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塞尔把哲学看作是严格的科学,试图在先验现象学中实现哲学的理想。欧洲社会的现实使他意识到哲学已经背离了这一理想,陷入了危机。他将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当作哲学危机的理论表现,并在对两者的批判中论证了先验现象学的原理,揭示了哲学危机所蕴含的人性危机的真正含义。通过对上述思想的剖析,进一步阐明了胡塞尔的哲学观及其局限性,并对其后期哲学的理论取向做了必要的澄明。  相似文献   

2.
吴海龙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1):15-16,26
胡塞尔在哲学危机和欧洲人的危机下建立自己的哲学。要想把自己的哲学建设成严格的科学,胡塞尔必须另 辟蹊径。胡塞尔就是在批判休谟、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建立了现象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期与 2 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跨越“物理学危机”所造成的认识论障碍具有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 ,科学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挑战。 2 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告诉我们 ,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 ,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不断进化发展的科学中吸取养料 ,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正> 大卫·休谟称自己的哲学为“人的科学”,即以研究人性的基本理论作为哲学的根本课题。在他看来,一切科学都离不开对人性的考察,都以解释人性为依归,“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①他认为,如果说哲学是人性科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具体科学则是人性科学的贯彻和运用。休谟的这一看法,不仅鲜明地体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现人、颂扬人的时代精神,而且也使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然而,休谟的这一思想却极少为研究者所重视,从而也难以说明休谟思想的全貌。本文以休谟的主要代表作《人性论》为基本依据,试图就他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内对人性理论的贯彻作为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心理学受其狭隘的科学观的影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缺乏“人性”的科学;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使“人性”这一主题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心理学要结束危机,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唯科学主义的狭隘的科学观,重构一种与自身性质相符的新的大科学观———科学人文主义,以实现心理学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近代欧洲是一个“危机”突起的时代,突出的表现是“科学的危机”。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危机本质上是哲学的危机,哲学的危机又源于理性的危机。要想摆脱诸多的危机,就必须恢复理性的权威。由此。胡塞尔追溯了理性的源头,剖析了近代的客观主义,进而构建了自己的“超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性与方法     
现象学力图呈现为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胡塞尔的这一哲学理想基于哲学与生活的内在关联,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提供意义与方向,它虔敬地指向永不失落的价值。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返归以及哲学作为严格科学是同一工作的两个面向,二者奠基于人类别具一格的伦理生活之本质结构中。胡塞尔将后者刻画为通往理想人性的方法或道路,它昭示出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并展现为在自我关怀中以此极限为锚的奋进人生。因此,“作为方法的生活”一方面意味着有限的方法践行者与终点之间始终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胡塞尔意在表明,“方法”是人所独有的现象,人的伦理生活是绝对价值与无限完满显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以来,人类普遍处于危机之中,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危机中,理性的危机是最严重的,即技术理性的统治,它是现代社会统治的新形式,直接导致了人的信仰、价值、意义的虚无。但是,理性自身的含义却与此相反,它是人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活动表现为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即“理性给予一切被认为存有者的东西,即一切事物、价值和目的的最终的意义。”因此,要克服理性的合法性危机,人必须对自身的理性加以反思和超越,其手段就是建立一种普遍的哲学,它是科学、艺术、价值等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9.
一、日本哲学的特点这里使用的“日本哲学”这个概念,是否能够说明日本“哲学”这个词直到现在究竟有多少特点,是颇为怀疑的。当然,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独自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存在着包含人生观及世界观在内的思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这些只能叫做哲学思想,而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的。如上述哲学是掌握人生观及世界观的概念,而且必须要用科学来表现。为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表示哲学,必须使哲学以某种科学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从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到人性研究的实证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传统的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进行了批判性考察,指出思辨哲学的人性理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缺陷1、人与动物界的严格划界,轻视人的生物学天性及其作用.2、本质论的观点.3、直觉与思辨的方法.4、个体性、主观性、片面性和排它性.这四个缺陷长期以来阻碍了哲学在人性研究上的深入和发展.继而指出,19世纪后期以来的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生物学等各门实证科学在人性研究上已有许多重大突破,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新的哲学的人性研究必须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深入到这些实证科学中去了解它们提供的实证资料和研究成果,才能对人性问题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哲学的维度 ,以对人的解读为切入点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紧张中 ,分析克隆人技术应用的“能做”与“应做”,反思并祛魅工具理性 ,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笔者认为 :在严格的意义上人是不可被复制的 ,克隆人技术至多只是开辟了人类繁衍、自身生命再生产的一个新途径 ;工具理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性与社会问题 ;试图在基因层次上确定“完人”终极标准的努力既不现实 ,又十分危险 ;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作为一种工具理性 ,必须有其目的性价值 ;在对克隆人技术及其应用采取理性谨慎态度的同时 ,应当对探究科学未知活动给予社会宽容。  相似文献   

