说,来劝世人戒食肉;或明确反对以动物取乐,寓"动物权利"、"动物福利"思想。由于"戒杀放生"等劝阻人们食肉的言论缺乏足够的科学支持,因此这些言论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理论维度,人与野生动物存在着不可中断、不可逆转、不可割裂的三种善的逻辑:一是生命进化的连续性,二是本质塑造的交互性,三是价值创造的自然性。这三种善的逻辑蕴含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既是生命共同体又是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道”和“义”。野生动物保护优先是遵循人与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天然关系和善的逻辑、回应生态危机背景下价值观变化的时代选择。在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历史维度,近现代野生动物保护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从而实现了三个转变:野生动物的食用从合法转变为非法、从道德转变为不道德;动物保护的重点由家养转变为野生、由野生动物的个体转变为物种及其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保护的价值观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弱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转变为野生动物保护优先奠定了历史前提。在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实践维度,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经济社会发展使人类拥有了可以摧毁地球和地球生命的能力,“能而不想”是生态文明最基本的心性要求。由此野生动物保护优先首先要维护野生动物的生命之善,其次必须加紧扭转野生动物生境持续恶化的局面,再次必须加快改变野生动物深陷人类“围城”的状况,最后必须抓住禁食限用、保护优先拐点到来的契机,将野生动物保护优先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战略,贯彻于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尽快建构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分类分级分区保护体系,防止把野生动物与畜养动物混为一谈,防止“法不容情”和“道德泛滥”。同时,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理念的塑造,加快生态伦理的本土化、体系化建设,从生产生活出发进一步探讨和制定野生动物保护优先的伦理指南,突出人道与自然之道、野生动物之道辩证统一的价值评价,防止把生态伦理、野生动物保护符号化。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1月下旬,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生态影像文化委员会和中国鸟网联合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会员和野生动物摄影师从我做起,积极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2020年2月24日,全  相似文献   

5.
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较为高发,民族习惯已在相关案件量刑中发挥了刑事责任的宽宥功能。在此背景下,对民族习惯宽宥功能正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章基于现代刑法的责任原则和刑法目的理论,结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参考我国相关典型案例,对该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结论表明:民族习惯是行为人法敌对动机与人身危险性的体现。当存在民族习惯情节时,被告人的法敌对动机与人身危险性实际小于客观违法结果所体现出来的程度,其刑事责任因此可得减轻。民族习惯的刑事宽宥功能具有理念正当性、价值正当性与政策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野生动物食用状况调查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随机取样方式,就野生动物的食用状况对广州市1000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用FoxPro5.0软件,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对“是否吃过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等问卷回答进行了统计,并针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加强野生动物宣传、保护和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制度秉承物种“重点保护”原则,在生态伦理观指引下,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理念,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制度创新。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现状、环境法对环境内涵的立法界定及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为该制度的生成与完善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但当前该制度也存在修订标准与程序缺失、管理层面不够完善及适用层面司法保障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在新时代野生动物保护中制度功能实现受阻。为此,应从设立法定列入标准与程序、优化名录管理机制、强化名录制度司法保障等角度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制度的法律改革,推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宪法哲学:追问宪法的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活为什么需要宪法”、“人类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宪法”、“如何通过宪法达到目的”构成了人类对宪法这一人为构建的元追问,并成为宪法学的元问题。对这三个元问题的回答在根本上又构成了对宪法的正当性的证明。宪法学因对元问题的回答和对宪法的正当性的证明而展示出它作为“宪法哲学”的面相。  相似文献   

9.
SARS与生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RS引起了举世的恐慌 ,也引起了广泛的思考。但 ,人们已经进行的思考仍然是不够的。这里 ,撇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医学的思考 ,也撇开在鉴别SARS病毒、寻求治疗方案和研制病毒疫苗等方面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 ,仅仅分析一下SARS与生命和生存方面的有关问题。SARS最先流行于广东 ,而广东人贪食野生动物的习惯最为突出。在科学家研究SARS病毒的来源时 ,也首先发现了食用野生动物与SARS的可能联系。但是 ,在科学家还没有最终确定食用野生动物就是感染SARS的真正原因的时候 ,人们就已经开始“认真”反省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贪…  相似文献   

