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2004年《超级女声》成功模仿风靡全美的《美国偶像》之后,国内娱乐的拷贝之风大肆刮起,多家电视台迅速推出了类似节目:上海卫视的《莱卡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及《星光大道》,以及由2012年万人空巷的《中国好声音》衍生出的《激情唱响》、《中国最强音》、《声动亚洲》、《清唱团》等等.一时之间,电视娱乐节目集体走进了选秀时代.  相似文献   

2.
朱明康 《老年人》2006,(3):49-49
与《老年人》杂志相伴走过了14个春秋,我觉得是一种缘分。至今,我还在订它读它,心存感激。若问为什么,是因为《老年人》杂志给我的“一等奖、两本书、三封信”,既拉近了我与刊物的距离,也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振奋了我的人生态度。一等奖是在2004年获得的。那年《老年人》杂志开  相似文献   

3.
十年情谊     
我退休时,听朋友说《老年人》杂志(当时叫《湖南老年》)办得不错,很适合老年人阅读,就马上掏钱订了一份。10年来,我年年订阅,这份刊物成了我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我特别喜欢看《人生大观》《、家庭风景》《、文史长廊》等栏目的文章,觉得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中得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在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自幼听着父母的儿歌和童话长大。我爱好文学,初中时便通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红与黑》《茶花女》等中外名著,当个作家是我自幼的梦想。1968年,初中还没读完的我便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广阔的田地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相似文献   

5.
因为《十年风雨情》一书,章含之和乔冠华的一段忘年恋被传颂一时。然而章的前夫洪君彦认为她在此书中隐瞒了他们当年婚变的真相。2004年,洪在香港《明报》连载文章《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披露他们离婚的实情。当时,章正病重住院,加上女儿洪晃请求,便中止了连载。2006年,在得到女儿的理解后,洪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澄清真相。2007年,《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一书在香港出版;2009年,《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一书在大陆出版。  相似文献   

6.
我今年28岁,却和《老年人》杂志相伴近10年了。父亲1996年退休以后,订了一份《老年人》杂志,每期都是我代他从镇里领回来的。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刊物经过我的手,自然少不得先睹为快。《老年人》杂志的读者对象是老年人,但内容却很丰富,我和妻子都非常爱读。我喜欢刊载的诗  相似文献   

7.
谭险峰 《老年人》2011,(4):23-23
我的教学生涯画上句号是在1997年,那一年我刚好60岁。到县教育局办完退休手续后,我的人生历程算是告一段落。我从教40年,教了40年的语文课,对辅导学生写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和家长都对我的教学工作持肯定态度。我的教学方法和先进事迹,还在《文学报》和《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报道过。  相似文献   

8.
李世俊  何俊 《老年人》2011,(2):23-23
文学是我的爱好,也是我一生的追求。自打1997年退休至今,我勤于笔耕,先后创作出版了小说《苏东坡传奇》、散文集《心灵的放牧》等21部作品,共300多万字,为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也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9.
王朔 《中外书摘》2000,(5):63-64
一九九二年《动物凶猛》发表,我送了一本《收获》给姜文看。当时他正在争夺《红粉》,我在他家见到苏童。有两个导演说,不知道《动物凶猛》怎么拍成电影。有一个导演说,姜文拍不了这个东西。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年轻时喜欢读巴金的长篇《家》、《春》、《秋》,老了则读巴金的《真言集》,百读不厌。他是我反省自己灵魂的大百科书。与此同时,小时候我最喜欢读闻一多的诗,如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红烛》、《死水》、《洗衣歌》、《七子之歌》;老了,就抱着《闻一多全集》和《闻一多选集》,一部部地啃,其乐无穷。于是,在我第一次患癌症晚期,被判"死刑"后,以及第二次癌症全面复发,又被  相似文献   

11.
幾米,绘本名家。1998年首次出版绘本创作《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1999年至2001年又旋风般推出《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地下铁》等多部作品。其作品擅长表现都市人的心灵感受,很多人视他的作品为心灵良药。  相似文献   

