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传统孝文化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困境。在新的时代,对传统孝观念的扬弃和对世界优秀伦理文明成果的整合,是传统孝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涵,加强现代孝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孝文化是支持中国家庭养老的主要价值理念。孝文化自产生后不断调适,经历了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规范的变迁过程,较好地支持家庭养老方式。但当前社会剧烈变迁使孝文化面临挑战,进而使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危机。缓解这种危机,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无疑是必要的,但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行为均深刻地嵌入其历史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文化与伦理意义。因此,基于文化调适理论,加强传统孝文化的自觉意识,推进孝文化的再生与创新,为家庭养老提供坚实的文化伦理基础就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3.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一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古代社会调整代际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主要经历了萌芽、儒家化、法律化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本土孝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孝文化的历史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应发掘本土孝文化所具有的当代法理价值并引入立法,以隐形契约关系促使家庭单元稳定,以家庭伦理引导社会伦理发展,以孝文化的弘扬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将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相结合,以建构具有本土性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老年法体系;同时,完善文化、立法、司法、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树立正确的孝文化理念,实现硬法和软法有机衔接,发挥调解在代际亲属问题处理中的作用,实现个体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型过渡,以应对社会转型中的代际矛盾。  相似文献   

6.
调查显示,“孝”仍然是我国社会一项重要的价值观。传统孝道中注重亲情、奉养双亲、敬爱双亲这些具有普世精神的伦理内涵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孝文化的理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在尽孝方式上,人们更强调精神之孝;另外,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多数的年轻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杨振华 《中南论坛》2010,5(1):82-84
现代城市是一种商业社会,摧毁了传统孝文化产生的宗法制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子女学习父母的经验,其稳定需要孝道维系;现代城市青年获取知识的途径众多,城市稳定依靠现代政治制度。现代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孝文化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现代城市中西方文化的平等观念、创新求异的自主意识冲击了传统孝文化。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城市中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8.
"空巢老人"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当今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的一大挑战,从道德文化角度分析,孝文化的缺失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孝意识的淡化和孝观念的误区。因此重构孝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保持和谐稳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环境的需要,也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需要。重构孝文化必须将传统孝文化的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并围绕宣传教育、精神赡养、法律机制、人格平等、孝德升华的实践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9.
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代中国伦理教育,在汲取传统伦理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如何对待孝这一儒家文化的原发性的首要观念和德行。我们必须厘清传统之孝与现代之孝的区别,在传统社会,孝是首德和泛德;在现代社会,它只能是子德,是基础道德。传统孝道既有亲情的民主性的合理内涵,也有封建性糟粕,新孝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亲子平等。掌握孝道的“爱敬忠礼”的伦理精神本质,有助于提高现代孝道和全部伦理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孝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历朝历代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纵观我国传统孝文化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把握其理念形态首先应明确传统孝文化的精神本质,那就是敬与忠。而要传承传统孝文化,就不仅要吸收传统孝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树立新型孝道理念,使孝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建设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孝文化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其中不乏偏激否定。中国现代小说作家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等西学思想的影响下反传统却又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精神层面与实际行为上常常会有两种文化力量的对立冲突,从而影响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价值取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人格。传统孝文化既包含了亲亲之情的孝道,同时也包含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和作家文化选择的主体性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新的孝道包括:赡养之责、敬重之心、关心理解之情,发展“孝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由之路,是理顺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孝文化需要建立平等、民主、互益的新型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注重“孝”道德教育与法律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中孝文化是其重要成分,其内涵主要从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劝谏父母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如何让其继承、发展下去,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感恩"是基督教的信条之一,"孝道"则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督教感恩文化和儒家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都是"爱"与"感恩",都提倡"敬爱父母"、"感激父母"。在国内当前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感恩之心缺失的背景下,尝试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通过诵读古文经典,汲取传统"孝道"文化的养分;并借鉴基督教文化"感恩"的教义和美国"母亲节"的表现形式,内在以"感恩"作为"孝道"的心理基础,外在把"母亲节"纳入节日序列中,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唤醒大家的孝道意识,从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加强公民孝道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养亲教育和敬亲教育;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包括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和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相似文献   

18.
基于《论语》,归纳和阐述了孔子孝道思想,分别从企业伦理管理和伦理经营角度讨论了孔子孝道思想对我国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价值,说明了将孔子孝道嵌入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