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于缓和“三农”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和谐社会具有独特意义,其具有的一般公共物品特征及自身特殊性,决定了供给的复杂性。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缺失,存在重重供给障碍。为了尽快扭转农村公共物品资源匮乏严重、供给滞后明显的窘况,我们主张从六大方面着手,构筑起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成为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可行之策。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首先从理论上对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的扇形模式进行了建构;其次针对实践,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对理论的应然性和实践的必然性两个层面的研究,指出实现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主体供给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并围绕政府供给职能、培育扶持职能、制度保障职能、规划创新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的履行进行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保障。但是,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在传统的一元供给思维和以政府为中心的供给体制下出现了“高原现象”,因此,需要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供给已经成为可能,而多元供给体制的建立必将成为有效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物品的特性决定了物品的供给模式。文章运用公共物品理论探寻了港口整体的技术经济特征,并对港口物品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在总结了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各类港口物品供给的理论模式,最后分析了港口物品供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儿童的入园需求急剧上升。学前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等特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供需主体价值理念不对称、供给制度僵化、供给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出现,为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优化提供了创新思路。为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公共发展的需要,应将新公共服务理论应用到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提升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建立符合农村学前教育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视角下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公共物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就必须构建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引入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公共物品自主供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居民自主供给对完善现行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作用,通过调研收集资料和数据,建构博弈模型,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区公共物品居民自主供给机制形成的内在机理。分析认为,引入社会资本,将多次的孤立博弈转化为一个关联的重复博弈,促使居民一致行动能力的形成,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数量和参与居民的最优规模。  相似文献   

8.
城乡差距问题是当代中国政府面临的公共治理难题.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二元”结构是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的主因之一,这里以安徽省情为个案,深入分析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终为完善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提供有益的思路选择。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可以有效地节约投入和交易成本,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但由于体制原因,我国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远不能满足农民和农村发展的需要,尤其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村财政收入更加困难,用于公共物品的投入更加紧张。因此,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从农民的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求表达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构建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等可为当前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与进步程度的标志,公共物品运营高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公共物品范围及规模的确定、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等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分析目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和原因,提出增加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关键是进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应着重解决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特征:供给主体单一化、主体责任集中化、管理体制分权化、地区不平等扩大化、供给投资流失化和公共品生产负担转移化.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并积极从投入、决策和绩效管理等方面推动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攻坚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不仅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也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关于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农村公共品的内涵及外延、需求及供给的现状、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以及改革路径等方面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早日实现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在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供给短缺、结构失衡、农民负担过重、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加大财政支付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供给机制;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顺序;明确权限职责,减轻农民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成本负担;鼓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增加对广大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过程,对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回顾,目的在于揭示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演进过程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回顾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供给经验以对我国未来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品供给方式与基层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村不同公共品供给方式实践的考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供给理念。作为一种典型的“输入”式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因为忽视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失效的问题;成都市推行的公共服务资金政策,通过将决策权下沉到议事会的方式,实现了公共品供给方式从“输入”到“嵌入”的转变。研究发现,普惠性的资金分配和弹性化的使用规则、需求表达和组织回应的制度化、村庄治理资源和治理手段的组织吸纳、群众参与和基层监督机制这四个层面的实践机制保证了公共服务资金具备公共性、权责性、合法性和透明性四个基本特征,从而体现了基层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善治理论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民公社时期开始直到取消农业税之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形式虽略有变迁,但在本质上都是以农民为主体。新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日趋合理,但仍有不少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完全吻合。文章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蕴涵并以其精神实质为导向,从决策机制、供给体制及其法制化方面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也比较低下,存在这些问题,其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不合理,政府供给中的行为缺失和农民自身提供公共产品的集体行动困境。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实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实行城乡一体化的供给体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实行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完善农民的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对改革农村产品供给的制度约束和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症结。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主要是由旧公共财政资源短缺、供给主体单一、农民偏好非理性等原因形成的。政府应该通过完善目前的资金供给机制、产品供给机制和全方位的供给主体结构等措施,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