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固在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然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发展局势的茫然无知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鸦片战争战事三起三落,中国败而再败,然清政府对战争因何而起,战势如何发展,战争为何失败,却始终处于盲目状态,这种败而不知其因,败后不明其训,才是历史的真正悲剧。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过去史学界的结论很明确:政治腐败、军事落后。但是,如果我们今天重新来认识这个问题,就不难看出,当时中国对世界的茫然无知,亦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英国发生过两次"鸦片战争",但很少有人知道,19世纪中叶,中英还打过一场"樟脑战争"。英国垂涎台湾樟脑台湾自古盛产樟脑,19世纪年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0%~80%。台湾樟脑质量好、利润丰厚,引起英国殖民者垂涎。早在1825年,英国的一些不法商人就私自驾船到台湾,偷偷用鸦片换樟脑。英国商人通过走私活动获取的樟脑量虽不大,却赚了大钱,对台湾的樟脑更加眼红。  相似文献   

3.
工程哲学兴起之后,工程史研究也开始兴起。虽然从通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但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却应以洋务运动为正式开端,这就出现了“二十年延误”。在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三场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从军工产业和军事装备特征方面看,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近代军工体系和军事装备体系与中国古代军工体系和军事装备体系的战争,而太平天国战争则涉及中国军工体系和军事装备体系“从古代形态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问题。造成中国工程近代化开端“二十年延误”的根本原因是僵化的封建意识形态和封建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阻碍和抗拒。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二十年延误”的后果严重,教训沉痛。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近代应否反侵略的思考金丽华从19世纪40年代起至20世纪初,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何估计这些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我们民族昨天抗争的意义,如何从灾难中汲取教训,如何在今天的新形...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日甲午之战(1894——1895)结束100周年。这场战争终结的重要标志,乃是上世纪末的1895年4月17日中国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战败的中国清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而归还中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让日本享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对日增加开放通商口岸等等。在日本马关(下关)春帆楼签订的这项条约,是战胜国日本以极其苛刻的条件强加给战败的中国的,它使中国陷于严重的丧权辱国境地。中日甲午之战,是继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发动的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第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百余年历史,原本是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书写的一部长长的侵华史。但是,西方一些政治家或学者,却经常滔滔不绝地谈论西方列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功德”,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某些进步记在自己的帐上。美国人丹涅特在论鸦片战争的性质对认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是中国妄自尊大的主张;它不要在相互平等的条件上,而要在君臣之间那种侮辱和卑贱的形式上维持和其余人类的商业交往。”把英国推行殖民制度,对外扩张导致的不义战争,解释为中国落后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爆发在我国沿海地区,但在实际战争中,远离沿海的内地官兵大量地参与了这次战争。本文认为从投入总兵力的比例看陕甘官兵在这次战争中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们的行为是爱国主义行为,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的失贬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作为鸦片战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道光皇帝对战争的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狂妄自大、对敌颟顸无知和严重的民族偏见,是导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一系列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它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发展的历史进程,未能将中国这样一个熟透的封建社会引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使它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对于这个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研究者及其论著甚多。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的注意力从西方转移到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他围绕着鸦片战争先后写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O、《鸦片贸易史》、《对华贸易》、《英国的政策》、《中英冲突》、《新的对华战争一、二、三、四》、啤英条约》等论著,对于鸦片战争的…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台、陆人民以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悲壮的篇章。鸦片战争期间,台湾大捷灭侵略者威风,长中国人志气,功不可没;中法战争期间,台、陆人民为抗击祖国的敌人,表现了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甲午战后,反割台斗争并起于海峡两岸,声息相通,感人肺腑;台湾早期抗日斗争以祖国大陆为策源地;台湾沦陷的50年,祖国大陆灾难深重,在中华民族这段艰难的岁月,大陆人民时刻支援台湾抗日运动,台湾同胞也纷纷投入祖国大陆的战斗行列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是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而在英美史学家的通史和专著中竟很少提到。即使提及,其看法也往往是歪曲的、片面的。英国史学家马瑞奥特认为,鸦片不是战争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是一个“偶然事件”。“英国政府是无可非议的”,应把战争的责任归到林则徐身上。吴德渥德则更明确提出,战争的主因是东方和西方的政治不同,这种不同无法解决,所以最终诉诸武力。渥尔德和吉赤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外交人员地位的承认问题”。威廉森认为,战争的原因是“1833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取消和中国方面的严厉禁烟政策”。还有的认为,“中国的禁烟,威胁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生存,战争在所难免”。美国第六任总统约  相似文献   

12.
朝鲜战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适时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共的和平倡议没有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回应,1958年夏天,毛泽东利用中东事件挑起第二次台湾危机,意在打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上的僵局。面对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和蒋介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中共对和平解放台湾政策做出现实调整,和平解放台湾的近期目标逐步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长远目标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持续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不仅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也使中国台湾问题遗留下来,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尽管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新中国解放台湾的日程,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面对的国内外形势都使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十分艰难。然而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出现了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但因中国政府对敌我力量的错误估计以及对北朝鲜领导人意见的顾虑,这次机会没能把握住。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台政策成为台海局势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而引发中美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鸦片战争档史料以及史学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道光年间戒烟运动的“得”与“失”作了新的探析。文章肯定禁烟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认为“重治吸食”政策违背了法制通行原则;同时由于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的过激行为,过早地引发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以外交途径避免战争的机会;另外,政府缺乏足够的宣传教育及其他相配套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鸦片战争得名原因、“第一次中英战争”称谓存在的缺陷及马克思对这场战争的评述三方面说明鸦片战争这一称谓并不是有的学者所说的“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6.
1840年6月,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不义战争——鸦片战争,从此中国逐步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影响却不局限于中国和英国等西方列强,因为中国在古代东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朝鲜和日本等国所崇尚的天朝上国,自古以来对邻国的影响颇深。中国的惨败引起了朝鲜进步人士的忧虑与警惕,为了避免鸦片战争在朝鲜的重演,朝鲜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挽救国家和民族的道路,魏源的《海国图志》也使朝鲜产生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对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鸦片战争爆发于1839年9月4日(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的九龙之战。这是由英国侵略者在广东九龙洋面首先开炮引起的。自此以后,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三年,……①这种看法把九龙之战作为“鸦片战争爆发的...  相似文献   

18.
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屡屡获胜,有力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斗争。中法战争期间,两岸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捍卫宝岛台湾。甲午战后,海峡两岸人民反到台斗争声息相通。台湾早期抗日斗争以祖国大陆为策源地。祖国大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资产阶级共和运动及共产主义运动强烈影响台湾。百年来革命运动体现了两岸人民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  相似文献   

19.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武力叩开了中国的门户。这场战争是英国对华实施“炮舰政策”的一个典型例证。这一政策从酝酿到实施历经八年。其间,英国国内鼓吹发动侵华战争与反战者均大有人在。后者在道义上、舆论上、人数上甚至还占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战争最终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起点——一八四○年六月开始的鸦片战争,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四十年了。这场民族抵抗战争的最初领导者林则徐,逝世亦有一百三十年。本文试对林则徐反侵略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对鸦片战争一百四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