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双休日,睡过懒觉,打过网球,学过电脑,安排过郊游。乍一听,够浪漫,挺惬意。但说实话,这都是“偶尔为之”,算不上“主旋律”。双休日我染指最多、且做起来最为得心应手的,还是搞家务。说起干家务,也不知父母怎么培养我们,打儿时起就有点成“癖”。听母亲说,五岁时,她生病卧床,我会踏着小板凳,积极主动地为她在大米稀饭里下面条。这夹生饭,母亲自然不会吃。但我却落了个伶俐可爱的好名声。没准就是从那时建立的“激励  相似文献   

2.
我叫王妙发,1916年3月23日(阳历)生于上海虹口区提兰桥样安里,今年周岁了,属蛇。但我来英国时少报了5岁,那是那些先来英国的中国人出的主意,以便以后退休可晚些,有活干,不想后来反而吃亏,这是后话。我的老家在宁波奉化溪口的石板坑,我母亲是宁波镇海人,所以我的口音有点宁波口音。我的父亲在年轻时便来到上海,在巡捕房里做“包打听”,英国人称侦探。我父母结婚后共生了5个孩子,现在只有我还活着,我有三个哥哥,其中老大、老二早年夭折,另一哥哥、一个妹妹也死得早。我母亲不工作,只在家带孩子。我4岁时进老式学堂读书,读…  相似文献   

3.
我叫林金泰,今年80足岁,出生在1918年的阴历11月初七,展马。老家在浙江舟山的定海县,我也出生在那里,小时候由奶奶养我。我父亲有办个兄弟,但到我这一辈只有我一个男孩,所以奶奶一定要把我放在她身边才放心。长到8岁,要上学读书,父母在上海,奶奶才让我去了那里。可当时我心野,不愿读书,只读了2年。我13岁时,“一二·八”战争打响,我又回到舟山。我的姨爹木匠手艺很好,于是让我学木匠,可我还是贪玩,学了两年还没出师。我一边学木匠,一边还帮姨多家种田。一次我母亲回舟山,看见我人很注,十分心疼,又带我去了上海。到了上…  相似文献   

4.
白桦派枭将志贺直哉(1883-1971)的重要处女作《去网走》,是志贺想象的产物。志贺12周岁时,母亲病殁,他是个缺乏母爱之人。按照志贺的想象,作为志贺分身的主人公“我”,从“女人”那里感受到朴素的母爱,对其身世深感同情。但“我”又无法改变“女人”奔向“黄泉世界”的厄运,心中必然感到寂寥。这种人道意识,恰好代表了白桦派作家以人为本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记得吗?我的爱,我们相恋的那个冬天。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中,你穿一件红色大衣,留着短发、眉飞色舞地与朋友们争论着,似乎幸福、快乐。但当你静下来时,我却发现你眸子中那丝掩饰不住的忧伤。是什么,让青春年少的你不快呢?我由此走进你的双眸,想探索你的内心,可这一进去我就再也走不回我一个人的世界了。那年你17岁,但已师范毕业走上讲台近一年了。我绞尽脑汁找出种种借口.一次次厚颜地敲响你的门,你一次次礼貌地接待了我。你说:对我这比你大5岁的“哥”有种信任感。不久我读到你内心的忧伤,两年前你深爱的母亲.因为太辛苦倒在…  相似文献   

6.
一沓旧当票     
佚名 《东西南北》2009,(5):13-13
父亲因病早逝那年,我恰好十六岁,如花.的年纪。我没有任何思绪地看着母亲哭了整整一夜,然后提出了辍学的想法。其实我知道,之后的几年,母亲是无法从丧爱的悲痛中走出来的。而一直主持家里内务的母亲除了做菜便一无所长,我不想她为我考取大学后的那一大笔费用发愁,所以有了这个逼不得已的念头。  相似文献   

