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文学从戊戍变法前后开始到“五四”运动爆发,受西学东渐的薰染,和欧洲文学思潮的影响,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显示了它的特色,而且对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的语言等一系列文艺科学中的重要问题,都进行了勇敢的和创造性的探索。这种借鉴外国文学财富来建立自己文学理论体系的创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形形色色外来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本文剖析了两种不同特性的外来文学话语,即法国和俄罗斯激进的文学话语范式、英国和美国非激进的文学话语范式。作者认为,它们在现代申国与各种文学思潮相结合,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较量,但两者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或成为主流文学话语的组成部分,或沦为被压抑的、带有异端倾向的边缘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1917年发端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以至由此开始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它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在当时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出现的各种外来文化,包括西方现代派哲学、文学思潮和理论,因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西方世界,正是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兴起时期,正如胡适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所归纳的两种趋势:“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与20世纪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全新视角,即从世界文学对我国文学思潮、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的影响出发,反思和探索了我国当代文学47年历史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我国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自身走向方面探求了不同时期接受和选择外国文学的特点及其后者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文章带有一定总结性的学术价值,其中关于在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发展与昌盛方面应与世界文学建立何种关系的论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左翼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儒道传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唐都学刊》2004,20(3):118-121
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的功能、内容及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认识与儒道传统思想的分野密切相关,是儒道两种思想艺术观念经几千年历史流变而在现代特定历史环境下走向极致的产物。儒道思想在互补交流中造就了灿烂的古代文学艺术。反之,则导致艺术的偏狭发展。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同样如此。当前,在总结现代文学史"极左"教训的同时,又出现了抑儒扬道、过分张扬自由主义而彻底消解左翼传统的趋向。以"和"的观念对左翼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进行整合,十分必要且相当迫切。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文学思潮的功能可分为两层一是在文学活动系统内的文学功能一是在文化系统内的文化功能.在文学活动系统中,文学思潮在观念层面上对参与文学活动的个体产生沟通、组织、同化或激化的作用,并促进群体性文学实践的形成、扩大与演变.而其与已有文学观念、文学思潮的矛盾张力,则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文学的变革和发展.在文化系统中,文学思潮作为一定文化思潮的"自我意识"和"镜子",揭示了其所属文化的特质并借此促进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月刊不是同人杂志、文学社团,并主张文学风格多样化,称它为“现代派”、“现代主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穆时英等人的小说从整体看,与西方“现代派”仍有很大差别,以戴望舒的诗为据论定《现代》是“现代派”则更不恰当。戴望舒要求中国新诗同时摆脱中国诗和西洋诗的两种格律枷锁,是值得赞赏的。  相似文献   

9.
人文主义是五四文学的旗帜与象征,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梦想与追求。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与传统价值观完全不同的现代性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的现实可能性。然而,人文主义原本是西方文化的历史传统,它究竟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新文学作家又是怎样对其加以理解和运用的?这一关键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对五四文学的精神资源进行反思,认为五四文学是本土意识深度介入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文化与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它虽直接承传于传统文化,但西方浪漫文学、特别是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对它的产生与发展却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而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多呈现的是不同质的互补,相同精神的吸收和充实后的文化变异现象。现代中国浪漫文学观正是基督教文化与道家文化、禅宗文化互补、变异的产物。本文试图从人生哲学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表现等方面来探讨基督教文化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同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新文学。在长达五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当代文学一方面承传了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特质、特别是文学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特质。另一方面,由于当代政治对于文学的深切介入,而导致了新文学品质在这一阶段文学中的改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形成的同时,另一股把文学的发展紧密联系于阶级性观念的激进文学思潮,也被引进并快速形成着。后者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处境的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大的吸引力。本文追溯了中国当代文学急剧政治化的历史渊源。本文重视延安文艺讲话对于中国文学的当代转型的重大影响,认为这一讲话促成了这个文学的时代转变,其重要的标志则是文学加速了它的意识形态进程,并最后形成了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当代转型的条件业已具备。  相似文献   