10.
我们可以从正当性角度对国家进行评价,也可以从正义的角度出发来评价。那么,国家正当性与国家正义是何种关系?从正义这种美德或规则在人类社会合作中的地位来看,同时也从国家对社会合作的深远影响来看,国家正义是国家正当性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一个国家若要是正义的,就必须至少满足两点要求,即尊重人们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并且要平等尊重人们的基本自由和权利。考虑到国家正当性与国家正义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点当然也构成国家正当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几种主要的野生动物开发利用及其变迁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历史时期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凉山地区野生动物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分布地域逐渐缩小,数量逐渐减少,但变化过程相当缓慢;人类的开发利用是造成凉山地区野生动物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经调查后公布新冠病毒源自动物而非实验室制造,且未找到中间宿主.为防范风险,我国迫切需要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存在食用野生动物追责难、与刑法衔接不畅、盗猎洗白现象,相关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重利用轻保护的问题.为防控疫情,科学设立野生动物禁食制度、突出公共卫生防疫内容,建立科学的驯养制度,加强与刑法有效衔接,强化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作品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人化”和“物化”是它常见的两种形式,不同的作者赋予它们不同的精神内涵与表现方式。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给我们展示的是: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带给人们丰富物品的同时,刺激了人类更高的近乎无限的欲望。这种追求的“正当性”与欲望的无法满足给人类自身带来的是无奈、恐惧与变异。卡夫卡对当代社会价值“正当性”的追问和人类价值的精神探求使他获得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22年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明确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案件的处理规则。适用该规则,要厘清野生动物犯罪保护的法益,认识到野生动物与人类生存利益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对《解释》遗留的诸如条款解释不够明确,不能对新发现物种给予及时的保护,对未确立涉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案件中平台责任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涉及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案件定罪量刑应当确立综合评判标准;结合考量行为实质危害性,维护合法人工繁育动物交易市场的同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正政策突变下,全国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陷入一片迷茫。这个有着数千年养殖历史、随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起来的产业,也是政府鼓励和引导的产业,突然间像断了线的风筝,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重大问题。"一个病毒,把养蛇产业逼上了绝路。"蛇业养殖户说。也有甲鱼养殖户似乎看到了希望。业界呼吁,尽快明确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名目,尽快拿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对地方农户的农业生产发展具有较大影响。论文基于2013年安徽省金寨天马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天堂寨镇250户农户的微观数据,对保护区内农户农业生产遭受野生动物危害等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普遍遭受野生动物危害,野生动物对天麻生产中要素投入造成的损失达到3.69%,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应从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防野生动物危害技术等方面来提高农户收入,缓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刑事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种,也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根植于预防或制止社会犯罪和维护安全的刑事政策的存在具有必要性。文章从社会决策的角度透视刑事政策;从社会安全的角度审视刑事政策;并且指出刑事政策应顾及到人类社会既存的文化情感及价值观念,符合人类社会公正合理的正义判断,从而才能达成效率与公正、有效性和正当性协调统一,使刑事政策在法治国家存在的可能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不仅提供历史素材也是人类道德生活史的画卷,它揭示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存在,是人类追求诗意性存在的成果;伦理学追问生活及人存在的正当性,是人类追求合道德性存在的结晶。二者的结合为我们展现既美又好的生活,即人最好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震撼了世界,导致此次疫情的重要病源来自野生动物,而"元凶"似乎是人们的"野食"。野生动物纵有危险之虞,如果人们不捕杀、不食用,危险终究不会发生。因此,"野食"成了关键性的话题,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野食"进行分析。文中个别观点曾经在拙著《饮食人类学》[1]中有所论及,只是在当下的特定语境重新讨论更不寻常,语义也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诗文关系的认识上,清人多主诗文一理、诗文相通,与明人严守诗文疆界,反对破体为文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本原因在于宗宋思潮的兴起,而理论基础则是“诗文相通”说。清人通过阐发诗文体性、功用、艺术手法、审美旨趣等方面的相通相近,确立“以文为诗”的正当性及宋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促成了清诗发展由唐入宋的转型。“诗文相通”说也随之成为清代诗学的主流观念。此外,清代的弘通学风也推动了这一主流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