7.
“我还不想回家,我喜欢这座城市的每一天,我喜欢这里川流不息的人流,喜欢这里天南地北的朋友,更喜欢每天在这里寻找希望。”这是我的小姨妈在广州写给我母亲的信。今年56岁的小姨妈并不是在那座美丽的城市旅游或休假,而是在广州市郊一间6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给我母亲写信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春日的早晨。阳光明媚。早上上班时,一位40多岁的女士见我朝办公室走去,于是迎了上来,我便把她让进了办公室,了解情况。她说:“我姓俞,多年前,已嫁到上海,有一个哥哥是聋哑人,原来跟着妈妈住在鹰潭,哥哥摆了一个小摊,以经营刻章维持生活。由于前年母亲去世,原来的手刻章也多被原子印章所代替,因此几乎没有生活来源。哥哥50多岁,没结婚,我  相似文献   

9.
我叫陆良康,生于1926年10月29日(阴历),属虎,今年71岁,老家在浙江省宁波不鄞县横溪镇河头村,听家中老人说我爷爷是种田人,父亲在他17岁时去上海学生意,在洗衣店里学洗。烫西服,主要为租界里的外国人洗烫衣服,后经我爷爷的一位撑德国邮轮(撑船,意为在船上干事或是海员)的朋友介绍,我的父亲也上了一只德国船,在船上为游客洗衣服,那时他约2526岁,未婚。在第一次撑船结束后,父亲回到宁波老家,与我母亲结婚了,她那时才18岁,他们是同乡人。我是家中的老大,母亲生我的那年19岁,以后又有2个弟弟,2个妹妹,我比最小的弟弟年…  相似文献   

10.
我叫施德忠,1929年11月8日(阴历)生于上海的唐山路,今年六十八岁,届马。我的小名叫“妙发”,因为我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相信迷信的母亲去看相,看相的人对我的母亲说,她有3个小困(小孩,上海方言,编者注),但一个也保不住,那时我姐姐已死了,我母亲就去上海提篮桥“下海庙”求菩萨保佑,庙里的和尚便给我起了这个名字。“德忠”是我父母起的学名。我的老家在宁波舟山,我的爷爷在小村庄中开了34爿店,卖布什么的,都是当时的航风船运到乡下去的。我们是撑船的一家,我的舅舅、外公等亲戚都是撑船的,父亲撑…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贫困     
我向来认为,所谓贫困就是 物质上的贫穷。然而在阅读了《母亲和女儿眼中的贫困》之后;我却真的疑惑了:到底什么是贫困? 就物质来看,巧玲不能说不贫困。11岁的女孩子,至今没吃过肉。这可能不仅连这些“蜜水中泡大的女儿”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出身农家的笔者也闻所未闻。仅此一条,就够“贫困”了;更何况,她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可怜的孩子。 再读下来,我却又惊喜地从贫困的黑暗中发现一道耀眼的光芒——勇对贫困的精神。“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沉重的家庭负担并没有将她压垮,她依然拥有阳光般的笑容。”面对父亲近乎残…  相似文献   

12.
一位文科生给作家梁晓声写 信说:“你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许多人,为什么对于父母的去世往往那么悲痛欲绝呢?这是否和你们这一代人头脑中的‘孝’字特别有关呢?” 或许我不属于“你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我面对母亲的去世,显得较为理性些。那天,也就是1999年4月24日,当我远在异乡,听到母亲病逝的噩耗时,我没哭,而是考虑怎样在春运期间,尽快买到回家的机票。坐在飞机上我还责备自己,怎么就没有眼泪呢?要知道,父亲病逝那年,正是生活最困难的1972年,母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将我们兄妹6个拉扯成人的。这几年,母亲…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面子     
王磊 《东西南北》2009,(10):71-71
胡适13岁时,由母亲作主,与离家不远的旌德县女子江冬秀订婚。尔后,胡适去美国留学,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1917年12月,胡适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其后,有一封胡适给友人的信,透露了几分真情:“在家庭关系上,我站在东方人的一边,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母亲,她对我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我长时间离开她,已经使我深感愧疚,这个罪是无论如何都赎不清,和江冬秀结婚,只是赎罪于万一罢了。”  相似文献   

