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观,是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以“真”的认识价值,“善”的道德价值和“美”(崇高)的审美价值的和谐发展和高度统一的崇高审美范畴,作为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这一现实价值目标的具体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灵魂工程”建设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价值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全民族精神道德文化的素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崇高理论价值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2.
“同一性”是人类不同精神文明形态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共同回答。人的“同一性”追求在现实的民族精神中演化为“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追问和“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问。由于这两大追问彼此交织在一起,对这两大追问的现实回答又凝结为伦理道德相统一的道德哲学问题。基于“精神”的本性以及“情”的合同性与“理”的别异性等独特的精神哲学功能,伦理和道德相统一的动力正源于“情”与“理”的统摄互动。而在伦理、道德相统一的过程中,也成就了“情”与“理”由应当统一到必然统一的“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3.
<正> 党的十二大的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精神文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作了科学的概括,同时,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以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为我们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精神文明与法制的联系精神文明是区别于物质文明而言的。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是物质文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把国家当作“文明社会的概括。”董必武同志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说到文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  相似文献   

5.
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针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使用文明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是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四是“软件”与“硬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四个关系,就能把握住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把大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7.
德得关系在经历了古代的相通关系和现代的相分关系后 ,必将走向扬弃意义上的统一 ,这种统一在未来的最自然的方式便是“德不求得”。因此 ,德得关系只有在提高社会个体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和关键便是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评述了伦理学基本问题上不同观点的争论之后,通过对人类道德生活实践的历史与逻辑考察,认为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应构成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关系问题构成了道德活动的逻辑起点;这一关系问题的矛盾展开也贯穿于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始终;而这一关系问题在真、善、美统一基础上的最终解决,正是道德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归宿。道德主体自由的获得实质上也就表现为在这个道德规范必然性的限制过程中,通过“自我立法”而走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明是一个整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够确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而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健康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促进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所构筑的理性世界,以及启蒙时代以降生成的“普世伦理”,并没有为人类全体确立真正的、共同的伦理道德共识。人类是否能从“交往—实践”与“伦理—观念”的双重维度中建构起命运共同体,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时代之问”。确立道德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伦理建构的基本方式,旨在协调人类复杂的交往关系。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发掘人类道德共识的利益根源,超越元伦理学中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的论争,从“渐进道德共识”与“未来道德共识”相统一、“底线道德共识”与“终极道德共识”相一致、“自发道德共识”与“自觉道德共识”相协调、“境遇道德共识”与“一般道德共识”相适应的致思进路出发,即从时序、性质、生成状态与实践四个层面着手确立道德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道德层面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道德的“应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道德的“应当”从认识中提炼出来 ,表明人类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自觉。对“应当”的认识 ,就是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解决矛盾的必要性的反映。道德的“应当”是真与善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它的客观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人的应然性要求。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应当”的思考和选择。人们作出道德“应当”的选择 ,不仅要靠个人的觉悟和智慧 ,而且也要靠社会或集体的正确、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涵盖了官民关系、人物关系以及“人本身”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其落脚点在于谋求大学生精神状态、精神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我们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昂扬的民族精神、基本的道德观念、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又具有健康的道德诉求的、心灵和谐发展的“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3.
“以德育人”就是用人类最先进的化思想和伦理规范培育人,人类先进化是道德思想和伦理精神的载体,本从“以德育人”与先进化的内在关系入手,提出对先进化的学习、化验、探究是“以德育人”的关键,强调只有摈弃“灌输”与“说教”的方式,在学校以知识化为主要内容教育中体现“以德育人”,在学生综合化素质的提高中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索质,”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决议》又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这就是说。人的素质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是一切活动成效大小和成败的关键。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把握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必要溯源于人类素质的  相似文献   

15.
“自我超越”观念是由唯物辩证法必然引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哲学范畴,是人类能动性、预见性、进取性与实践性的集中表现。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动物界而变成有智慧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由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并且用自己的大脑与双手创造了一代优于一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正是人类“自我超越”本性不断突破既有成果和创新的表现。因此,自觉地树立起科学意义的“自我超越”观念,也将使思维主体乃至整个人类迅速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加速人类的历史发展并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自我和世界、个体化和参与、自由和命运的结构关系中分析了蒂利希关于堕落和罪的思想.论述了蒂利希的拯救现.在蒂利希看来,堕落不是人类偶然的道德失误,而是人类“不从”的自由本质的表现。罪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质的疏远,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生再现象。抢救是重新建立人和整个世界的和谐统一关系,它是人类自觉“顺从”的意识和行为。蒂利希的思想存在着缺乏现实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其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 ,走向“和谐论” ,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忠恕之道”的本质精神不是“忠君” ,而是推己之心以爱人。它不仅是道德原则规范 ,而且是道德实践方法 ,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现实看 ,“忠恕之道”尽管不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但作为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 ,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并成为引导人们弃恶扬善 ,趋善避恶 ,从道德低境界走向道德高境界的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19.
文明,这个人类社会应用极为广泛的基本概念,近年来却在人的身上被轻易的忽视了。精神文明与人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对精神文明理论和人学研究的浅尝辄止,使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的主体性,人的现代化问题。一、人在精神文明中主体地位的提出人类文明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的集合体,它是社会进步、开化状况的标志.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精神文明就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积极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摘要]荀子批判性地继承孔孟儒家思想,同时又紧密结合当时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的重要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强调道德自觉对于维持社会礼法秩序的重要作用,民众生活中的道德与价值引导是社会秩序建设的根本。荀子强调“隆礼重法”,但是,“法”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独立的环节,“法”以“礼”为前提,“礼”的本质就是道德,它是制定具体仪式法度的一般原则。荀子认为,人应该有一种“礼法统一”的道德自觉。不同于孔孟所强调的道德良知的先天性,荀子强调道德自觉是后天培养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礼法在人心不断获得切实统一,同时,通过修为和创造,人的质朴性情不断获得道德内涵,由此而成就道德人格。荀子认为,圣人知通统类,在道德自觉层面完全实现了礼法统一,他们领悟了礼义之统,化民成俗,引导社会时代潮流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