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鲁迅的日记共出版了五次:一是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影印本,二是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本,三是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铅印重排本,四是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日记》。这对我们学习、研究鲁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两次铅印本,对鲁迅的日记进行了标点、校勘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第五次出版的《鲁迅全集·日记》则是“根据手稿参照两次排印本重新核校,并加必要的注释”,这对读者的帮助就更大,取得的成绩就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翻开《鲁迅日记》,关于吴奚如与鲁迅的关系,似乎很简单,只有1936年4月23日这一天有过记载,而且只有“得奚如信”这短短四个字,再别无其它。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吴奚如自第一次见到鲁迅,直到最后与鲁迅诀别,前后时间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们一直战斗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  相似文献   

3.
鲁迅著述中,五次提到刘文典:见于《日记》中三次(两次见面,一次购买刘所著《淮南鸿烈集解》),见于《鲁迅致许广平书简》一次,见于《二心集·知难行难》一次。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生于1890年(注),1958年卒于云南大学。鲁迅和他,都是章太炎的学生,在日本时并不相识,在北京大学教书时才开始见面。刘文典说:“我们是少年同门,中年同事,比泛泛的朋友稍要亲密些。”  相似文献   

4.
《鲁迅日记》是研究鲁迅生平,思想及其著作的直接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珍贵文献。一九七六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鲁迅日记》,除校订了刊误外,并在书末附了《人名索引》,把同人异名,异姓同人,归合一处,按姓氏笔画依次排列,使读者检索极为方便,大大提高了《鲁迅日记》的使用效率。但亦偶有疏忽之处,或将一人分作两人、三人,或将两人合为一人者。余凡见闻所及,朝拾暮掇,略加串次,作《<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辨》,抄付《社会科学辑刊》,有不当之处,诚望匡正。半字之差误作一人《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八月九日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午得黄鹏基、石珉、  相似文献   

5.
《鲁迅书信集》的编者在编校、整理本书时下了很大的工夫,纠正了过去书信编刊上的一些错误,考订了一些书信的写作时间。但还有几封书信的写作时间有误,现试作补订如下: 一、第16封——致许寿裳,署“八月廿九日”,应作“五月廿九日”。这封信中说:“顷蒙书,祇悉,……《新青年》第五期大约不久可出,内有拙作少许。……”(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下同) 此处提及的“《新青年》第五期”,当为四卷五号。本期《新青年》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出版。鲁迅收到后,于六月十七日寄许寿裳。当天的《鲁迅日记》(以下略称《日记》) 记有:“上午寄季市《新青年》及二弟讲义共一卷。”  相似文献   

6.
《鲁迅日记》一九一三年十月五日、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一九二四年二月二日和九月八日,先后四次出现李竹齐、李竹泉和李竹庵名,《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列名索出,误以为是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北京琉璃厂云松阁主人李竹庵。从《鲁迅日记》反映出来,云松阁开始似乎只是购售古钱币的商店,后来才逐渐扩大经营范围,开展文物和花卉的购销业务。鲁迅在一九一三年和一九一四年曾两次去云松阁,所买的都是古钱币。十年以后的一九二四年前后,云松阁日常工作已由李竹庵的孙子李庆裕掌管,这时鲁迅还是常去观看书画和购买文物。李庆裕在一九二五年春还亲自到鲁迅家里商议为鲁迅家中植种花木的事,并为种植了丁香、碧桃、刺玫、青杨等。李庆裕在粉碎“四人帮”后还健在,他在一九七六年十月接待吴凤岗的访问时,就谈到了鲁  相似文献   

7.
新版《鲁迅全集》日记人物注释在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名下,出现凡六次,其中五次因《鲁迅日记》明言“季市夫人”,故归入陶伯勤名下,完全正确,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鲁迅日记》所记:“得季市信并还陶女士医药费十六元。”之陶女士非陶伯勤。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称长辈和并辈朋友的妻子,不以女士、小姐相称,都是以夫人、太太称呼,  相似文献   

8.
《鲁迅日记》1935年1月7日记云:“得俊闻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过了三个多月的十月22日又记云:“午得王弢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这是两个人所赠呢?还是同一个人所赠呢?《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作了索引,判作为两个人。其实俊闻是王弢的笔名。《鲁迅日记》中先后两次所记收到的两本《幽僻的陈庄》,现在均完好地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着,鲁迅1935年1月7日收到的那一本,是俊闻于1934年12月31日题字寄发的,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记云:“下午得内山嘉吉君信,并成城学园五年生橘林信太木刻一幅。”《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就把林信太误作“橘林信太”。其实,这个“橘”字并非是林信太的名字的组成部分,《鲁迅日记》在林信太的名字前冠一“橘”字,是另有寓意的。这里先要从《鲁迅日记》中提到的内山嘉吉说起,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弟弟,一九三一年来中国,通过内山书店与鲁迅相识,并为由鲁迅发起主办的上海一八艺社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二年冬,鲁迅因母亲有病,再次回京探望,各校师生闻讯纷纷邀请鲁迅讲演,《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记有: “师范大学代表三人来邀讲演,约以星期日。”三人之一王志之《鲁迅印想记》回忆说:这三人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日记》中的文尹,究竟是瞿秋白还是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鲁迅日记·人名索引》不加判别,一律归合于“文尹”名下,误作一人。其实鲁迅在日记里有两种含义,有时用来指瞿秋白,有时用来指杨之华。一般说来一九三四年一月瞿秋白未去江西苏区时,《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文尹名,大都是指瞿秋白,去江西苏区后,文尹的名,大都是指杨之华。《鲁迅日记》中现在可以考定的,至少有三处是指瞿秋白的。(一) 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四日:文尹夫妇来,留之饭。在《鲁迅日记》中,凡是提到夫妇的,均是以男方的姓名冠之于首,如何家夫妇(见《日记》1932年9月1日),就是指何凝(瞿秋白)夫妇;伊君夫妇(见《日记》19  相似文献   

