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共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共生国际体系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体的组合状态和彼此间的利害关系,分为和平共处、和平共生与和谐共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递进都意味着共生关系的优化,并伴随着一系列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以来,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已逐步形成并发展了和平共处理念.在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持续迈进的现阶段,中国正致力于积极建构和平共生理念,并着眼于下一阶段的使命——推动国际体系朝和谐共生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进共生关系的优化,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的同时,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各方朝着打造命运共同体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相向而行.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2):140-146
文化与科技从诞生之时就处于共生状态,文章首先对共生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借鉴共生理论分析了文化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各历史阶段的共生模式,并确定以共生度作为共生模式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定了文化与科技两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计算了江苏省1990-2015年文化与科技两共生单元的共生度,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江苏省文化与科技的共生模式经过寄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转变。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向对称互惠共生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单元(旅游地或企业)的协同与合作,以推进各单元发展,为打造旅游共生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东金澎旅游经济合作区是一个覆盖东山、金门、澎湖三岛的跨越台湾海峡的区域旅游共生系统,具备良好的共生关系构成条件,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实现东金澎旅游经济合作圈的理想模式——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三岛须健全三大主体、形成共生合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夯实共生基础;多样营销、共拓客源,提升共生积极性;生态共建,优化共生环境,提升共生后续力。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规范体系,以市场和政府相结合为运行体制,彰显了独特的理论优势、规范优势和体制优势。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推进,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多重超越:在价值取向层面,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在发展道路层面,以和平发展道路超越剥削掠夺道路;在领导力量层面,以集中统一领导超越多党内耗。在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实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多重超越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代运营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共生单元,存在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在实际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中,电子商务代运营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共生模式可分为单中心共生模式、多中心共生模式和虚拟组织共生模式,在具体运作时,可分别采用科层制、中间性体制和市场体制等不同运作机制。电子商务代运营商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应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共生模式及对应的共生运作机理,与其他共生单元协作完成所有电子商务动作,实现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和快速流动和无缝转变。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传统现代化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生态化与现代化相统一、生态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的深刻义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积极参与全球生态共建,为丰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完善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态蕴涵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内蕴,并以此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表现为三重逻辑关系的融合,呈现出“产业模式—制度保障—价值旨归”的完整互动结构。囿于我国区域生态质量分异明显、绿色技术创新不充分不协调“、双碳”目标面临多重挑战、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短板等状况,因而在推进现代化的生态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瓶颈。鉴于此,可重点从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数字技术创新生态转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健全适配现代生态经济治理的制度体系入手,从而进一步构建和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宏  程雁雷  夏焰 《学术界》2008,(2):176-187
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等多学科所一直关注的学术命题,也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跃升为大众化之际有关大学改革的实践命题.从方法论考察,以往的研究大都是把既有的大学和区域经济状态作为给定的静态基础,就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效应、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程度等视角展开的,缺乏从动态的、系统的相对关系模式及其效率和制度环境上的研究,因此需要在方法论上创新.而以共生理论的视域和范式来观察和研究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大学的生存发展取决于与区域发展共生程度和共生效率.我国的大学与区域发展共生系统的建构,需要从再造共生单元、创新共生模式、完善共生界面三个环节着力,尤其需要以具有系统性的战略思路和方案加以推动.  相似文献   

9.
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及运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共生发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优化的民族发展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根本目的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目标是促进民族主体和多民族共同体的同步优化,核心是共存和共赢。作者从形成民族共生发展的微观要素——民族共生责任人手,从共生系统的视角阐释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共生民族的四种共生责任,并探讨民族共生责任的运作模式和共生效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发展的现状,结合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探讨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业态,跨境电子商务对于推动国际贸易乃至经济全球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跨境"属性使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呈现多元化、复杂性特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以共生理论为视角,剖析系统组成要素,探讨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共生演进路径,并据此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共生演进建议:跨境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为系统共生演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共生单元间应持续优化共生关系,为系统共生演进提供充足的内在动力;共生环境应着力保持与时俱进,为系统共生演进提供积极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乡村民主的塑造:制度创新与精英主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艳 《晋阳学刊》2004,(5):31-33
作为整合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首先面临着制度创新的任务,这是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但在与基层村民的碰撞中,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却离不开社区精英的积极参与。当前,精英主导下的政治参与和村政发展更有利于基层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以及村民自治的纵深演进。  相似文献   

12.
吕东升 《江汉论坛》2006,4(10):16-23
中央依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决策,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重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有异质性、时代性、系统性、长期性、渐进性五大显著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理论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关键是要求真务实、克难攻坚,在破解“培育新农民”、“钱从哪里来”、“收入怎么增”、“改革的深水区怎么闯”等难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试论农村文化建设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先进文化能力,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和重要课题。面对农村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落后、文化队伍素质偏低等实际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观念、体制、队伍、活动、资源开发等方面树立创新意识,加大管理力度,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更大更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当前热点的“三农”问题出发,着重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可回避的、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根本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克服盲目流动的倾向。通过体制、制度改革,努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许月明 《河北学刊》2003,23(4):51-54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现此目标的关键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之间联系紧密 ,难以分隔 ,但农民问题则是三者中的本质性问题。造成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主要有 :农产品相对剩余对增产增收的影响 ,所殃及的企业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 ,结构调整又受限于土地规模和土地用途的管制等。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有三 :一是靠农民用技术在小块土地上创造经济规模 ;二是政府加快工业发展吸收劳动力 ;三是需要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访谈调查及资料的查阅,综合分析了新生的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出现的必然性,得出农民合作组织是推动现代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纵观农村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长期稳定、缓慢发展是中国农村的基本走势。乡村财政与人口问题仍是当前农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城市人口管理制度逐步控制人口增长,通过定编定制、精兵简政等方法有效解决乡村财政问题。此外,农村产业化与农村组织资源也是农村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关于新农村建设有三种主导范式,分别是"内需一转移"论、"组织-市场"论和"文化-秩序"论,三种范式持有各自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主张,但是也存在着共同的不足,具体表现为经济取向与社会取向的分离、"本位"之争与行动主体一元化、发展与保护的脱节.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融合、以"社会投资型国家"取代"福利国家"、多元主体的制度化途径,对目前主导范式的缺陷有重要的弥补和修正作用.以发展型社会政策来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探寻出一条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政治文明包括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各项民主制度、政策的落实,法治的实现和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阻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因素可以分为经济、制度、观念和文化四个层面,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与时俱进的原则,搞好经济,提高素质,引导实践,加强法制,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农村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的生产.要素属性的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因为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农村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的生产,具有外部性,影响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确立要素属性农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所有权的排他性和完善农村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受市场调节的农村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的生产,从而要求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完善农村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