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明代江南地主經濟的發達中國的江南經濟,自宋代以後,由於政治中心的南移,卽陸續在開發中,特别當時對於圩田的重視,作物品種的改良,使得江南的墾田面積大為增加,而穀物的收穫額也大大提高,是以后來雖在蒙元的壓迫之下,江南的地主經濟還是有發展的。如元末常熟有「芝溪虞氏、福山曹氏、半洲徐氏,并以貲雄州里」。無錫则「江虞强續,称四巨室,謂其富甲一郡」。其他像陸道原、顧仲瑛、沈萬三等也都是有名的人物。但是當時江南經濟是建立在殘酷的封建基礎上面,所以雖然根據元末王楨的農書,我們見到那時中国農业生產技術有很大的進步,然終為這不合理的生產關係的阻礙,而未  相似文献   

2.
元末明初 ,北方因长期战乱 ,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冀东一带也是受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明政权建立之后 ,为了恢复经济 ,并阻挡蒙古残余势力的南下骚扰 ,以巩固新生政权 ,先后有计划地向此地区移民 ,其移民数量之多 ,移民类型之丰富 ,构成了冀东移民的独特性。其中 ,富户和一般民户移民是移民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为冀东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后国内木材消费进入高潮,江南市场的硬木和良材来自浙徽赣闽、长江上中游地区、粤省、榷关、回空夹带、外域输入、贩海七条渠道,以满足船只、建筑、园林、工具田器、剞劂版刻、家具、器物等的需要。广泛的木构体验、木质体悟、木器摩挲、木性品鉴实践,一方面成就了船只、园林、书籍和家具的黄金时代,模塑了早期近代江南物质文化的荣耀;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源日渐匮乏及硬木良材高成本的实相。  相似文献   

4.
 明中晚期的江南,一反明初单纯、沉穆的面貌,缙绅文士和商贾们纷纷竞营规模化宅第,住宅建筑大型化、藻饰精丽和奢靡倾向渐趋浓郁。这种变调和偏离既与户主的地位或经济实力相关联,也与昔时的观念等符合若契,呈现出鲜明的江南民居建筑的形制格局和装饰特质。经过对历史遗存的“向奢”住宅的勘察和比较,可发现尚无依据支持众人在房屋等第核心制度条律中以身试法和僭越的普遍性;工匠精湛的技艺、高超的施工水准和因屋制宜的策略中,蕴含着江南的传统建筑意匠。  相似文献   

5.
论影响明代江南园林发展的诸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江南园林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完善 ,确立了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 ,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它也是世界园林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明代江南官田问题,是关系到当时江南经济秘政治的一件大事。存明一代,朝野上下为之长期争吵不休。进入清代以来,人们也有种种议论。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中外史学界的重视,从各个方面对它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着重就明代江南官田的由来、种类和科则,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饮茶之风浓厚,文人雅士是推动明代茶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与茶息息相关,诸如读书、文艺、社交、旅行等,皆离不开茶.他们煮茶品茗,舒展性灵,在日常饮茶清事中体现价值追寻,寄托理想人生.作为茶文化内涵的赋予者,江南文人对茶性的体认折射出当时文士群体的心性.茶具有平和冲淡、提神醒脑、自然纯真的本性,与江南文人淡泊自守、静虑自省、贵真求真的精神追求相契合,饮茶生活还寄托着江南文人恬淡闲适的隐逸情怀,由此为明代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饮茶生活所呈现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明代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8.
洪武时期北京地区农业经济的恢复明朝初年,中国北方的经济非常凋敞,流徙的人民还没有转回乡土,大量的空地无人从事耕作,商路阻塞,商货不通,当时无论从农业生产上,或是从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程度上,都远远不及南方,南北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很突出。在北方,山东、山西和北平又有不同。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颁给北平官吏的诏书说:“近者燕都既平,土地疆域尽为国家所有,其民久被兵残,困于征敛,尤甚齐鲁之  相似文献   