12.
人们研究鲁迅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最早见诸文字的评论,大约是吴虞读了《狂人日记》后写的《吃人与礼教》(1919年11月《新青年》六卷六号)。他说:“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他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正确认识与评论鲁迅作品的第一人。不过,吴虞的评论,主要不是从文学的角度着眼,是借鲁迅的《狂人日记》来批兴封建礼教的。真正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评论鲁迅作品的是从沈雁冰开始。1921年,沈雁冰在《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八号上,以“郎损”的笔名发表了《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的评论文章。他不仅充分肯定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当时为对付敌人迫害,在鲁迅的《日记》中,或双方通信时,都有意用各种化名以避免意外的瓜葛,有时同一个人用十几个不同的名字来称呼。美术研究工作者胡蛮,在鲁迅的《日记》中,就出现过王凡、王弘、王钧初三个名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编者就误为三个人了,其实这三个姓王者,均为胡蛮一人。最近笔者访问了胡蛮同志本人,才弄清楚了这些化名的来由。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日记》中于1914年4月8日记有冯步青,相隔十五年后于1929年10月31日又记有冯步青。《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将此两次出现的冯步青判为两个人,分别索引,非是。此十五年前曾来北京投考知事、托请鲁迅作保结的冯步青,和后来在上海作律师、鲁迅托请为赎女佣王阿花事的冯步青实为一人。冯步青是通过魏福绵的关系认识鲁迅的,两次冯名的出现都和魏有关。魏福绵,浙江上虞人,绍兴浙江第五中学毕业,通过许寿裳的侄子许世璇的关系认识鲁迅,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的上虞同乡会任职。冯步青和王阿花都是魏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林语堂是朋友、同事.据《鲁迅日记》载,自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四年,他们间的交往括动有一百二十六次.现保留鲁迅给他的书信四封.但后来由于两人政治立场和文学志趣不同,关系逐渐疏远,以至泾渭分明,分庭抗礼.林语堂原名林玉堂,福建龙溪坂仔村人,曾留学美国、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英文教授.一九二四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鲁迅和林语堂两次“相得”和两次“疏离”的文章中,大多对其第一次“疏离”经过作了详尽的阐述,而对其第二次“疏离”,则多从他们对政治和艺术追求的差异进行分析,而绝无涉及“疏离”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直接原因。笔者根据陈望道的回忆、鲁迅日记以及他们当时交往的史实进行考证,认为其第二次“疏离”是在1934年9月13日曹聚仁招饮的家宴上。  相似文献   

17.
胡今虚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鲁迅研究专家,是鲁迅晚年联系较多的青年编辑出版家之一。他曾多次与鲁迅通信联系,在《鲁迅书信集》中,就收有鲁迅复他的信六封。据《鲁迅日记》载。他俩的通信联系始于1933年8月1日,直到1934年12月9日鲁迅收胡今虚最后一封信为止。他们之间的通信先后经历一年有余,往返达十余次之多。现存鲁迅给胡今虚的六封信中,第一封和第三封,内容特别重要,文字也长,如同他的许多优秀杂文一样,是正面直接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观感的,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般通信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四日记云:“得三弟妇及丰晨合照象一枚,甘日寄。”《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丰晨为一人,其实是两个人,丰是鲁迅对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的略称,晨是鲁迅对周建人的长女周鞠子的略称。周丰一,系周作人日籍夫人羽太信子所生,现在北京图书馆文献研究室工作。  相似文献   

19.
拙稿《〈鲁迅日记〉若干人名考辩》初在《新文学史料》发表以后,余曾赠送样本请刘岘同志指正,承刘岘同志指出,《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十月四日出现的王泽长名,乃是其字。《鲁迅日记·人名索引》误作另一人,其实应归合于刘岘条目下。据刘岘同志告知,他原名王之兑,字泽长,号慎思,笔名刘岘、柳涯等。刘岘是他较后用的笔名,在未用刘岘这个笔名前,最早用的是王泽长名。  相似文献   

20.
鲁迅现存的诗歌中,写得最早者当推《别诸弟》六首。其中前三首,写于一九○○年初,时为旧历庚子年;后三首,写于次年春,时为旧历辛丑年。其时,鲁迅正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求学。解放后,这六首诗由《周作人日记》中抄出,编入一九五八年版的《鲁迅全集》第七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