12.
自 19世纪末以来 ,西方哲学就出现了“深重的危机” ,其表征是哲学作为自由的科学的衰微 ,人对“未来”的遗忘。然而 ,从哲学史上看 ,哲学原本就生存于“危机”中 ,故当代哲学在“危机 -机遇”中 ,凭借经验的更大的积累和理论的更高的精细 ,出现更高形态之哲学的“可能性” ,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再论“危机”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科学》杂志号召研究“危机”范畴是及时的和必要的,因为这一在科学文献中广泛运用的概念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内容;而作为哲学范畴的危机问题仅仅开始提出。然而在我们看来,在列文托夫专门分析这一范踌的、内容丰富和很有意义的论文(见列文托夫的《“危机”范畴的社会哲学内容》,载《哲  相似文献   

14.
论胡塞尔对科学的哲学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并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建立所谓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在由纯粹理性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对具体科学进行了哲学维护。但是,胡塞尔的见解启示与困难并存。他的出路在于,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对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的考察入手,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演化特征作了分析。认为自近代以来,由于实证主义过度发达,理性精神囿于实证主义科学,把作为探问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诸如哲学等排除在科学和理性的认同之外。自然科学的符号化和二元论进一步加大了这种事实科学和价值意义学说间的鸿沟。这不仅导致了欧洲科学危机和人性危机,更导致了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哲学———科学范式的塌陷。要挽救这种危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到真正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大哲学”视野中的现代中国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哲学”。“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照的一个概念。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呈现出危机和发展的一盈一缩的现象,实际上是“纯哲学”与“大哲学”的交替。所谓的哲学危机是纯哲学危机和“大哲学”凸显的时期,而走出危机之后的哲学发展是“纯哲学”发展和“大哲学”淡出的时期。现在的哲学处在危机时期,现代中国的哲学应当自觉地发展“大哲学”,提倡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推进东西方比较哲学,使现代中国的哲学走向世界,朝着世界哲学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难以被科学和哲学严格界定(因其自身的复杂)的理论范式,“复杂性”虽然在语义上没有获得各学科都能够普遍接受的通论,但它总是伴随着我们,复杂性是实在(reality)的一种深刻特性。“复杂性”意味着存在着不熟悉、不理解;意味着困难、障碍和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和开放。研究复杂性意味着思想范式的革命,这在哲学、科学和人类思维的变革中表现得最为深刻。这是哲学的自我救赎,也是人类破除科学迷信的路径,最重要的是复杂性思维将引导我们进入新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8.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19.
从“形象”入手理解人性是奥古斯丁自我学说的核心进路。他不仅突破了希腊教父关于“形象”与“相似”的解释范式,以及希腊哲学中的“与神相似”观念,而且提出一种不同于古典“自然人性论”的“关系人性论”。在奥古斯丁这里,“与神相似”并不是人性之本质性的自然实现,而只是人性之关系性的自由展开,并不意味着在本性意义上成为最真实的自己或成为神,而只是意味着成为形象与原型之间的动态关系。被造为上帝形象的个体不可能不追求与上帝相似,不可能不始终面临相似与不相似的张力。奥古斯丁的关系人性论,对中世纪和现代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成就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的证伪主义原则以试错法为基本方法,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为核心问题,他反对归纳主义,否定并从逻辑上批判了可证实性原则,同时他认为:“检验的严格性”、“确认”以及“逼真度”为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把科学看作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筑起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即“问题-猜想-反驳-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中所体现的是两方面:一是大胆的猜想,科学的创造精神;二是严格的否证,科学的批判精神。这一理论对当今中国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一种进行哲学思考的全新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