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把"字句动词补语语义只能指向"把"后名词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把"字句动词补语的语义指向可以是"把"前名词.这一类"把"字句可分为补语语义单纯前指"把"字句和补语语义前后兼指"把"字句两大类,有其历史来源和认知心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把"字句中"把"后NP的有定性问题在学界争论已久且尚无定论.文章着眼于句子的交际功能,将"把"字句分为陈述性"把"字句和祈使性"把"字句两类.考察发现,二者在"把"后NP的有定性上存在明显差异:陈述性"把"字句强调已然的处置结果,重在叙事,与有定NP和无定NP均可兼容,而祈使性"把"字句强调未然的处置目的,重在施...  相似文献   

3.
"把"字句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但统计数字表明表示位移是其原型用法.原型用法与其他用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外国学生可在习得原型用法之后靠同化来习得其他用法."表位移"是"把"字句教学的切入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4.
程度副词"非常"的有关偏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外国学生在运用程度副词"非常"时所出现的病句为例,归纳出五种常见的偏误类型并分析、论证了其偏误成因即"非常"对动词、形容词的兼容选择及偏误成因;"非常"与程度副词的共现及偏误成因;"非常"与否定副词的连用及连用后对形容词、动词的选择及偏误成因;"非常"对"比"字句的选择及偏误成因;"非常"的静态程度定性与动态性的不相容及偏误成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偏误性质把它们分为成分遗漏、当用而不用、不当用而用、语序错误四类.并以这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把"字句偏误现象从正反两方面例证进行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与篇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把”字句主语、宾语与上下文的关系上。“把”字句主语的有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篇章的制约。同时指出“把”字句宾语也以不同的方式与篇章语境相照应。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英语致使运动事件构式,还是表达致使运动事件的汉语"把"字句,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寄寓在这些构式中的运动事件是因为构式各构成成分的协同作用才具有语言上的实现.为了分析"把"字的构式意义,本文选择了有界和有定这两个重要的句法语义范畴,比较了表达运动事件的"把"字句与对应的英语表达,发现"把"字句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有界显性和有定显性,这个结果可以视为汉语属于限界语言的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8.
在"把/将"字句的竞争过程中,宋元时期"将"字句一直处于优势,明代开始"把"字句战胜了"将"字句取得量的优势,"把"字句的竞争优势由隐性转为显性。受"把/将"字语法化语义基础的差别,特别是句式类型、语体特色、语义表达、方言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把"字句最终取代了"将"字句。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把"字句和"使"字句的置换问题.本质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分析型致使结构,各有不同的句法构造和语义构造,"把"字句是强致使句,"使"字句致使性相对弱些."把"字和"使"字不能无条件地互相置换."把"字句和"使"字句各有对句中动词的要求,有些动词既能用于"把"字句,也能用于"使"字句.能跟"使"字句置换的"把"字句"把"后部分都能独立成句;而且其致使事件谓词一般隐含;如果致使事件谓词没有隐含,那么"把"后成分一般得是致使事件的施事、感事或主事性成分,或者是与这些成分有关的领属性成分.能跟"把"字句置换的"使"字句其句中动词必须符合"把"字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实现七个转变。在人才标准上,必须从唯"学历、职称"向重"能力、业绩"转变;在人才选拔上,必须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在人才使用上,必须从"追求完美"向"扬长避短"转变;在人才流动上,必须从"刚性化"向"柔性化"转变;在人才聚集上,必须从"引进人才"向"追随人才"转变;在人才环境上,必须从"硬环境、宏观环境"的改善向"软环境、微观环境"的优化转变;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从"一次性培养"向"终生培养"转变。  相似文献   

12.
法律权利,或为“允许”规范的直接意义,或为“命令”或“禁止”规范的间接意义。“允许”规范所规定的法律权利一般被称为“强允许”或“积极允许”;与之相对的是“弱允许”或“消极允许”。“弱允许”不具有法律意义,属法律不作评价或不干涉的自由或权利;具有法律权利意义的“强允许”只有与相关的禁止或命令规定相结合才能使法律权利名符其实。“乞讨权”有“弱允许”和“强允许”两种存在形态,前者不是法律权利。  相似文献   

13.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派经荀子而固定了立场,这是很有道理的。正是荀子思想体系的建立,使得儒家学派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了。苟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天人相分,尊重自然,重在“相参”;人性能知,物理可知,重在“学也”;“解蔽”“求正”,“知道”“体道”,重在“行之”;“治乱非天”,“人妖”可畏,重在“上明而政平”;人性本“恶”,去“恶”从善,重在“伪也”。  相似文献   

14.
在西部大开发中,交通建设尤其是公路交通建设在重庆的地位远甚于其它省市.山地为主,江河纵横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极大地制约了重庆的公路建设,重庆现有公路交通状况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规划中应增加总量,提高质量;建设重庆主枢纽,建设以"两环十射"为主的骨干交通网络,连通周边各省市;建设各区县与骨干交通网络间的连接道;建设各区县下伸到乡镇的公路,尤其是扶贫和移民公路.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公路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立法和司法上未能正确处理有关竞合问题,是新刑法首次确立的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罪名在一些地方很少适用的一个原因.正确处理危害国防利益罪涉及的"包含竞合"应坚持"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司法适用原则;正确处理危害国防利益罪涉及的"交叉竞合"应在司法中适用"法益保护的完整性"原则;正确处理危害国防利益罪涉及的"并列竞合"有赖于刑法的修正或相关司法解释.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充分体现刑法单独规定危害国防利益罪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状况,提出英语教学改革和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所花时间较长,效果相对较差的状况,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广大英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教学的研究者;从“讲师”转化为“导师”;既当“良师”又做“益友”。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仁政”,简言之即以仁义为本 ,以德政治天下。但这一学说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 ,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而诸侯的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则形成了其“仁政”理想的第二重困境 ;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正是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 ,才使得孟子的仁政在当时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美好生活”何以可能?这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将这一问题置于资本逻辑语境中进行检视,不难发现,“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引发现代社会生活危机蔓延是“美好生活”命题得以呈现的历史前提;资本逻辑自我扬弃的生活向度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动力支持;驾驭资本逻辑的生活回归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辨析“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阐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张力,从而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是一部体现江淮方言特色的近代小说,此特色从小说中"把"字用法便可看出.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概数词"把"和动词"把"进行比对,从而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