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的文学巨匠,是一位极具深度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当然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更是以揭露社会人性为目的,以他特有的犀利冷峻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专家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的,都各成一家之言.本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材料来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20世纪的文学巨匠,是一位极具深度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当然鲁迅的文学成就与他的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他的小说更是以揭露社会人性为目的,以他特有的犀利冷峻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专家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的,都各成一家之言。本文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为材料来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总结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自创作长篇小说《金牧场》之后,进入了其创作道路上的转型期或过渡期,这一时期,他相继创作了三部中篇诗体小说,对小说创造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体现出了作家强烈的前卫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其小说不仅为国人所喜爱,同时在英美等国也拥有广大的读者。因此加强对鲁迅小说的英译研究,有助于鲁迅作品的海外传播。在对鲁迅小说英译进行简介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总体趋势与不足,并对今后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的范式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与“海派”其他作家不同的特点:现代和传统的胶着和碰撞。施蛰存常通过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手法及其所提供的语汇,将古代志怪小说转化为中国形态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这一现代志怪小说中空间的文化来源和六朝志怪小说密不可分。施蛰存一方面吸取了六朝志怪小说中空间的运用,将乡村处理成殊境、将城市处理成为人稠广众的深层次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城乡二元书写,以此寄托了他的乡土理想和他对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存在的终极审美观照。以施蛰存为代表展现出当时“海派”作者对乡村、都市文化审美心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分,“故事”、“情节”之别虽早已被理论界熟知,但也因划分简单而遭诟病。文章通过对其代表作《小说面面观》的深度剖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透视他的小说理论,还原一个既蕴涵传统理论精髓又具有显著现代意识的福氏小说美学观。重估他在传承传统小说理论和现代小说理论中的开拓性作用。同时指出他的《小说面面观》和詹姆斯的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小说的艺术》不分轩轾,堪称“双璧”。  相似文献   

7.
刘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12-213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8.
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文的开头这样说道:“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恐怕并不多。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和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做出的无与伦  相似文献   

9.
李丽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171-172
《大话西游》堪称传统西游题材影视改编的后现代主义巅峰典范,继其之后,《大圣归来》以全新的视角对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了再创造,是对文学经典《西游记》的又一次成功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鲁迅多次撰文对梅兰芳及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否定,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鲁迅对戏曲舞台上“男人演女人”现象的批评是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男旦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