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边连宝,清中叶重要诗人、学者,与大诗人袁枚齐名,并称"南北随园"。其一生困顿穷苦,有志难酬,故其诗记录了一个落魄文人悲苦辛酸的人生历程,它是中国古代失意知识分子的一部心灵史。在艺术上,"北随园"诗呈现清寒孤冷的抒情风格,在意象上,注重选取凄冷萧索的意象群,从而显示出与所谓"康乾盛世"不和谐的音调,为清代诗坛注入了别样生气。  相似文献   

2.
袁枚的吃戒     
关于饮食之道的讲究,到了清代,堪称集之大成。而在清代的美食家中,袁枚的饮食观尤其值得重视。 在江苏沭阳等地做过几任殉难县令的袁枚,耻于官场的虞诈,退隐于南京的随园,《随园食单》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郭绍虞先生曾指出:“诗话之作,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清诗话续编·序》)诚然,清代是中国古典诗话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数量据蔡镇楚《中国历代诗话书目》初步统计,实际上至少达五、六百部之多,堪称为储藏量极丰的文化宝库。近几年来学界对清诗话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象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袁枚《随园诗话》、刘熙载《艺概·诗概》等著名诗  相似文献   

4.
江苏“随园菜”与北京“谭家菜”、山东“孔府菜”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官府菜,其中的“随园菜”得名于江苏历史名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袁枚的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采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随园食单》中菜品名称的音节数目、组成结构、命名特点等,以挖掘江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一本在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诸方面都独具特色的食谱 ,其写作风格亦显示出与作者“性灵论”诗说相通的审美追求和独创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6.
清·袁枚《随园诗话》中说: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言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上喜报云  相似文献   

7.
张问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是清代乾嘉年间继袁枚而起的性灵派中坚。乾嘉年间,袁枚执诗坛牛耳,力主性灵,反对格调和考据,有摧陷廓清之功。但随园是博学才子,理论建树甚大,然创作成就不孚。继之而起的船山是艺术通才,一生创作了四千多首诗歌,又精通书法和绘画,因此他的文艺见解不象袁枚多从思想中来,而是多从艺术创造的实践中来,故比随园更慧眼独具,更真切精辟,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和借鉴。但船山不同于随园有《随园诗  相似文献   

8.
吴晓辉 《北京纪事》2015,(3):104-107
【茶】
  先说六安茶,眼下一般喜好饮茶之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应该是安徽的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属绿茶,历史悠久。明代许次纾《茶疏·产茶》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茶,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因其是单片叶而做,极像瓜片因此而得名。清乾隆年间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中列为名品,据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9.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久知其名,而未得一读。曾有许多文章提及此书。比如,郑逸梅《掌故小札》谈陈石遗一文就是。陈石遗是清末大诗人、大名士。他也有钱,讲究吃喝。郑文说,陈氏“家有良庖”,做得几种特异好菜,“客有饫之者,谓《随园食单》不能专美于前也”。这么一说,似乎《随园食单》是专谈佳肴美味的。其实不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了此书,我当即买来一读。谁要是喜读闲书又喜尝美味,我建议他也读一读。这是清代袁枚写的一个食谱。袁枚字子才,倒是可以颠倒此字,称他为才子。是的,大才子,大诗人,大名家,也是大吃家。他是杭州人,青年即中进士,入翰林院。本来是前程无限。他有名士派头,没弄好,外放到江宁(现南京)当了几年县官,后来不干了,就在南京定居著书。因为他是名人,各地有人邀请,请玩,请吃。他又乐  相似文献   

10.
清代山水诗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歌,“超越元明,上追唐宋”①,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在清诗二百六十年的历程中,山水诗尤以其丰富多彩的风貌而引人注目,无疑是标志清代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清代山水诗的昌盛是以时人自觉的山水审美意识为基础的。自初清至晚清,诗人们对自...  相似文献   

11.
姚培谦一生尊奉程朱理学, 与当时的理学名家多有往来, 与诗教论的倡导者沈德潜过从甚密, 思想上互有激荡。其所生活的时代, 于有清三百年间最为鼎盛, 文化昌隆, 理学独尊, 诗教振兴。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姚培谦论诗积极主张诗教。他通过著诗话、编诗选等行为表明了自己的诗学态度, 即愿意同官方思想及主流话语保持一致, 提倡温柔敦厚和清真雅正的诗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价值取向的一种典型。  相似文献   

12.
况周颐,清末民初的大词人、中国传统词论的集大成终结者。其读书游历期的词,宁静恬和、玲珑易感、心旌难撩淡淡春愁;其困守期的词,梅花之缠绵悱侧独钟、悼失子亡妻之痛、感国耻之伤;其逐臣期的词,晚秋蝉鸣、西风唱晚、浸透血泪;其遗老期的词,遗老郁结、赤子之心、梦想幻灭;其《蕙风词话》的核心美学思想:穆、静、厚、重、大。  相似文献   

13.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歌与散曲风格雄健,情调高昂,阔大豪放,气势雄浑,粗犷豪爽,他是元代蒙汉诗歌交流的先河者.  相似文献   

14.
嵇永仁是清初戏剧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的戏曲家。他多才艺,工诗文,善医学,精通音律,酷爱戏曲,著有杂剧《游戏三昧》《续离骚》,传奇《珊瑚鞭》《布袋禅》《扬州梦》《双报应》,在戏曲创作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在清初"三藩之乱"中,嵇永仁舍生取义,以气节著称。  相似文献   

15.
《国朝松陵诗征》集中体现了袁景辂的诗学观。重诗意的创新和个性化,打破唐宋门户之争的偏见,主学问修养,倡比兴寄托,要求风格多样化,作品自然本色。其整个诗论继承了其师沈德潜的诗论精义和优点,固然有“格调说”的影子,但对其消极和保守也有所突破和超越。其论诗内容丰富,于后人评诗作诗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舍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故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赵执信是清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学理论也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他认为“诗之中要有人在”;“诗之外要有事在”;“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艺术风格“设格甚宽”应“各从其近”;要选拔真才,反对结成宗派。他的诗学理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诗教主张,强调了文学艺术“兴观群怨”、补察时政的作用。他之所以持这样的诗学理论和其生活道路、人生态度、道德人格、气质禀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林胤昌为官廉能、为人孝悌,是明末清初泉南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融合理学、心学,提出“旦气之学”,深入阐明“已发未发”之旨;他的讲学活动在明末泉南一带影响颇大,并一直延续入清;他的生平、思想、著述等方面都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炎对遗民词进行开拓,借咏物、节序、友情、艳情等传统题材表现其遗民之思,对传统词进行改造,突破了定势写法,在其中融入了家国之悲和身世飘零之恨,情感更沉郁,更具有感染力,在思想内涵方面超越了前人和同时诸人,从而成为"江东独秀"的遗民词人,并对明清之际的遗民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康与之为北宋末年、南渡初期著名词人,才思敏捷,性情滑稽,擅长宫廷应制乐章,词风近于柳永,故世人并称康、柳。然康与之为人却较为复杂,渡江之初以上《中兴十策》而名噪一时,后因投靠秦桧,有秦府狎客之号,且多贪滥腐化、陷害忠良等恶行,以致声名扫地,遗臭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