12.
北京组稿     
胡汉勋 《老年人》2006,(10):9-9
《湖南老年》(《老年人》原名)杂志创办之初,我奉命到北京向胡耀邦、王首道、张平化等湖南籍中央领导组稿,请他们为杂志创刊题词、撰文。1986年7月8日,我乘火车来到北京,住在中组部翠明庄招待所。怎样才能与中央领导同志取得联系呢?我心里没有底。好在动身之前,我打听到原在《新湘评论》工作的卞毓方,后到北京读研究生,他在北京认识一些人,我希望他能够为我牵线搭桥。当时,卞毓方已分配在《经济日报》工作,我去拜访了他。说明来意后,卞毓方很爽快地答应帮我联系。他默了一下神,就给我介绍了一位“通天”人物——人民出版社的吕涛。此人不显…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寄托     
宋桂林 《老年人》2006,(12):49-49
我是在1999年结识《老年人》杂志的。那年,长沙市梨镇工会为30名退休干部订了一份《老年人》杂志,并把投递的任务交给了我。兴许就是这样一份机缘,拉近了我与刊物的关系。我读它,送它,视它如好朋友,每一次诵读和传送便增加一分喜爱,一分感情。3年后,镇上没有给我们订这本杂志了,我就自己到邮局订了一份。2000年开始,我担任了镇上的校外总辅导员,协助中小学校抓学生的德育教育,常常要到各个学校进行辅导讲座。搞讲座先要收集资料、备课写稿,于是,我把自己这几年订的《老年人》杂志拿出来做参考。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总能从杂志上找到需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来信     
我是《中外书摘》的老读者,至今完整保存着订阅了15年的《中外书摘》一经常睡前翻阅,阅读它是一种文化享受。它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今年,我已76岁,每日浏览internet,读书,写笔记,记日记。退休生活非常快乐、健康,我觉得这得益于读书。  相似文献   

15.
我与《老年人》不解之缘1986年,侄儿给我邮来了一份《湖南老年》(现改名《老年人》)杂志,我读完就被它吸引住了。从此,我年年订阅,至今已整整12个年头。我与《老年人》为何有这样的不解之缘?道理很简单:它能给我们许许多多有益的东西,譬如我有严重的脑外伤...  相似文献   

16.
读者心语     
《当代老年》2013,(11):M0002-M0002
我太喜欢《当代老年》啦!虽然我和《当代老年》相识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却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在去年收花生的季节 ,我地有人同食了花生和黄瓜 ,引起胸闷。我从《老年人》杂志1998年第一期中找出了原因 ,并将《两小时内不宜同吃的食物》一文在黑板报上登出 ,使很多人懂得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老年人》不仅反映了老年人的心声 ,还成了村民们的良师益友。我要坚持订阅和爱护《老年人》杂志。《老年人》在关键时刻帮助了我!双峰县永丰镇杨树村@龚松道  相似文献   

18.
万明 《老年人》2014,(3):22-23
正1991年1月15日,康濯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惊闻噩耗,我的心浸泡在无尽的悲痛和思念之中。我认识康老整整10年。1976年隆冬的一天,我趁去《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部送稿的机会,去省文联看望了康老。康老本名季常,湘阴人,湖南省立长沙一中毕业。1938年,他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120师随军记者、《工人日报》和《时代青年》主编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19.
沈醉先生的生死恋文/李南友老友新朋喜相聚。左起第一人为沈醉。在我的书架上,摆着一排沈醉先生赠送给我的书:《我所认识的戴笠》、《军统内幕》、《魔窟生涯》、(我这三十年)、《人鬼之间》、《战犯改造所见闻》、《沈醉日记》……这都是他的著作。沈醉先生不仅以资...  相似文献   

20.
浩然 《中外书摘》2008,(8):10-13
1954年春天,我回到地委党校,写了小说习作《两千块新砖》和《探望》。这两篇写农村新生活的文章在《河北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以后,引起社会重视,我被破格选拔到《河北日报》当了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