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70-372
很多论者把达吉雅娜看作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认为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女性形象,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但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其实,达吉雅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能动的自觉者形象。她敢爱敢恨,果断坚决,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郭秀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多余人”是矛盾复杂的。构成其性格矛盾的深层原因 ,是俄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以及社会历史生活状况。细言之 ,即文化的冲突 (包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底层”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性与现代文化中的先进性的冲突 )、先进意识与阶级地位的冲突、历史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着重从文化冲突上探讨形成“多余人”二重性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赵宝山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6)
本文从交往的角度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了分析.文章从社会交往与社会化角度出发对奥涅金何以成为多余人进行了说明,并指出他的角色的多余是来源于他自己在社会化进行中对交往的拒绝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高立伟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4):62-65
达吉雅娜作为普希金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常常被人们作为俄罗斯妇女美好道德形象的典范而代代加以歌颂。她敢爱敢恨,坚决果断,自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选择的感情,仅仅因为爱着而坚持,但最终却让这份感情变成了一份——悲情。 相似文献
5.
李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21-24
"多余人"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就是当时社会的"多余人"。杜少卿成为"多余人"的原因既在于乐善好施、仗仪疏财的性格,更在于其追求的儒家的政治礼乐理想。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叛离和觉醒,表现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叛,对个人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19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多余人”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其发展规律的同时,着重阐述“多余人”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桑淑钧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Z1)
“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换,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多余人”的悲剧,同时,我们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多余的人作为一条明晰的主轴,贯穿瞿秋白一生的创作。瞿秋白的遗书《多余的话》,在瞿氏文章中有发展与演变。瞿秋白性格内具二律悖反特质的精神现象,为后来他所做的《多余的话》提供可相互佐证的基础。瞿秋白文章内存在多层次的自我符码与戏码。过往的瞿秋白研究虽亦谈论俄国文学对他的影响,但常偏重从中国文学文本、文化与政治角度出发来探讨,而忽略他对19世纪俄罗斯文艺遗产、苏联以及共产国际的认知与认同,以致无法呈现跨文化文本的发展与痕迹。本论文藉由爬梳评论,并综合分析中、俄、英、日四方之过往文献,追源溯本。 相似文献
9.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多余人"一词虽源于19世纪的俄国文坛,但它本身却具有超时空性和普世性。夏目漱石《从此以后》中的长井代助就是一个与俄国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有相似点,却又大有不同的"多余人"形象。代助是受过西方先进思想启蒙的"天赋的贵族",他对社会极度不满却不愿投入到改革社会的实践中去,只愿做个高蹈自守的旁观者。同时,他又敢于反叛日本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积极追求自我精神的独立,追求"自然"的爱情,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何雪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44
“多余人”形象的产生使19世纪俄国文学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学行列。本文对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几位“多余人”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既指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总结出他们的不同之点,从而深刻论证了“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对俄国文学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俄文学史上都出现过很多"多余人"形象,本人主要从《家》和《当代英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其主人公觉新和毕巧林这两个"多余人"形象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李葆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96-102
摘要(Abstract):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尤里·波里亚科夫的代表作品《无望的逃离》是一部以中年知识分子巴士马科夫二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反映俄罗斯社会在苏联解体前后社会巨变和知识分子阶层心态裂变的当代小说。主人公巴士马科夫堪称俄罗斯当代\"多余人\",在对其\"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运用了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双重创作手法,从而从人物性格和创作手法两方面完成了对19世纪俄国\"多余人\"这一重要社会情结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钟露鑫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54-57
19世纪俄罗斯系列形象研究之一的"多余人"形象是俄罗斯文学画廊中极为特殊的一组人物群像.本文深入地探讨了19世纪俄罗斯文坛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的运行轨迹,较集中地反映了"多余人"的苦闷、探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4.
黄春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
亚历山大·谢尔格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民族意识的伟大作家.其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深沉的哲理意味,浓郁的乡土情结,灵魂的俄罗斯人和纯净而崭新的俄罗斯语言,充分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民族诗人的鲜明特性.正是这种民族特性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罗斯文学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5.
赵宪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275-276
《叶甫盖尼.奥涅金》体现了普希金本人善恶之辨的人性辩证法。善良的动机可以产生善的结果,也可能产生恶的结果;恶的动机应该产生恶的结果,也可能产生善的结果。这一切对人物的行动,对情节的展开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爱情是伦理学的古老命题,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尤其是普希金叙事作品的灵魂之一。奥涅金对达吉雅娜的爱与拒绝是一种理性的爱。奥涅金作为一个"多余人",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田小中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阿里西瑛是元代中后期散曲作家,他仅有的几支散曲,反映出丰富的思想状态及其存在方式。有别于元代文人的隐逸主调,西瑛的曲作表现出对隐逸身份的废置,以及友朋唱答与寄意山水等体现隐逸情趣的生存方式的弃置。这种多余人式的存在,与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相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萍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追寻,一开始就表现在作为"人学"的文学中。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人"、"局外人"、"硬汉"等系列性人物形象,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苦苦寻找失落的"自我"、探求人的精神价值的生动化身与历史记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万孟群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39-41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贵族青年知识分子 ,贾宝玉的性格是矛盾的。他既不能摆脱阶级和出身所给予他的束缚 ,却又对此感到厌恶和不满 ;他既不能与他所属的那个阶层同流合污 ,却又不能在另一个阶层———下层人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 ,他仅仅是走向衰落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多余人”。当然 ,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相似文献
20.
李琼英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53-55
仕途失意和爱情失落,使李商隐由早年的自我认同转向以后的认同迷惘.李商隐在他所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向人们展示了作为那个时代"多余人"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