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侃 《学术月刊》2022,(3):201-210
葡萄牙人在1557年居留澳门之后,带来了中西贸易的新突破。闽商利用澳票制度入澳经营,成为葡萄牙人的商业伙伴。闽商的商业行为既有合法正当的经济活动,也有“违禁走私”等越轨之举。后者触及地方政府和官绅的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官方文献由此以“闽奸”“闽揽”等指称闽商群体,产生了“污名化”现象。《盟水斋存牍》的相关案例显示,闽商“污名化”原因大略可总结为:一是广东地方官与地方士绅从王朝正统和义利观念出发歧视闽商,以“揽”和“奸”来表述与葡萄牙人进行商业活动的外来商业群体,出现“闽揽”“闽奸”等特有贬称。二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利益的扩大,闽商群体内部的分化和分歧现象也逐渐严重,商业形象被极度恶化,“污名化”具有了被表述的事实依据。三是明中叶之后社会经济变迁所致,商品经济繁荣引发了身份秩序转变,士绅庶民产生了身份焦虑性,常常以“污名化”方式塑造对立面或替罪羊,演变成为一种普遍心态。入澳闽商虽被广东的官方文献贬之为奸滑险恶之徒,但在福建地方公共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地域社会的精英人物。  相似文献   

2.
对人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所谓人本管理 ,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 ,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 ,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里 ,本文就人本管理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实行人本管理应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在传统的大集体主义中 ,个人往往是被湮没在家族、集体中的 ,是微不足道的 ,突出个人利益与人们所崇尚的“君子喻于义”的道德观念直接对立 ,因而个人的正当利益在许多情况下都被堂而皇之的理由所拒绝。但事实上员工在追求利益时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们更多…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研究“利益”问题时,与他对“需要”、“商品”、“劳动”、“劳动力”的研究一样,采用了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科学方法,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这些范畴的本质。 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需要”,只要人有需要就存在人的利益,这是利益的自然属性。然而,人不是以孤立的单个人的形式存在着的,人组成群体,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以及群体和社会中的人都有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性,于是“利益”就有了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等不同形态,它们的产生、发展、矛盾和斗争,都是人的需要和欲望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表现。这就是“利益”的社会属性。恩格斯说:“每个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转引自《新编简明哲学辞典》第13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  相似文献   

4.
《大庆石油管理局二次创业指导纲要》在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做到了“三个有机统一”,即提出了“国家利益最重要,企业利益最关键,职工利益最根本”的思想,实现了人作为发展手段之本与作为发展目的之本的有机统一;将“以人为本”由静态的发展理念细化为动态的目标体系,做到了“以人为本”原则实现程度与企业发展程度的有机统一;将“以人为本”由抽象的发展原则具体化为实施“四大工程”,做到了个体利益实现程度与群体利益实现程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的社会矛盾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利益群体问题的研究日益引人注目。近两年来,不少论者就此作了探讨。今年五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第五次社会主义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也以社会利益群体问题为中心议题之一,进行了讨论。现将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利益群体问题的内涵关于“社会利益群体”概念的表述,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1、由三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具有某行共同特点、共同观点、共同兴趣、共同要求、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活动方式、共同态度和共同些为准则而相互作用的联合体。2、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关系和心理、观念上的沟通,在某种利益基  相似文献   

6.
莫医铭 《理论界》2023,(3):23-29
群己观是古今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内在地关涉人作为存在的个体特性与类共性之间的关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对群己观作出自觉思考,并以此作为其思想的理论支撑。荀子的群己观肯定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生命价值对于群体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指出群体是个体生存的重要保障,主张个体融入群体,以保证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谐、存续、发展。荀子从群的社会义和组织义对“群”的精义作出阐发,在战国末年天下纷争却又趋于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其群己观意在建立秩序,实现“各得其宜”下的“群居和一”。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仅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试作粗浅分析。1 “根本利益”包括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 ,以个体利益取代群体利益 ,或以群体利益取代个体利益 ,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 ,因而也是错误的。根本利益又是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综合与概括 ,不可以只讲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也不可以只讲长远利益不顾眼前利益。既要有现实的目标 ,又要有理想的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2 根本利益是动态范畴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  相似文献   

