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乡土及其乡土经验,为当代中国文学叙事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资源,亦构成当代文学叙事最为重要的内容。贾平凹、莫言等"50后""60后"作家,在承继现当代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不仅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将中国的乡土叙事,在积极吸纳传统和世界文学艺术对话中,推向了一个新境地,开创并建构起新乡土叙事,使其具有了世界性的品性。在比较的视域下,以贾平凹、莫言为具体对象,从故乡建构的审美空间、审美情感文化精神与审美艺术维度等方面,探析其于乡土叙事上的贡献,从而凸显出当代新乡土叙事的实绩与理路。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的"指事"具有了"直指事上,的中物体"和"指称事义,直言不隐"两层含义。文论和"六书"体系中对"指事"的使用并行不悖,刘勰将其纳入文学批评话语,吸收了佛教译经的含义,凸显实录无隐、不曲笔不粉饰的叙事旨归。"指事"是诸多文体叙述的策略方法,指陈事实及直言不隐是重要内容,并且与佛教经典及诵唱文体相关联。文学叙事的要求不断细分"指事"的文体类目,"指事"的日益丰富又扩大了文体叙事的范围,二者的张力与互动,造成了文体的生成与独立和一贯的实录、直切的文体叙事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3.
古代游冥故事源于先民对死亡世界的幻思与冥想,兴盛于佛教文化的融入浸染。此类作品的虚构成分多、传播范围广、接受空间大,具有独特的审美体悟。佛教三世、阴阳、盛衰等思维观念打破了俗世的规约与纷扰,拓展了艺术想象维度与叙事聚焦张力。三世、人间和地狱的时空转换使游冥故事奇幻诡异、鞭辟入里,隐喻、讽谏等修辞手段凸显了劝诫向善与惩治奸邪的社会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刚经》是唐代鬼魂小说中出现频次远超其他佛经的佛教经典,其相关小说的故事情节,或因直接持诵经文死而复生,或因入冥、遇鬼间接得知经文有修福神力.从文化层面观照,唐代佛教的发展影响了大批文人的创作,浓厚的弘佛意识下所推崇的是更适合普通民众的宗教救赎手段,亦体现出唐人欲通过佛教之力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鬼世界作为人世的翻版,小说中冥界鬼吏索贿的恶习、鬼魂知恩图报的正气,皆是对社会现实一定程度的反映,折射出唐人对此两种现象的批判与肯定.在小说叙事功能上,《金刚经》的出现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性格,成为叙事文本中推动情节走向的要素,其亦是搭建阳间与冥界双重叙事空间的重要桥梁,小说中对经文言其神威又不言其真谛奥义的叙述,则成为凸显《金刚经》神秘且神圣艺术效果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石猴对自我的认识与突破,及对其所处社会环境本质关系的探问都是一个"识破"的过程。这一"识破"模式同样存在于其他神魔小说中,以狐怪类小说为例,"识破"是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对"识破"从叙事模式到意识观念的溯源,可以探知这一观念存在于《左传》《山海经》等书中,包涵着上古朴素唯物观和世界观,可以从新的角度理解神魔小说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西游”子弟书是清代重述、再现“西游故事”之说唱文本系统的重要成员,尽管它在总体构造方式上以百回本小说为蓝本,但在清初俗文学审美风尚,故事题材类型演化趋势,以及子弟书本身艺术成规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作者往往对原著中神魔斗法的内容进行删削、弱化,反而着力表现、生发人情的内容,使其呈现出与同时代其他西游唱本迥异的叙事倾向:重人情而轻神魔.  相似文献   

