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中日战场形势的变化,大批文化机构和文化人士纷纷西迁。他们运用自身较为先进的新闻出版理念和经验,出刊办报、著书立说,使西部地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盛局面。抗战时期,文化人的西迁对促进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抗战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为计,到中国抗战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时,中国已经失去了南京、武汉。长江上游处在国民政府控制下重要的城市仅剩下重庆。自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即宣布迁都重庆,保卫重庆、保卫大西南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议题,宜昌作为扼守重庆的重要门户,长江流域国民党江防军围绕着宜昌及宜昌县内的石牌地区展开了宜昌会战、宜昌反攻、石牌保卫战等三次大规模的战役。这三场战役的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了决定中国抗战的最后走向。其中长江流域国民党江防军在三场战役中乃至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历史意义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浙大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连绵不绝,具有丰富的爱国民主传统,以东南民主堡垒享誉史册。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求是书院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浙大西迁、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钱永红、吴大信、高亮之等《浙江大学学生运动史研究》,2011年6月,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4.
焦作工学院是一所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高等学校。本文全面地论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经华北事变,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焦作工学院师生掀起的三次抗日救亡高潮的历史,并简述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西迁办学的艰难经历。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成为其四校一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首次考证分析,并试图理清其西迁办学经过、专业系科设置、主要教师与其学术活动等历史事实。研究表明,在齐壁亭(1883—1968)、王非曼(1897—1977)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秉承兴学救国、保存文化火种的理念,将富有特色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西迁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从而注入西北高等教育新的教育元素,同时也保存了中国女子师范教育的根脉,成为战时高等教育的重要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文本叙述结构上,《苗族古歌·沿河西迁》从西迁之前、西迁途中和完成西迁三个方面记录了苗族祖先迁徙前后的内容。本文力图通过探讨"沿河西迁"古歌如何记忆祖先的生活,深描"沿河西迁"古歌所记忆的祭祀祖先的仪式,并从苗族民众对祖先的情感、对祖先根源的追寻和对祖先的认同来剖析"沿河西迁"古歌青睐于祖先生活记忆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民政府的迁渝,原北平、上海等地的作家和文学期刊纷纷南下、西迁,汇萃渝州.其中,一大批散文作家在整个抗战期间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沐浴着抗战的烽火.它们或再现抗战生活,或替人民摇旗呐喊,构成了大后方抗战散文宏伟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对于梅贻琦来说,虽然之前已经出任清华大学的校长,但是西南联大却是其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代表着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大学一解》,就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抗战时期的历史档案,梳理了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合组成立的历史经过。地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武功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抗日战争期间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合组是现代农业文明的一次重要融汇。在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下,国立西北农学院办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成为当时国内惟一的独立农学院,并在合组后逐步形成扎根西北、融汇世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抱负,成为当代兴学强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早年开发西部、南部,苏联向乌拉尔山脉以东进军,使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跳跃式地向前发展。这个历史经验向人们表明,经济不发达地区要靠发达地区创造条件,输血扶助,实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五十多年前,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和东南沿海城市的一些企业被迫西迁,曾迅速推动了西南大后方工矿业的发展。这个不自觉的历史举动,为我们今天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认为,月氏西迁乃张骞西使之原因。实际上,月氏西迁既由游牧民族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又受民族矛盾激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张骞西使作为西汉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月氏西迁和张骞西使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匈奴攻伐乌孙、乌孙昆莫猎骄靡之生年、“及壮”以及率众西迁及西迁时的匈奴单于等几个大的方面详加疏考、正反辨讹,得出了乌孙西迁是在公元前160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回鹘西迁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鹘西迁新考薛宗正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流行着回鹘分三支西迁的说法,这与鹿特勤为西迁共主的史书记载明显矛盾。本文认为,所谓三支,实指同一支西迁回鹘前后投倚部族的不同与迁徙地的变化。“庞特勤”应正名为“勒特勤”,(Migligtegin).此人率领西...  相似文献   

14.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民族,她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对中华民族史有着巨大影响。北匈奴西迁推动了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历史车轮。北匈奴西迁是连接中国史、亚洲史和欧洲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加大对北匈奴西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述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路线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举国西迁及其导致的大批人、财、物的聚集与流动,使重庆一时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显示出川江航道作为中国抗战后方交通枢纽和门户的战略作用与地位。对伴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迅速淡出历史舞台的川江绞滩行业发展状况进行整理与发掘,可以客观揭示抗战期间大后方精英云集、同仇敌忾、国家利益至上的历史记忆;分析川江绞滩行业保障抗战大后方航运畅通的历史贡献,有利于丰富抗战后方的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没有确指、没有现存地图、没有GPS定位,西迁大军从东乌旗出境到乌兰巴托的路线一直存有争议关蕴科带着第一次重走西迁路时留下的疑问,驾车进入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沿着蒙古高原与中国锡林浩特东乌珠穆沁草原的接合处,再次考察锡伯人在243年前进入蒙古国后的西迁路线。这天是2007年7月10日。10天前他刚刚结束了对西迁之路的全程考察从新疆飞回北京。这一次他进入蒙古国后,将选择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交通大学主体西迁的思想基础是:50年代初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后,高等学校出现了新气象;西迁是带有战略转移性质的院系调整,学校领导坚决贯彻中央的决定,广大师生积极拥护,服从调配;顾大局、识大体,服从国家需要,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支援西北建设,以继承和发扬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为历史使命,实现了主体西迁。西迁5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为国家培养与输送大约16万各类专门人才,其中1/3以上的毕业生工作在大西北的工矿企业、科学教育等各条战线。西安交通大学已建设成为中国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西迁的老交大人为在大西北奉献创业无怨无悔,同时,也为在大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大学作为最大的荣耀。  相似文献   

18.
“西迁精神”是半个多世纪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西迁并在西部扎根过程中形成的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涵的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核心的有力彰显,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群体的时代坐标,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有效解答。陕西理工大学在校史沿革和办学特色形成中凸显了与“西迁精神”内涵相同的大学精神。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从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融合和就业“大课堂”嵌入等四方面构建“西迁精神”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宜昌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昌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多样化发展,茶文化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推动宜昌旅游产品向纵深发展。本文在分析宜昌茶文化的资源概况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宜昌的名茶开发意义,提出了宜昌茶文化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交通”一词的文化内涵入笔,回顾了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的诞生、发展、壮大和取得辉煌成就的110年的历史,尤其是西迁五十年来西安交通大学“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不仅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始终以培养优秀人才、追求学术卓越和服务社会为使命,以自主创新引领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总结了西安交通大学深厚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歌颂了交通大学师生员工的西迁壮举和西迁精神,明确提出了西安交通大学新时期的使命和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