14.
我决无指责别人孩子的意思,但前不久在一家鞋店遇到的一件事却让我耿耿于怀。当时一位母亲正带着两个孩子在逛这家鞋店,她那8岁的女儿看上了一双精美别致的舞鞋,于是就向母亲提出了索买要求,她先是哀求,随即是哄骗,接着又是威胁,最后便开始大吵大闹,嘴里却一直不停地喊:“妈妈,我就是要那双舞鞋,给我买吧。”刚给小弟弟买过东西的母亲一边拉着小女孩的手,一边轻轻地说:“不行。”就这样母女俩大约僵持了10分钟,最后,那位母亲让步了,她转身对售货员说:“买一双那种漆皮舞鞋,其它东西不要了。”对孩子的票买要求让步绝对是…  相似文献   

15.
这是我知道自己身世后的第一个母亲节。我要拿起笔来,写一写把全部的爱给予了我,至今仍无法得到回报的母亲。我深知自己手中的笔太轻了,它根本无法承载母亲在整整半个世纪里给予我深沉的,超乎寻常的爱。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春节前,我收到映秀镇母亲绣品小组、绣花好手余云芳发来的信息:“这一季有我最深的思念,就让风捎去满心的祝福,祝您拥有一个灿烂的新年。”刹那问,那位怀里抱着不满一岁女儿、手里牵着五岁儿子的清秀的母亲浮现在眼前了。对她牵挂之情油然而生。广州社工2008年底已相约在春节后到映秀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的世纪老人、江姐的扮演者于蓝是辽宁人,今年已经94岁高龄.她主演的《白衣战士》《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教育了几代人. 于蓝1921年生于辽宁岫岩,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哈尔滨,刚满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不久继母进门,于蓝便投奔到沈阳老家的祖父处.九一八事变爆发,于蓝随家人逃难到关内,在张家口、保定、天津等地辗转,最后定居北平.1938年在去延安的路上,同窗赵书凤的母亲把她原来的名字“于佩文”改为“于蓝”,喻意“青出于蓝”.  相似文献   

18.
小蕾,16岁,轻度智障,4岁时进入现在的寄养家庭,即将初中毕业。寄养父母均已过50岁。当问及成年后的生活打算时,小蕾答道:“我没有想过,我就想留在爸爸妈妈身边。”寄养母亲表示:“12年的生活很有感情,她就如同我们的亲生女儿一般。我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我保证只要孩子愿意,我会一直照顾她到我不能照顾为止。孩子成年后的安置问题,  相似文献   

19.
摇摆的天平     
我叫胡信财,生于1924年6月8日(阴历).今年73岁了。老家在宁波东乡的观音庄。我父亲名叫胡阿华,是种田人,母亲的姓名我不知道,中国人不像外国人直呼名字的。我5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在家做家务。我家中有大哥、二哥,加上我姑妈的三个女儿(是我的表组)。我的大哥很早就去了上海学生意,在上海的纱厂做简管工。我小时长在宁波乡下,读过2年书,后来种田,一直到leq年去撑船。我二哥原来也是种田的,比我大5岁,18、19岁抗战之前便出去撑船了,他今年78岁了,现也在和物浦定居了。1983年我申请我上海的侄女来英国,后他也来了。我…  相似文献   

20.
刘牧洋  王瑶 《东西南北》2010,(11):12-15
这是李敖第二次来到大陆,带着他即将进入北京大学的18岁的儿子李戡。与以往锋芒毕露、四面出击的李敖不同,作为父亲出现的李敖显得脉脉温情,在嬉笑怒骂间也不会忘记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儿子李戡和他的新书《李戡戡乱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75岁的李敖说,“我希望我继续李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