9.
六朝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从事养蚕纺织等手工劳动。此外,还从事植物的采集活动,并参与酤酒、卖茶等市场活动。这与六朝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的江南庙会,热闹非凡,开销亦大.其经费来源,有工商业界的资助、社会募筹、取自庙产和会产等多条渠道.地主、工商业者为办庙会出资较多,但其能控制庙会,收获更丰.就广大农民而言,庙会既丰富、方便了其生活,又加重了其负担,并受庙会短期产地市场之害.  相似文献   

11.
秦汉江南经济是史学界较为关注并作了一些有益探讨的问题。但由于在“江南”范围界定上的模糊不清,导致现有研究颇有拔高之嫌。笔者以为,秦汉时期的江南经济虽较前代已有大发展,但充其量还只是零星、局部的开发;而到六朝时期,由于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的大量南迁及东晋南朝政权的定都建康,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基本经济区,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携手合作,江南经济由此转入了大规模的全面开发阶段,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江南周围地区风尚取向的改变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尚取向改变的视角测定明代社会的演进,按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把明代中后期风尚取向改变的区域分界为三个等差和类型。本文从工商活动、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态三方面对江南周围地区,粤、闽沿海地区的风尚取向改变进行探讨,则发现江南周围地区工商结构不和合,商业畸形发展;该类地区工商活动——日常生活——人情世态三者不能一致谐合,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生产投入,涩滞了人情世态的深入变化,显现出新旧因素的并生和极度冲突。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现在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迅速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奇迹,这个奇迹赖以产生的基础是此前几个世纪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为了正确认识今天的江南经济奇迹,就必须真正认识江南经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历史基础;而要真正认识江南经济的过去,关键是正确认识江南在西方到来之前的经济状况,就必须抛弃西方中心论,从新的视野研究近代早期江南经济史。这对于改进我们关于西方到来之前中国"传统"经济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江南文人画家的交谊及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同一地域的知识群体在思维与行为模式方面,表现出一种较其他地域知识分子更为强烈的区域传承性和连贯性。中国古代文人同质群体的相互碰撞激荡,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研究他们之间的交谊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对艺术史上的这种交谊现象进行研究,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本文分析了明朝江南地区董其昌等“华亭三名士”与“吴中四才子”等江南地区画家之间的交谊,和寓居的文人画家同本地画家之间的交谊,及其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经济向发达商品经济根本性转变的历史关头,江南学派应运而生.主要成员有张闻天、顾准、孙冶方、吴敬琏、厉以宁、薛暮桥、钱俊瑞、胡福民等.他们在肯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经济性质,为市场经济鸣锣开道,市场经济改革中方案设计与民众利益的捍卫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唐代江南渔业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以捕捞为生的专业渔民,捕捞活动从湖泊延伸至近海,家养鱼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唐代江南兴盛的渔业促进渔村和鱼市的发展,以"沪"(即上海)为代表的江南渔村开始兴起,江南各州遍布大大小小的鱼市,与之相应的渔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记·货殖列传》按经济发展态势把统一的西汉王朝分为四大区:山西(关中)、山东(中原)、江南、龙门碣石北。其中龙门碣石北是北部边缘的游牧和半游牧区,经济文化落后,对中国本部影响不大。关中和中原是中国古代开发最早的精耕农业区,自然成为历代王朝统治的重心。但到汉代经历两次经济波动之后,特别是东汉末年,北部中国战火频频,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关中和中原遭到严重破坏而日见衰败,致使曹魏不得不把统治重心由黄河流域移到淮河流域。就在曹魏于北方广招流民,屯田两淮,以图医治战争创伤,增强实力统一中国之际,在中国南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明代中后期经济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正如学术界不少同志所指出的,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日益活跃,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在江南等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微弱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社会代表市民阶层也已形成。对此,学术界已经从经济史的角度进行过许多探讨和论证。然而,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当时的经济思想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口增加、土地垦殖、水利建设、粮、桑、棉、茶的种植等多方面论述了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及其程度,用事实说明了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明代南方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活动领域的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官府对森林的掠夺式采伐,作物商品化,玉米,甘薯的推广,手工业的发展,木材商业兴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明代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明代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影响而产生的后果足以给后世儆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