13.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把当代40年文学思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运动体系,对思潮自身的生发流变和内部规律以及与外部诸因素的联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作倾向、理论态势和文学接受思潮。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思潮生发的外部环境,对思潮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代,主要体现在政治运动对文学思潮的决定性影响。本思潮研究,以本体为主,运动为辅,着重从思潮内部挖掘其生长和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张韧 《学习与探索》2002,(1):100-106
回思刚刚过去了的百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如“文学回归文学”的提出 ,纯而又纯的文学 ,失去了价值意识系统的支柱 ,文学的归属与定位陷入了迷惘 ;又如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主题” ,而且是文学的依托 ,文学需要道德的“中介”作用实现审美化 ;再如 ,文学写生存状态与人之存在意义的质疑 ,二者不是对立而是在融会中诞生杰作 ;还如 ,文学的新思维 ,不但要面对家族、社会之人际关系 ,今天尤应面对人类与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迟来的环境文学不仅仅是一个“题材” ,而且是拥抱全人类、拥抱整个地球的未来文学。  相似文献   

16.
20 0 2~2 0 0 4年,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有:1 “中国近现代史”课题,下设“2 0世纪中国的城市社会”课题;2 “2 0世纪的中国文学”课题,下设课题为:(1) 2 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面面观,(2 )中国台湾文学,(3)巴金的《随想录》;3 “古代中国研究:两汉与唐代之间的文学与宗教”课题,下设课题有:(1)有关人性与情感相互关系的哲学讨论,(2 )六朝时期的文学、宗教与社会;4 “中国唐朝(7~9世纪———原文如此)的医学、宗教与社会”课题,下设“敦煌医学手抄本”课题;5 “现代中国与现代日本的教育、语言与…  相似文献   

17.
进入和转换古代文学资源是文学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大致有四种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以“精华糟粕”说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化文学传统观范式;在西方阐释学等思潮激活下,产生了以“新文学源流”说为代表的精神启蒙型文学传统观范式;以科学释古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特征的“释古立美”类文学传统观范式,则是着重从传统内部进行解释和转化、更新和创造;此外还有一种以日常生活叙事为特征的民间常态化文学传统观范式,显示出古今文学贯通的文化整体性。在多种范式的共生互补、竞相发展中,重要的是在“互动”、“原创”中凸显问题意识,通过对古代文学资源的进入与激活,实现现实生命价值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陈艳楠 《社会》2023,43(2):18-53
五四运动后“救亡”与“启蒙”、“政治”与“文化”的交织与竞逐是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条线索。既有研究多将恽代英呈现为一个具有道德主义色彩和儒家伦理底蕴的五四知识分子,然而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却难以理解他为何从温和的道德结社转向革命。本文认为,恽代英精神世界中的心学底色,以及他对青年会社会服务经验的借鉴,使他形成了与共产主义者相通的道德认知;道德结社的困境则促使他走向政党运动,以群众运动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恽代英的早期经历为我们呈现了过渡时代具有儒学底蕴的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政治秩序时的道德困惑,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对德性的强调以及儒家中国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9.
“新状态”命名:一种“涂抹”的批评观戴阿宝1.“新状态”命名的诱惑与困惑在时下流行的以“新”和“后”命名事物的热潮中,“新状态”又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新宠儿。我们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对文学的演进进行了频繁的命名演练,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外作家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评价了新时期当代文坛中“性冲击波”的实质、道德意识和审美水平。作者认为,文学中性冲击波的实质是文学在社会的革命性调整中为人性的健康伸展而探索、呐喊、战斗。当代中国文坛的性冲击波一方面标志着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深化,另一方面又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当代中国作家为建立新的性道德栅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表现出道德意识的迷误;就审美水平而言,当代文坛的性描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并就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