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使得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受到冲击,当下所言的道德观的变化就是这种冲击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对传统与超前道德的冲击与否定传统道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有代表性又最有影响力的是儒家说教。从儒学的开山鼻祖孔子的道德说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仁爱”、“礼”性社会的向往;他试图以“仁”、“礼”观念为核心,建立一种既有利于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又能通过身传言教成为社会大众接受的道德价值观。他的确达到了他所能达到的历史最高度——儒…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为他作品中的时间代表了传统与历史文化,福克纳写人物困在时间——也就是历史文化之中而不能自拔所引起的人生悲剧。《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在他的《杂谈审美文化》中,曾提及这样一个观点:“美离不开感情。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笔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力图从冰心对理想、情感的追求方面切入,透视作家的情感世界,发掘和审视冰心作品的“情意美”。一、“情意美”贯穿于冰心作品的始终冰心是一个充满诗情的人,这种个人心  相似文献   

4.
我对吴文化没有专门研究,但作为江苏人,对吴文化研究却是非常关心的。我总觉得吴文化中有一种很可宝贵的传统:“追求”与“兼容”精神。“追求”就是不满足于现状,追求社会进步与社会富裕;“兼容”就是不排外,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吸引外地人材。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觉察到这个传统。元朝时期,松江有个黄道婆,年青时虽然身入道观,却没有“出世”思想。她在海南岛居住期间,从黎族同胞那里学到棉纺织技术,带回故里推广,对江南地区手工纺织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到清代,常州学者赵翼写了两首论学的诗。一首是:双眼须凭…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胡适治学,一贯恪守历史主义原则,即无论做什么学问,他都力求从历史因素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对象。他的文学革命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文学问题。历史主义原则为胡适文学革命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他能够在“承认白话是活文字”的起点上,通过对中外文学演变史的分析,对白话文学主张作出历史主义的沉思。他说,从1916年2月到3月,“我的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我曾彻底想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字’随时起来替代了‘死文字’的历…  相似文献   

6.
欲废其名的冯文炳终究还是得了一名,而这“废名”却又似乎在外现着他的笔就是在写着那些不可名状之味。废名的小说既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体现着西方文学中一直坚持的客体主写实的要求。他笔下让当代人追逐的称为晦涩的形上的“韵”,无法说清,却又的确别具一“味”。废名作品“韵味”的建构是于心性纯粹的坚守、于自我叙述的陶醉以及对中国传统诗歌意蕴创作的承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胡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学术成就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众多方面。他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山大师”①,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转变,树立了新规范。唐德刚先生认为,“胡适之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卓越的贡献应该还是在文学方面”,因为“他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②胡适一生最热心倡导的是传记。他认为“模范人物的传记”,“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教育材料”,可以给少年人“介绍一点做人的风范”。③因此,他常常劝别人写自传,自己也身体力行,一生写了约120万字的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8.
以杨玉环为题材的作品从小说到戏剧都有涉及,众多咏天宝遗事,马嵬妃死的作品,虽共写一事,却各有千秋. 文人在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化的加工过程中,既受到其内在的感情性格,文化积淀,政治理念的左右,又受到其外在的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群体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卡尔·波普尔作为一个时代的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远不能与其哲学思想相媲美,但他却以思想家的深沉,积极而又严肃地继承了近代以来的欧洲文化传统,提出社会的进步是以其文化传统为基础、为依据的,这种进步实质上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的一种继续;“在制度和个人的意愿与价值观念之间,需要由传统来形成一种联系”①;较为具体地阐明了“渐进的社会工程”的理论主张,并在方法论上予以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社会的真正进步,既不可能以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为动力,也不可能从历史的规律中寻找出现实的整体进步的力量。社…  相似文献   

