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公羊家解<春秋>,以"大一统"为核心."通三统"和"张三世"是公羊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一统"的两种不同阐述:前者是公羊家在汉帝国方兴未艾之际,在其政教体系建立过程中,对其历史性焦虑的回应和形而上困惑的解答;后者是公羊家在经历了帝国的重构之后,对帝国现实处境的反思和未来图景的描绘,体现了公羊家试图用文化理想来提升帝国政治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初期的欧洲政坛,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出现了真空。东罗马帝国、罗马教会、西欧世俗政权,为填补这一真空而展开了长期的角逐,从而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的三元政治和欧洲政坛的基本框架,在数百年内左右了欧洲的政治局势。直至十四世纪以后,由于西欧各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的三元政治,逐步被多元政治所取代,欧洲封建大一统思想也被送入历史的坟墓。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以黄帝的生平、功德、政事、世系为核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在黄帝传说中,圣王、正统、神仙三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大一统政治所应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天人关系原则,政治道德原则,权力分配原则.依据黄帝传说所体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象征意义,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儒生、方士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实践,促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的黄帝传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在黄帝传说中,圣王、正统、神仙三者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大一统政治所应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则。依据黄帝传说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体现的政治原则,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儒生、方士进行了积极的政治实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秦汉之际,是诸子百家学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大一统封建政权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探索时期。诸子之学的斗争和融合,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想理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秦王朝与西汉王朝,虽然政治制度基本相同,但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王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结果二世而亡。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调整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不但巩固了西汉王朝统治,同时又促进了诸子之学进一  相似文献   

7.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动者王薄的“世事可知”论和暴力革命思想公元八五一年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继秦汉之后我国又实现了多民族的政治统一。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使隋王朝短期内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但隋朝封建统治集团代表着门阀豪族的利益,以疯狂的手段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奴役和剥削。公元六○四年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更是倒行逆施,横征暴敛,为了满足无穷贪欲,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有几个朝代曾经象汉帝国那样威声赫赫。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亡秦之后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封建大一统的专制帝国。这个大一统的局面,是经过自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进步与落后、分裂与兼并的血与火的洗礼才产生的。汉代封建地主专制社会的建立,改变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此,中国历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两汉诗歌的产生,与两汉王朝的建立是同步开始的。自高祖  相似文献   

9.
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二者间的交融与冲突曾直接影响着王朝盛衰、世代隆替,同时,也左右乃至规定了它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就历史而言,农耕与游牧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秦汉以前,两种文化圈均未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相互间的接触是零散的、间断的;秦汉以后,中原和塞外各自形成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两种文化间建立起比较稳定、全面的接触关系,其特点是游牧南进与农耕重心南移;降及清朝,“大一统”的政治环境、游牧对农耕依附的加强,传统农耕区人多地少局面的形式,都促使农耕文化全方位地推向长城以北的大漠地区,以和平的方式,交融汇合,蒙古与内地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元老院是古代罗马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罗马国家走过王政、共和与帝国各个历史时期。帝国初期重建的元老院不仅在罗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罗马帝国的稳固发展功不可没。重建的原因则在于罗马特殊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1.
拜占庭帝国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古代希腊罗马及古代东方绘画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基督教文化特色发展而来的。在千余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拜占庭国家绘画艺术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早期拜占庭国家时期、中期拜占庭国家时期和晚期拜占庭国家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历代帝国政府的支持、拜占庭国家的基督教化、古希腊罗马及古代东方丰富的绘画传统以及拜占庭国家强大的经济基础等各种因素,是拜占庭绘画艺术得以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而这一切都构成了拜占庭绘画艺术多样性的基础。拜占庭国家绘画艺术的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公元前 2 4 1年罗马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行省的建立到公元 4 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罗马在广袤的地中海区域实施行省统治长达七百余年 ,对罗马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罗马向地中海区域扩张的过程 ,探究罗马行省建立的历史动因 ,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罗马行省的建立是其大规模向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很早就与西方有过密切的法律文化交流。在中国古代的正史文献中,大都记录了古代罗马的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情况。从两汉至唐宋之际,中华法系和古代罗马法系之间有着很多的交流路径。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未找到古代罗马法传入中国的直接证据,也没有发现中国古代的法律典籍传到西方的资料,但从中华法系与古代罗马法诸多的"暗合"来看,这些"暗合"应该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彼此双方法律文化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东亚体系承接华夏体系,形成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同根异株.日本在近代“脱亚入欧”,在亚洲提前进入近代化,而后步西方后尘,在亚洲搞侵略扩张,二战失败,其右翼势力还不断抬头,妄想复活军国主义.今天,应继承东亚体系和平、友善的文化传统,搞合作共生共荣,建设东北亚“命运共同体”,为改善中日关系,各自相向而行,坚持互信友好.  相似文献   

15.
为当前打击海盗提供借鉴和参考,就罗马帝国时期海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海盗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当时海盗已影响到罗马帝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罗马帝国采取组建帝国舰队、特设专职官吏等措施打击海盗;蛮族海盗的入侵加速了晚期罗马帝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罗马共和末期和帝制初期,家奴和被释奴由于和主人关系密切,往往作为主人的亲信参与罗马的政治斗争,在罗马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较而言,被释奴要比家奴的影响更大,他们有些被权势人物和帝制初期的元首委以重任,甚至担任重要官职。  相似文献   

17.
从民族宗教到帝国宗教——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 ,初始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 ,是被压迫者的宗教。但基督教在成长过程中信徒的民族成分、阶级成分、教义以及与罗马帝国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终一步步发展为罗马帝国各阶层人士都信奉的帝国宗教。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是在多民族的罗马帝国中产生的。善于接受各种外来文化的罗马人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展 ,使其成为当时西部世界诸文化的一个汇聚点 ,而基督教则是古代地中海区域诸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广泛传播了城市生活方式和罗马文化 ,促进了帝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自治制度 ,解决了兵源和官吏短缺问题 ,巩固了帝国在行省的统治 ,促进了帝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西欧凯尔特人的文明开化 ;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加速了基督教的传播。但是政治因素的介入和过度忽视经济基础的作用 ,片面追求生活方式城市化 ,造成城市财政困难 ,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清中叶开始,中国社会和文化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互相激荡,新的文化逐渐生成。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之争作为特有的文化历史现象,昭示着中国历史巨变所蕴涵的现代意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论争是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前提下讨论东方文化能否继续存在。当然,这样的一场争论,其政治意义超过了文化意义,所谓的文化中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