8.
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就是要在全社会实行利益协调、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让我国目前客观上已经存在的多元利益群体依法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益表达,从而制订合乎公平正义要求的社会公共政策,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利益格局分化和多元利益群体形成的基础上,指出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的紧密相关性,提出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利益表达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发展观可能导致构建不同的“创新型国家”,也许是成为人民共享技术的和谐社会,也许是和谐社会的破坏因素——被“数字鸿沟”所分裂的“失乐园”。和谐的“创新型国家”是人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建”。  相似文献   

10.
公平观是关于社会公平的基本观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公平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更主要的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和满足问题。多少年来,为实现社会公平,人类孜孜以求、不懈奋斗,因而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薪火也生生不熄、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观,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公平,怎样实现公平”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理论创新。这“四个公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形成了关于公平思想的系统完整科学体系。以“四个公平”为核心的新的科学公平观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突出特征,明确了公平实现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这一新的科学公平观。  相似文献   

11.
一、族群的涵义与台湾族群的基本格局“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指自认为、或被别人认为有共同的来源与特殊的文化,而构成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的一群人。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第二次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12.
韩愈贬阳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以及其他言论中,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被他人作为攻击他的把柄,这些话“鲠言无所忌”,被本已视他为眼中钉的韦执谊等人利用,皇帝听信了谗言,韩愈因而遭贬。韩愈起初否认被贬是由于上天旱人饥状之故,但后来他还是认识到此状中有“得罪德宗朝”之处,其实也就是承认了被贬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以“海滨故人”为标征的形象群体是庐隐在“社会问题型”小说中塑造的第一批觉醒了的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这个女性形象群体精神世界的共同特征。“海滨故人”女性群体的自我追求一方面体现在追求自主的爱情,一方面体现在追求事业上的价值实现。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原因,她们在上述两方面的追求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4.
要求对环境利益进行平等分配是环境正义论者在环境危机,地球达到或接近极限,自然资源紧缺的状态下提出的.目前持有环境利益分配论的学者,如温茨、基斯等人多以罗尔斯正义论为依据要求平等分配环境利益,然而根据法学领域对“环境”性质的界定,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环境的人类整体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所带来的利益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应在限制私利、遵循“污染者负担、损害者补偿”以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上,平等但有区别地进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分配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单位公贿,指公有制单位(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经集体决定以单位的名义,用公有财物向其他公有制单位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进行贿赂的行为。单位公贿的实质仍是一种权钱交易,与自然人的行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以牺牲国家集体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单位公贿是“以扭曲形式实现的利益关系”。从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突出的经济犯罪和政治腐败现象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和规模蔓延,…  相似文献   

16.
依据版权法“取得作者资格的机会平等”的精神和“创作取得版权”的原则,创作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群体应当有权以创作的事实行为取得作者的身份资格,以集体的名义享有群体版权。为方便群体版权的行使,可通过立法拟制一个由群体代表组成的组织,“委托”该组织行使群体授予的集体版权。有关群体难以自力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权利时,可以向国家授权,由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能部门来实现群体的版权利益。  相似文献   

17.
对“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这个笼统的内涵上,而应进一步明确其外延,即把“以人为本”之“人”具体化,在指向上搞清为哪些人。本文认为,这里的“人”应包括三个层面:整体的人,即通常所说的人民群众,或全体公民;群体的人,即某一阶层、某一利益群体;个体的人,即公民个人。后两者更具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们长期忽略而今天特别需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法浅析     
社会法也被称为公私混合法,在法律体系中,是直接维护社会利益,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法域,与私法、公法有诸多的区别。认识社会法的特征,对建立健全社会法的实施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完善的社会立法和健全的社会法实施机制,才能使社会法争取和保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立法宗旨得以真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组织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组织心理气候既是他们共同活动、交互影响的结果,又是制约双方相互关系的心理环境的总和。其中实际存在的互趋涉动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这一概念特定的内涵,而个人间的相互关系体系中的“关系”范畴在确定“组织心理气候”概念内涵上正是一个起始范畴。凡是有人与人的直接关系和共同活动以及一个人有可能直接影响另一个人的地方,就会有心理关系;凡是在人们结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20.
利与义:一个需要摆正的关系许运江,周承凯“利”之所在,人人向往。物质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小团体利益…只要有“利”,便有人求。“义”则不然,古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别,今有“舍生取义”、“见利忘义”之分.自古至今,欲求大“义”者,可能会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