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唐代贬谪文学创作的情感内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唐代贬谪者来说,以反映其贬谪处境与谪居感受及心路历程为内容的贬谪文学创作,是他们渲泄内心骚怨情感,表达谪居心态的一种常用且主要的方式。特别是在对屈原生命遭遇及情感反应的理解与认同、对朝阙的迷恋、对自己道德品格的清白自认、对自身生命现状与生命前景的忧怀、对小人的讥刺批判、对超越现实苦难及骚怨消解方式的探寻等方面,是他们在贬谪文学创作中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和在文学情感生成与表达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颇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探其因,主要由于:封建帝王的后宫客观存在着嫔妃弊制;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体诗进行反拨;受当时诗歌入乐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之路,同时也是被解构之旅.传统文学经典的网络化解构中,经典情节与经典人物被刻意变形,突显出现代化与肉身化两个主要特征,戏仿是其主要运作机制.网络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解构,一方面是基于网络的技术特性、人文特性,另一方面又与近十几年来文坛"去经典化"的动向同声相求.网络文学迅速显出落潮迹象,与其对文学经典一味解构而不是潜心自我建构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窦娥冤》中赛卢医在全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为整个剧情牵线搭桥,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无可替代.这一形象具有的深厚意蕴增强了剧本的讽刺效果,并丰富了以后的戏剧人物画廊,其开创意义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中西爱情诗亘古不变地演绎着对爱人的的依恋、思念、期盼.当这种盼望变成失望,失望变成绝望,埋怨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怨"--男子对女子的"男怨"与彼"怨"--女子对男子的"闺怨"不尽相同.本文撷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和中国封建社会闺怨诗的些许奇葩,拟从背景、主题、意象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下的怨情和两种怨情所反映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由张璋、黄畲编篡的《全唐五代词》,辑得唐五代宫怨词37首。从创作主体情感取向的维度,可分代宫人写怨、借宫人寄怨、代借兼容三类;而艺术表达,主要表现为烘染与描写、铺叙与展延、寄托与比兴等三种方法。唐代宫怨词从取象运思、结构语言上均对唐宫怨诗有所借鉴,而五代宫怨词则已颇具自身风貌。由此,中国宫怨词的历史演进,亦可见其端倪矣。  相似文献   

7.
怨政诗主要抒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责,<诗经>、楚辞中大量的批判性反映社情政况的篇章构成了先秦时期怨政诗的主体.在先秦怨政诗中,有平民讥刺国君、嘲讽权贵的嬉笑恕骂,其间充满了道义审判的优越感;有贵族焦虑国事、痛心朝政的严辞厉语,其间充满了命运攸关的忧愤感.先秦怨政诗毫无矫饰地表达不同阶层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确立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反映社套政治生态状况的基本模式,凸显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堆护公共价值及诉求阶层利益的社会功能,是中国古代诗歌积极干预社套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8.
雅俗共赏是新时期公安题材小说的艺术追求,也是接受主体的审美期待。公安文学以其惊险、曲折的情节在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探讨公安文学创作中的情节与情感,从警务情节为塑造警察人物服务,警务情节为展示警察情感服务的角度,让读者跳出纯娱乐刺激的故事情节,充分得到感受人物情感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为中心,考察道教神仙传记的文史价值.认为其史学价值在于可以考订史实,补正相关人物生平;文学价值在于辑录大量东晋诗歌,其内容亦多为后世作家所征引,以作笺注之资;其对后世小说在叙事结构、情节方面,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宫词和宫怨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词和宫怨是中国古代诗歌关系密切的两个专题,不应混淆。宫怨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汉诗;而宫词却始于唐人顾况,集成于王建。宫词出现在唐代的主要原因是:唐代后宫庞大,宫女制度的弊端,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唐代政治开明,诗人可以畅所欲言;后宫生活题材,是唐诗受众的一大看点。宫词与宫怨的主要区别:宫怨多用古体,而宫词倾向于七绝;宫怨多为单篇,而宫词多为组诗;宫怨主情景,宫词多叙事;宫怨多含蓄,宫词多白描。  相似文献   

11.
道教和佛教在六朝发生激烈冲突的同时又不断向佛教借鉴学习,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道经到道教的辅教书--仙道类小说创作,皆深受佛经影响.就仙道类小说而言,其受佛经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小说中出现许多来自佛经的新名词术语;二,小说中的一些经典情节来自佛经;三,小说中对得道仙人神通莫测的描写很多均借鉴于佛经.  相似文献   

12.
在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中,浪漫、鲁迅和现代主义构成了其历史想象的主要情节.现代性则是李欧梵历史情节组织的主要句法.是他历史解释的主要策略.这便形成了他的以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之所以如此.在于李欧梵的历史想象与自身所处的"现在"的潜在对话关系,是一种"有我"的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梳理和探讨古希腊至18世纪游历小说与游历式叙述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即探险游历文学的以情节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流浪汉小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及启悟小说的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游历式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典名片&lt;魂断蓝桥&gt;成功地运用好莱坞传统叙事模式,使并不复杂的爱情故事情节遵循一种特定的模式逐层推进和展开,情节和情节之间形成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并利用悬念、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造成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效果,演绎了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5.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丁.艾米斯是英国当代的新概念小说家。其小说的新概念主要体现为意义的不确定,主要就是情节不确定,主题不确定,作者创作本意的不确定,因而带来关于小说评价的不确定。马氏的小说语法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反情节,反主题,反作者,和反绝对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唐传奇的研究以往偏重文化地理或历史地理,而现将唐传奇置于文学地图视角下,可以文学为本位探讨其文学特征与时代风貌。首先,地名空间分布能够体现出政治、经济因素对小说的影响;其次,唐传奇通过特定时空下的隐喻意义,将原本与情节无关联的地名变为情节逻辑的有机部分,体现出"传""奇"的双重特征;再次,借助地理空间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利用唐代长安以时间制约空间的特征,形成了特有的"阻断叙事";最后,对唐传奇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解读,可揭示更多隐含的时代、地域信息。  相似文献   

18.
微篇小说情节密度的安排可浓可淡.情节"浓"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完整性;曲折性;紧凑性.情节"淡化"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选材不局限于情节完整的故事;二是采用跳跃省略、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三是叙写中穿插的非情节因素.相对而言,强化情节的小说更受欢迎.但情节的浓淡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主张和审美追求上呈现出极其复杂多元的形态,其作品主题、语言、情节结构、人物形象通常都显得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既可作如是解,又可作如彼解,令人困惑,有时甚至难以理喻。本文就多元性特征在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情节和人物两要素的体现进行探究。以期对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献中的《庐山远公话》和《叶净能诗》,是两篇宗教文学话本.它们都是佛教徒或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神话宗教人物的宣传作品.《庐山远公话》叙东晋名僧惠远的故事,但除了惠远家住雁门、庐山出家的基本框架外,其他绝大部分情节、特别是其主干情节如白庄劫寺、远公为奴、远公与道安论议等都是作者虚构的.这种虚构在正统僧人看来是"诳",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是文学的自觉.《叶净能诗》则把初唐至盛唐百余年间的明崇俨、申天师、叶法善、罗公远等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该话本有些情节写得饶有风趣,宣传教化及娱心两相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