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是理学传播的黄金时期,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相对宽松的学术与思想环境是其获得重大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非主流派的学术与政治地位使理学得以从学理层面最大限度地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体系,为最后获得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乾道、淳熙年间是理学得到重大发展的时期 ,但同时也激起非学术层面上的对理学的冲击 ,这种冲击不过是强权对学术的冲击。从表面上看 ,它有效地禁锢了当权者视为异端邪说的思想学说的传播 ,但实际上 ,它适有助于抬高被禁锢的思想的地位 ,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其社会影响。乾道、淳熙年间南宋朝廷的反理学声浪是理学思想主导地位得以确立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1962,(3)
最近,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向奎先生应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邀请,作了《儒家、经学、理学》及《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山东》等学术报告。杨向奎先生在《儒家、经学、理学》的报告中,讲:在中国哲学史上,“正统”学派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对待“正统”学派,决不可采取简单抛弃的方法。譬如,我们研究唯物主义哲学时如果把儒家丢在一边,唯物主义的传统就要中断。儒家是先秦时兴起的一个大学派,孔子是这个学派不祧的祖先,由于发展方向的不同,儒家又分成了许多学派,但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作  相似文献   

4.
常新 《船山学刊》2022,(3):27-40
泰州学派是阳明之后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在阳明生前逝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泰州学派成员地域分布广泛,学术思想驳杂,与“名教”所认同的“中行”相悖,自明晚期以来就受到理学内部的批判。在近现代学术研究中,泰州学派的学派归属问题存在分歧,另外由于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研究者往往将泰州学派视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是与传统社会相决裂的“革命者”。但泰州学派并非理学的反叛者,而是理学内部对自身诸多弊端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5.
“西山真氏学派”是朱子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门派,对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厘清该学派的门人人数、组成及其学术取向,更有助于了解理学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一、程朱理学是传统儒家学说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理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学术思想,是一个学派的总称,是一种新的儒学.它孕育于北宋仁宗时期,大盛于南宋孝光之际,理宗统治时期取得独尊地位后,便支配思想界达数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儒家学派的一道德论盛行一时,它要求用儒家的圣人之道来统一全社会的学术思想,进而实现对社会政治的指导。这一思潮在王安石变法时期达到高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也引发了儒家学派内部对一道德思潮本身的反思。反思涉及政治、经学、义理等各个层面,促进了儒家学说由经学向理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湖南在北宋以前,学术思想不具有全国性影响与地位,直到北宋湖南道县周敦颐①著《太极图说》、《通书》,创立"濂溪学",才标志着湖南学术思想在全国重要地位的确立。周敦颐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在他及其弟子理学思想的影响下②,催生了极具经世济用的"湖南理学",或曰"湖湘学派"、"湖湘文化"。湖南理学或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培育了一种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9.
翁有为 《文史哲》2005,(3):115-122
傅斯年与钱穆,都堪称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思想的史学大师。傅斯年是科学派的领军人物,治学主实证求真;钱穆实际上则是新儒家学派的中坚,治学主经世。实证求真学派、新儒家经世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三足鼎立的三大史学流派。因之,从傅、钱二者的交往和关系看二者的学术思想及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学术史是颇有代表意味的,给予吾人的启示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0.
论魏了翁词谢桃坊中国儒家学说发展至北宋中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这个新儒学派曾自称“正学”、“圣学”、”道学”,南宋后期终于以“理学”的名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并确立为统治思想[’。理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在南宋时虽然数次遭到压抑与...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之于名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氏春秋》是一部综合诸子百家学说而成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名家学说在《吕氏春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吕氏春秋》之于名家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保存了先秦名家的部分相关资料;二是可以启发学术界对中国思辩哲学相对落后之原因等深层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理学发生之原由及思想渊源既是佛教与道教的挑战及其与儒学融合的结果,也是魏晋玄学以道家为主体融合儒、佛二家这种尝试影响的结果。处于"唐宋变革期"内的时代特性则是理学发生的前提条件。理学开山也应从比以往更为宽阔的视野去寻找。  相似文献   

14.
张昭军 《齐鲁学刊》2004,(4):114-119
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人们往往给予公羊学过高的评价,把公羊学复兴与改革、维新混为一谈。其实,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心目中公羊学并不居于支配地位,在当时诸多学术流派中公羊学也不居于主流,至多不过是与古文经学、理学等并列的学术派别之一而已。龚自珍经世思想的形成也并非像有人认为的那样仅是今文经学影响所致,古文经学、理学、史学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龚自珍属于常州学派的说法也有可推敲之处。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家充分发挥了教育的学术传播功能,开创了中国古代学术传播的新阶段。其传播活动,无论与汉唐诸家学说,还是同时代的荆公新学、苏氏蜀学、浙东事功等学派相比,都存在突破和创新之处,表现在教育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传播内容的系统性、传播活动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排他性强等特点,丰富、活跃的教育传播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宋代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展,对于后世学术及文化的普及、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宋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安石创立的新学学派。在两宋学术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曾占据正统地位长达六十余年。然而,新学在两宋的思想和政治舞台上几经沉浮,终于在南宋时期的学术消长中为理学所取代。尽管如此,王氏新学本身却具有其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全集》中有四次提到《支那人气质》。可见,在鲁迅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批判、重建和实践、选择之中,斯密司的《中国人气质》一书自始至终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阿Q所代表的中国国民性的核心就是“精神胜利法”,但这种“国民性”却并没有直接受到道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民间道教思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衍化。鲁迅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明显可见道家传统的影响,怀疑与否定精神本身并非只有消极、破坏的功能。从反面来看,正是怀疑与否定,才推动了积极、正面、建设的形成与发展。鲁迅经由与老庄道家非常接近的思路构建了“鲁迅式的沉默”世界,表现出他情感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派是一个由经典理论家和批判理论家构成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的松散的学术共同体。作为英国学派学术理路来源的欧洲经验和作为其研究指向的世界历史之间存在着深层张力,这种张力决定了英国学派在学派界定、理论生成和理论转向诸方面都呈现出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封闭性和开放性是一个悖论,然而,这是一个合理的悖论,这一悖论构成了英国学派的总体特征。封闭性强调了英国学派的自律性和鲜明特色,开放性突出了其包容性和批判性。这一合理的悖论或许是任何希冀创建带有自身学派特色的知识共同体的一种“宿命”。  相似文献   

19.
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东学派”一词最早系为黄宗羲所使用,但其时意指“浙东王学”,后经章学诚、章太炎和梁启超等人的不断“构建”,逐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学术谱系序列。而每一次的“构建”无不融入了构建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