7.
菲利普·罗斯的"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蕴含着丰富的空间叙事艺术。链条式的空间叙事结构把围绕着内森·祖克曼而发生的时间跨度很大的复杂事件表现得清楚明了;小说中"灯塔式"空间、"家园式"空间、"牢笼式"空间构成的多层次叙事空间,将家园、城市、国家、全球范围内的大事小事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小说的叙事功能。此外,作者在虚构的故事空间中展现了同化、异化、种族冲突、文化冲突等众多主题,形成了主题的空间聚集效应。分析"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中的空间叙事艺术能为解读罗斯的文学创作思路与文化立场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小说《西游记》在分类上属于神魔小说,但是作者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经常有超出神魔叙事的笔法。整个故事中安排了多次打杀猛虎、虎精以及人虎互变的情节,从而使得神魔叙事带有了传奇和志怪性质,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令小说叙事呈现出更大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及其相关研究,目前状况可分为:关于宝物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关于宝物崇拜及其描写的多种来源;关于明清小说中其他兵器描写的研究;对于明清小说迄今神魔叙事、宝物功能及其相关研究不足的关注。关于明清小说宝物崇拜及其描写,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迄今尚未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交互动画,是指在动画作品传播(播放)中支持事件响应和交互功能的一种动画艺术形式。论文在对"交互动画"的概念廓清与特征阐释基础上,结合相关具体交互动画案例,比较研究传统动画艺术叙事与交互动画艺术叙事的叙事特点、叙事空间介质及文化特征,进而探讨交互动画艺术在叙事特征上对于叙事话语权与对话模式转换的创新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人类科学的思想体系,我在完成博士学业的过程中,十分认真和努力学习、研究这个体系,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研究和评价.爷爷毛泽东,对国际风云有着深刻敏锐的洞察力,他创造的军事理论成果,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我国新时期制胜卫国之宝,也将永远是世界人民反对以强凌弱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3.
在<箭喻经>中,佛陀以一种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形而上学问题,对于诸如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身体和灵魂是否同一、真如死后是否存在等问题不予回答.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当今宗教对话.在形而上学等问题上,理性无法达成最终的统一结论,合理的方式是放弃对它们的探讨,在实践上转向经验现实层面.这种态度和方法在佛教内的对话中可以避免不同宗派之间的诸多隔阂,将注意力集中于不同宗派共同追求的解脱以及服务世界上.同样,在佛教和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中,这种态度和方法可以避免彼此宗教教义上的抵触,转而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并顺利地进入第二轴心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种思维模式相关。"兼备两端"的思维模式较早地在《维摩诘经》中明确表达出来,为世间之肯定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后世佛教如禅宗思想对世俗的当下认同。  相似文献   

15.
天台智的巨著《法华玄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诠释《法华经》之旨意的精妙,更体现在其围绕着法华妙理,而开展出中国佛教得以成立的完整佛学体系。同时,各种佛教理论亦得到了归纳、整理、总结和发扬。故此,学人欲了解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教理和教义,《法华玄义》不失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足以从中一窥中国佛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唐代鬼小说中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人鬼恋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17.
儒教的鬼神观念和祭祀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教的鬼神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两种对立的鬼神观成为主流,但都认为鬼神是不死的灵魂。鬼神作为不死的灵魂需歆享祭祀,而这种祭祀构成儒教礼仪的主要成分。这种祭祀不能仅视为纪念活动,其本义就是祀神。文章对祭祀的对象与原则也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8.
亭鬼、亭怪故事是汉代诸多神秘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其中冤魂申冤、鬼怪杀人等内容虽然荒诞,但一些情节却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不仅隐约地反映着某些历史真实,而且影响了后世志怪小说的创作。亭鬼、亭怪故事的出现和流传除有汉代人普遍相信鬼怪真实存在的背景外,亭所具有的特殊治安环境和功能,也使人们经常将亭与鬼怪之事相附会,这些构成了孕育这类故事的社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冤死天怒是个体生命遭遇不平引发自然界灾异和怪异事件的文学叙事.该母题也是印度古老的民俗崇拜,其渗透到佛经故事中,又通过佛经传译与中土旧有习俗母题相结合,在中土扎根,社会心理反响强烈.公案题材的戏曲小说形成了恒久的表现套路,明显看出母题潜在的叙事支配功能.  相似文献   

20.
《韩湘子全传》是明末杭州书林杨尔曾编创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共30回,约20万字,主要敷衍韩湘子得道成仙并最终度化韩愈一家的故事。该小说中羼入了数量可观的诗、词、曲、赋,可谓"文备众体",这些寄生文体共同参与了小说的构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寄生赋,在文体互动中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