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徐复观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自觉意识,一种政治责任意识,一种奋发意识,一种远见意识。忧患意识经历了"敬"、"彝"、"礼"、"仁"四个阶段,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徐复观深刻地发掘了它所孕育的政治思想:自由精神,平等理念和政治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根本在于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宗旨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学报健康发展应彰显以下10种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服务意识、学术意识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忧患意识、特色意识和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三段论的格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第一格算得上“审判格”吗?二是三、四两个格应确立哪些规则? 一三段论第一格,传统逻辑称之为“完善格”或“典型格”,可有人还称它为“审判格”。对后一种说法,我们不敢苟同,认为命名根据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旅精神的内涵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二重说”,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应包括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两个部分;一种是“精粹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只包括精华,不包括糟粕。我是属于“精粹论”。所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的升华.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  相似文献   

6.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句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此句中的“加”字,自汉代以来就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加”字是“凌辱、驾凌”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施加、施与”的意思.通过考证,我们认为“加”字释义为“凌辱、驾凌”更为符合《论语》中该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7.
结合江泽民总书记"全党同志都要增强党的意识"的讲话精神,从强化党的阶级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等诸方面论述了在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8.
一、引用的定义和范围 引用,是在说话和行文中引进现成的语句用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格。这样的说法,一般已属公论。至于引用的范围,说法就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可包括现成的诗句、文句、谚语、格言和他人或自己所说的话。有的论者认为还应包括进成语、寓言、典故等的。要是这样,未免失之过宽。因为成语属固定词组,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被运用进句子里头,本身一般还并非一个句子。至于寓言和典故,有的本身已凝缩成了成语(如“火中取栗”、“破釜沉舟”),有的则是以语句缀成的故事出现,句子较多,又不成型,也就说不上是现成的语句。 所谓现成的语句,也就是说不经更改、加工或节缩、扩展了的。简言之,也就是必须原模原样。由此而言,诸如摹仿现成的诗文而稍加变更的所谓“仿引”和并非原话而  相似文献   

9.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极具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浓烈的情感渗透 ,充满了忧患意识、宗教意识、沧桑意识和赤子之情 ;二是清醒的文体意识 ,无论近诗 ,近史 ,像赋 ,像论 ,都富有审美趣味 ;三是自觉的修辞意识 ,具有“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起点 ,“变通以趋时”的修辞策略 ,“言曲而中”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关于计划经济中自觉利用价值规律问题的探讨中,有的同志把社会主义国家依据市场变化,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实现国家的统一计划,也看作是一种市场调节;并认为广义的计划经济包括市场调节,而广义的市场调节也包括国家计划,二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我认为,这种“渗透说”是不正确的。不能因为价值规律在上述两种场合都发生作用而混同起来。一、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时下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流行说法,如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说小农经济是“汪洋大海”,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等,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导方面”是“以贡赋、徭役”来“剥削农民”为代表特征的“产品生产”。本文这些论点,作为一种新见解,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和讨论,但无论如何,实事求是地论定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在当前探讨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化的研究中,是很有理论意义的;提出了不同于流行说法的新见解,经过讨论,才能使研完工作前进一步。顺便说明:本刊所发的全部文章,特别是那些与时下流行说法有不同见解的文章,我们都不认为是定论;编者只负选择编发的责任;至于文章内容、论点等,文责由作者自负,都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与执政党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寻意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的思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政治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和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正> 增强高校师生的情报意识,为教学服务,以形成浓厚的科研风气,是高校图书馆最基础的业务工作,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保证.一、情报意识的能动作用什么是情报意识?目前国内外已有一百多种说法,在我国图书情报界常见的提法有:情报意识“是对新知识的敏感性与吸收能力”、“是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的情报的觉察力”、“情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囿于某些经典著作的个别定义的约束,我国固定地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这个概念,经济学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完全赞同的,有补充的,认为“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应区分为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部分和间接满足人民需要的部分”;有的认为,应明确区分“最终目的”和“中间目的”,云云。我们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  相似文献   

15.
解读“诗史”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杜诗学的研究者们在对“诗史”的阐释中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将“诗史”等同于史籍、史料;其二,认定“诗史”乃是自觉服务于政治教化的样板。本文旨在辨析此两种误解,揭橥诗史精神的实质,进而探察并阐述诗史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既不能仅仅把诗史等同于史料,也不能把诗史视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所谓“诗史”乃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出的具有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第一等真诗”。当今诗坛所缺乏的正是此一“诗史”精神。时代固然需要个人化的独语性的小诗,然而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与核心文化价值相系的大诗。一个拒绝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的诗坛毕竟是贫乏而病态的诗坛  相似文献   

16.
“青昏”一词出自《太一生水》,目前对其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读作“请问”,一种认为是“道之名”。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从上下文来看,“青昏”应与“土”为地名、“气”为天名相类,它应指“道(太一)”的名。其含义应为“情昏”,分别代表了“道(太一)”的有、无之双重特征。这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特征的论述有着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拗体,是汉语诗律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积累较少且缺乏统一说法。在范畴及数量上,笔者认为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杜诗中广义的拗体七律共有49首,狭义的拗体七律有38首。杜甫拗体“拗”的原因主要包括(1)词语表达的不可替换;(2)对其他增加诗歌音乐美手段的妥协;(3)有意为“拗”,追求奇峭之美。杜甫拗体七律“拗”的特点主要有:(1)“拗”出现在诗中的位置有所倾向;(2)某些失粘句符合“对”的规则。  相似文献   

18.
<正>《荀子》一书中有“法先王”、“法后王”两种主张,有时,竟是两种说法一简并出.单从字面上看,这无疑是一种矛盾.加之荀子“后王”的确指,他又不曾明确说出,弄得后来读《荀》者莫衷一是.杨倞认为,“后王,当今之王”、“近时之王也”.清代刘台拱、王念孙不同意杨倞的看法,认为后王当指文、武.刘师培又另有主张,认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认为在对“是……的”句传统的两分法(甲、乙)之外,还应新增一类丙,即是(动)+句子形式(包括单句和复句)+的(表“已然”的“语助”),丙类兼有甲、乙两式的特点;二是认为用否定形式来证明“是”的词性的方法行不通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性质及其用法,近年最为通行的说法是: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词组。介词词组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 张静先生批评上述说法,认为:“介词是一种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是专门介绍一个实词(或词组)作另一个实词(或词组)的附加成分,是偏正关系的一种语法标志。……介词只是介绍者,是一种语法手段。介绍者不能参加被介绍者的行列,不能包括在词组成分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