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希魁 《求是学刊》2004,31(5):57-62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 ,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中的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 ,不在城市 ,而在农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 ,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现实选择。我们必须以产业化入手,去推动乡镇企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实现“三化”齐动。一、“三化”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途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解决农村改革与...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工业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僵局的重要力量,是沟通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口城市化等,都与农村工业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依靠农村工业自身经济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二元结构经济的转换目标。因此,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农村工业这条沟通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的纽带的作用,必然带动中国现代化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任何经济类型决非僵化不变,作为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也不例外。所谓苏南模式,是人们对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农村近40年特别是1979年以来经济发展道路的概括和表述。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集体工业为主体,农副工三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苏南模式的成就卓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苏南农村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率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打破了我国历来“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旧格局,依托横向联合,大办乡镇企业。早在1985年,已有乡镇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力是随着国家工业化逐步转移的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日益增多,同时也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同步向非农产业转移。16、17世纪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是很大的。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爆发,英国领先实现了工业化,农业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亦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后来,其他发达的国家、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走了这条路。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占有者逐步垄断农村土地,使大批农民因丧失土地失业而被迫集结城市,为工业资本家准备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推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越发达,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越广,流速越快,流量越大。100多年过去了,现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工业是中印两国农村现代化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发展非常迅速。1986年中国乡镇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五倍多。从1973-74年度到1984-85年度,印度乡村工业和小工业的产值也增加了1.5倍。198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国的“七五”计划还规定,乡镇企业总产值到1990年要比1985年增长一倍。印度计划部长马德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乡镇企业属于“准现代部门”,它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出现了逆向发展的二元工业结构。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从农村的进一步工业化以及全国工业的现代化看,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来加快乡镇企业向“现代部门”的转化。结构调整实质是变革旧体制的过程,因此深入改革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推进城乡企业的紧密型结合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农村工业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民国学者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探索经济发展之路的重要思想主题.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出发.民国学者对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前途及组织进行了充分论证.认为:农村工业化是相对于城市工业化而言.目标是建成工业化的农村;农村工业化适合中国当时需要,是复兴农业、发展工业的可选路径;工业合作社是农村工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对民国时期农村工业化思想的回顾.可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二元经济提供丰富的思路.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设.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理论是阐述小城镇模式的经典理论,费老坚持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使之成为社会实体的理论"素描",代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国家小城镇战略推行了二十多年,可东部和中西部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也日益扩大化,农业人口有增无减,这是经典小城镇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认为,造成经典小城镇理论现实困境的原因在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战略实施产生了与理论逻辑相冲突的实践逻辑,而且在准城镇经济基础不具备的情况下,只要执行小城镇战略就必然产生因果倒置的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发生冲突时,要尊重实践逻辑,面对中西部地区乡村工业无法发展的实际,转换农村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化的固定理论逻辑最为关键。反面的实践逻辑说明经典小城镇理论提倡的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小城镇化的模式不能适应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际,这些地区的农村现代化应该另寻出路。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进一步促进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滑,世界贸易减缓的严峻形势,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既是实现我国外贸长期稳定增长,使我国由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的根本出路,又是实施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生命线,更是作为资源密集型老工业基地和粗放型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经济区域,面对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摆脱困境,实现经济振兴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一、供销合作社具备建立农村商品生产服务体系的优势和条件供销社建立农村商品生产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从农村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内在规律出发的。在农村经济格局中,供销社具有其他经济组织难以取代的独特作用。它具备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依托,成为农户联结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因为: 1.供销社建立农村商品生产服务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和发展方向是要摆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经济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量将大幅度增加,迫切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供销社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是国家与农民进行经济联系的纽带,对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反作用,它的工作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的发达程度。特别是供销在过去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过程中,已经为农民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并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理应建立起农村商品生产的服务体系,成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依托。以促进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已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是振兴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奔向小康的必由之路。它对于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工业化任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确地认识乡镇企业及其体制特征,是研究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目前理论界对乡镇企业涵义的介定存在分岐。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是一个产业概念。乡镇企业就是指乡镇办的工业,或是指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不容否认,乡镇企业主体是工业,但此外还有建筑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多,品种杂是乡镇企业的—个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中国的国情来说,没有一个稳定的、坚实的、比较强大的农业基础,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就难以实现。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已经不是孤立的农业,它不仅同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它们之间又有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稳住农业,发展农业,还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都不是农业本身能够解决的。没有工业,没有科学技术的武装,特别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没有乡镇企业的多方支援,稳住农业、发展农业是不可能的,建设现代化农业亦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文仅就乡镇企业同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谈几点意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落后在于农业变革的滞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于对农业和农民问题处理的胜利;同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根本上也取决于农业变革的成功和农民身分的转变。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切问题的核心。文章认为,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仍然是农业与农民问题,是与此相联系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问题。其实质,是农业工业化的具体途径和传统农民身分的转变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科学地构建和推行中国式的现代农场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一、与农业割裂的乡镇企业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缺陷是:加工工业畸长,与城市企业在产品结构、技术档次上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第一、三产业均不发达。加上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信层、不灵,加剧了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产业结构的突出表现,是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陷于与农业割裂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两个主体:一是超小型的农户经济(2亿户,每户平均经营044公顷土地),二是乡镇企业。农业主要由家庭经营。而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除了在某种出庭1\叶以“反哺农业”外…  相似文献   

16.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大障碍。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重重困难。本文作者认为,找到一条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启动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经济转化的途径,是我国在基本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后能否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考察了乡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指出乡镇工业发展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开始形成一个合理的技术梯度结构。这一技术梯度结构为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化提供了动力,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启动了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年改革开放,农村出现了剧烈的变革,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并与农村商品化、城镇化相伴发展,互相促进,改变了农村封闭、半封闭状态,正把农村经济、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本课题以绍兴县为典型,对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工业化——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一、农村工业化崛起,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1978年以后的十多年时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农村工业化迅猛发展,绍兴县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县,农村和全县经济状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包学雄  沈家共 《创新》2007,1(4):47-51
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这使得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真正难点不在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在农村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其他省区来说,广西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拥有柳州老工业基地以及新兴的百色铝工业基地和沿海重化工业基地,正处于经济开始起飞阶段。要实现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效路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有些耗能大、与国营企业争原料、争市场而且管理落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乡镇企业要坚决整顿,对大多数乡镇企业要强化现代化管理。牡丹江市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几年来,却有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31.5%,牡市郊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4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80%,上缴国家税金1300万元。产值、利润、税收分别比1987年增加38.4%、34.1%和45.5%。乡镇企业在牡市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已成为牡丹江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沟通城乡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是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生动体现。"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进行了全面继承、具体实践和重大创新与发展。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新一届党中央全面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将同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一起,成为我们党全面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