10.
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先生对小说有这样的论述:“有诚意的小说家应该将自己的作品当作试管里的化合物,动笔之前,紧记菲力·史蒂维克讲的那句话:‘目前没有一种艺术比实验小说更具活力’。”①澳门作家陶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说家,他“生平最怕听到人家说我写的东西像某人的作品”,他说:“我从来不模仿别人。”②他虽然只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却锐意创新,敢于实验,既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从印支半岛的腥风苦雨中走来,又踏进现代光怪陆离的港澳都市。湄公河畔的宗教传说,高楼大厦里的芸芸众生,都融入了作家的魔笔,经过一番过滤、…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11在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样一种已成为共识的思想支配下,我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种全方位探讨民族文化的潮流,并已取得数量和质量都可观的成果。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用孟伟哉先生的一段话来概括,他在《我为什么要主编<文化哲学丛书协一文中指出:在我看来,人类迄今所创造的一切“硬件”和‘软件”,制度和政体,或者“软一硬件”,包括人本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软件”和“硬件”,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现象,因而都可以以历史的观点和哲学的观点予以概括辨析和论证。这样的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女性半自传体小说,几乎全都遭到过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上的批判,许多批评者把这些作品看作是一堆垃圾,甚至感到恶心和“呕吐”。对这样的一种文学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在舆论上人云亦云。我甚至十分怀疑,那些理直气壮地大骂这些作品和作家的批评者与道德家们,是不是认认真真地研读过这些作品。许多人只是从一种直觉上觉得这些“美女作家”肯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鲁迅是分析过这样的国民心理的)。再加上舆论又全都批评她们写了好多“性”方面的东西,这样的作品还用得着去看吗?我自己当初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么多人包括一些著名文化人都批评了这些作品,可见这些作品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了!另外我本人实际上还有这样的一种非常阴暗和卑鄙的心理:这些年纪轻轻的作家们,出了这么多书,出了这么大名,好事全让你们占上了,我都写几十年了还没这么风光过呢!让这些舆论一下子把你们骂死、一棍子把你们打死,活该!  相似文献   

13.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4.
<正> 王船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似乎可从三方面、用他自己讲的三句话来概括:第一,他返本于“六经”,故曰“六经责我开生面”;第二,他出入诸子、佛老、濂洛关闽,而独服膺张载,故曰“希张横渠之正学”;第三,他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对传统文化予以创造性的发展,故曰“推故而别致其新”。王船山为何不象程朱陆王那样返本于孔孟“四书”,而要溯源于、返本于“六经”?又为何于濂洛关闽诸家中独拳拳服膺于张载的关学?王船山又在哪些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开了新生面?  相似文献   

15.
马识途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他不愿意谈论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他只是谦逊地表示,他正在努力追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他甚至还曾质朴地把他的《夜谭十记》、《三战华园》等作品称之为“新评书”、“新传奇”,说它们不过是“我摆的一个龙门阵”,“一个革命斗争故事”。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对他的作品的赞赏,使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一下他“继承了我国的小说传统”,“用摆龙门阵的方法”写出来的小说,为  相似文献   

16.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再到谢晋的作品,通过家庭/社会/政治伦理化的叙述,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个人情感和群体命运、政治话语和美学形式的合一,以及关于个人社会化和道德化的历史转变,是一种寓意深刻的现代中国“民族寓言”文本,具有传统文化中“家”的寓言传统的共同性,通过女性角色的艺术创造,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文化意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说自诞生起,一直存在着作家如何叙述小说内容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有一创造能力的运动,是情境的十分独特的生成方式”。欧洲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前者如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后者如卜伽丘的《十日谈》。十九世纪中叶,狄更斯对传统的叙述方式加以创新,他在《荒凉山庄》中同时使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作品内容:第三人称的叙述者从作品外部来叙述小说的内容,第一人称的“我”——作品人物埃丝特又从作品内部的角度来叙述作品。这种方式拓展了我们对作品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我爱读散文,尤爱读杨朔的散文。读杨朔同志的散文,如坐春风,如沐秋阳,浑身舒坦极了。是艺术的享受,也是思想的熏陶,感情的升华。杨朔同志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的散文就是诗。这些作品,是他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然后经过苦心孤诣、刻意砥砺创作出来的“动心”的诗章。我们也只有用心去感受、体会,才能渐入佳境,触摸到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的作品 ,对传统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尴尬而矛盾的姿态。一方面 ,文化传统上的一脉相承和厚重深邃使其作品保持着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方面 ,香港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联系以一种疏离、质疑的方式得以呈现。因此 ,“故事新编”成为香港作家一个引入注目的书写方式 ,形成一种母题。本文拟从母题学的角度对香港“故事新编”体小说进行疏离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写了一堆小说的马明高,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又写出了这样的一堆散文,确切地说,应该叫做“思想散文”。马明高把它称之为“思想随笔”。他说:“我很喜欢在读书与思考的相互徜徉中,写这样的思想随笔。”这是一种“闲适的智者”的写作,“极具精神品格的诗意”的写作。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一种饱满而清瘦、自然而干净的健康的生活”。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阅读口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关系到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思想随笔,乃至对诸多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的文字,竟然一下子火爆起来了。马明高的散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