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世界性文化思潮 ,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思潮 :晚期现代论或转型前卫派、无政府主义的后现代理论、哲学中的后现代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构成了后现代主义诗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由对这三个基本构成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 ,后现代主义诗学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超越它的后现代过渡特性 ,进行新深度理论模式的构造。在这一点上 ,作为旧深度模式的集成者与现代主义美学的开山者的康德从四个方面 :艺术审美中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艺术语言鉴赏式的交流过程 ;个性与普遍性、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以及艺术中人学逻辑与自然逻辑之间的关系都作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包括两个部分 :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性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各自特点 ,指出后现代性电影是电影游戏 ,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游戏电影 ,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后期西方哲学思潮之一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诗结合,形成了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特质的"新生代"诗潮.它以反叛的姿态打破诗歌传统格局,以消解深度模式为由在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颠覆性运动.在诗学观念、话语方式、内在深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极具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拉金与后现代主义有诸多会通之处。拉金诗歌中对深度模式和意义的消解及消解之后诗歌所呈现的平面化、零散化和非逻辑化与后现代主义消除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努力殊途同归;拉金对多元的内在追求使他的诗歌中的语言游戏与试验又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通过后现代主义来理解拉金或通过拉金来思考后现代主义,我们不但可以丰富对拉金创作思想和其诗作在当代价值的认识,而且也可以深化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思维与中国诗学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少理论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正不断以游戏的方式使用着西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视为解除历史深度威胁的有效符码,其结果不仅使现代主义的前卫艺术失去了惊世骇俗的力量,同时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否定了经典美学的崇高感。本文不完全同意这种见解,并试从跨文化立场寻找新的阐释思路。通过以中国经典的诗学传统与后现代美学原则的对话和比较,从而有理由认为,后现代主义对前卫艺术和经典美学的双重否定,只是针对西方主流文化艺术传统的反叛,而当后现代的文化钟摆游荡出西方近代理性思维的囚笼之时,它可能在无意中却接近了东方中国的某些诗学观念和美学精神。论文进一步从主体的消解、意义的模糊化和生活的美学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非非主义"诗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崛起及变构,深刻反映了"自反性现代性"对诗学变革的要求。"前非非"提出的"前文化""反价值"等主张,深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悟,且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多有交合,表现出强烈的解构意愿;但内中仍然离不开民族传统,诸如道释学说的支持。及至"后非非",诗学任务由解构走向重建,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也愈加自觉深入。儒家的入世精神、"五四"的批判战斗传统、朦胧诗的英雄主义情结,化合成为重建东方诗学精神的"红色写作"。总体来看,"非非主义"以反传统、反文化的激进姿态而促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复活,有力推进了后现代诗学的东方建构。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早已来临,它不仅已经越来越引进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且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本文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更多地应当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本身去理解和把握,不要附加给很多评论者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后现代性的悖论”就生动地写照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消解现代性的渴望、一种现代社会自身悖论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文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信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文网络中超文本文学的分析,揭示其具有的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范式对于全球化研究有着独到的视角和方法。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考察,全球化可以作为一个"文本"加以解读。通过后现代主义的"双重阅读",可以揭示全球化文本建构中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消解全球化传统文本的中心论思维;通过进一步的后现代主义解构,可以对全球化的现代性和普遍主义进行批判,"摧毁"全球化这一宏大叙事的内在逻辑基础;在对全球化传统文本彻底解构的基础上,新文本的重构成为必要,而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全球意识和超越普遍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为全球化文本的重构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跨文体写作的出现 ,是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本文从文学自身的特性、后现代的社会图景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创作主体的自觉性追求等方面 ,探讨和论证了跨文体写作的合理性及其在后新时期出现的必然性 ,展望了跨文体写作的总体发展趋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文学创作和文化书写活动的文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文化思考的文学文本,二是用文学手段写成的文化文本,即民族志文本;二者共同指向对湘西及现代都市的文化思考,两类文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志特征。沈从文民族志书写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于其在跨文化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相对主义文化思想以及与文化的内外部视域的结合,这是沈从文在表达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的必然结果。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民族志特征与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特征的结合是沈从文文化思想、审美思想与艺术思想及其表达在中国现代独立特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跨语言、跨文化是翻译文学与生俱有的特性,由于巴赫金文化诗学特别凸显了文学的民族文化性,所以借助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论述了翻译文学最具本质性的一种特性——文化杂合性。文化杂合性使翻译文学既不属于外国文学也不能简单归属于民族文学,使翻译文学研究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和价值。探讨了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民族文学三元共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钧 《东方论坛》2012,(2):46-50
如果说文学的本质是创造、想象与虚构,那么网络文学就是解放想象力、自我启蒙的文学;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文学文体日益明确、细化和规范的时代,那么网络文学意味着跨跃文体界限并重新整合语体的文学新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在形式、内容和审美追求三方面呈现出迥异于传统文学的新质,缝合了现代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断裂罅隙,破除了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二元思维定势,确立了以市民文化为主流、以新传媒革命为界标的后现代艺术的牢固地位,也标志着融个性与民主、自由与开放、娱乐与审美于一体的后现代文学精神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诗学的发展中,文化视野和意识形态分析互相交错,使马克思主义诗学成为一种文化战略诗学。在肯定文艺研究的独特性基础上,坚持文艺研究的文化视野对于沟通我们的传统诗学与马克思主义诗学以及西方当代诗学潮流,使诗学理论切合文学当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投票、网络竞选是西方国家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特征,当前,中国网络民主呈现出与其不同的范式。在功能上,中国网络民主更凸显强烈的民意表达功能;在作用上,起到维护权利和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态势上,呈现“官民”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在形式上,民主参与以讨论和提供建议为主,以协商民主为主要形式;在发展水平上,网络民主的发展依然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数字鸿沟、分散化与失序化以及非理性化与娱乐化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香港诗人梁秉钧的诗歌写作呈现出越界的特质,一是文体的越界实验,二是文化身份的越界,此种特质与香港文学的香港性息息相关。对香港性的认知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基本起点,但仅仅是一个起点,真正要从文学上把握香港文学,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汉语文学或现代汉语诗学的背景之下。或者换一种说法,必须将香港以及台湾甚至包括部分海外的汉语文学经验有机地纳入,才能建构完整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9.
萧红跨文体写作打破传统小说学的限制,融合多种文体与非文学因素,注重场景的象征性铆接、风俗的审美性表现和氛围的艺术性营造。跨文体写作和小说文体的融合能力、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以及萧红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萧红跨文体写作开创了现代小说诗学的新路向,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不仅完全打破了有史以来纸介质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垄断格局,而且以其迥异于纸介质印刷文学的创作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价值取向,呈现出自由言说的快乐审美、虚拟世界的临场审美和读写交互的动态审美等审美特征,进而向传统文学发起了挑战。由“第四媒体”引发的文学革命,则有可能从整体上改变文学格局,乃至打造出崭新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