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兵家与儒、道、法等诸家思想的交融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兵家思想体系及特征,旨在领悟和传承先秦兵学的文化精髓。采用分析、归纳、对比、论证方法进行深层次研究。指出先秦兵家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吸收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借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兵家虽然不同程度地融会了儒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但却是以兵法、兵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兵家和诸子百家思想虽然在某些表述上字句相似,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兵家和诸子百家之间论兵最大的区别在于执著功利原则和崇尚人本精神的对立,从而决定了在军事思想方面的差异,即讲求用兵操作功能和追求用兵思想境界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十一位注家对《孙子》的注解。从治国战略的角度看,这些注文既阐释了孙子关于民本论、义利论、慎战论和伐交论几方面的思想,同时在注释过程中又融合了儒家的治国战略思想在内,明显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是对儒家和兵家治国战略思想的融通。  相似文献   

4.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中,有“刘向父子巩固儒家正统地位的教育思想”一节,本文作为对它的补论,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1刘向所倡导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2刘向提出的人性论及其建立在人性论、人生哲学基础上的学习观。行文中对《通史》的不妥之处也附带作了一些订正。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佛道盛行而儒学相对沉寂的学术氛围中,冯用之以儒家伦理为本位,秉持儒道兼宗的学术立场,一方面论述了机道观、时机观、机智观、机术观的机论思想,另一方面又阐述了经权观、权宜观、权衡观的权论思想,并凸显出机权方法的本质特征及其诸多工具价值取向。冯用之的机权观具有开创性、实证性和融通性特征,但亦有实证倾向明显、义理阐释薄弱及儒道杂糅等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6.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7.
儒家管理认识论中精神主体内在机制如何 ?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对儒家管理的哲学论和儒家哲学的管理观加以理解把握 ,且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儒家三纲领八条目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管理思想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基于这一总体看法,本文就这五家所关注和探讨的重点问题,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作了概要论述,从而勾画出了先秦诸子管理思想的大致面貌,由此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儒学是生命的学问为致思路径,概括出一代大儒罗汝芳的儒学思想与生命精神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对儒家生存根据论的阐发、身心一体的身心观、生生思想与“解缆放船、顺风张棹”的修养观、求孔颜之乐的快乐观。这些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和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8,(1):24-30
《鹖冠子·天权》篇不是记载鹖冠子思想的文章,而是战国末期兼容黄老之学的兵家作品。它的主要思想是:提出全面了解客观情势以免贻误军机;用兵要效法天道、遵循天地人三才的特点,要运用五行五音以取胜;效法先王,以德化民。《天权》篇与《鹖冠子》、黄老之学、先秦兵家有密切关系,其天道观、君主施政效法天道、配合五行论、君主保形养神论、重知、运用天地人的三才观等主要思想均与战国时期黄老学说、先秦兵家等流派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它提出的"絜天地而游"境界说应受庄子学派影响;重视全面掌握知识是受荀子解蔽说的影响,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学说互相影响、海纳百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商周三代的内外服官制度,形成了诸夏与四夷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并由此产生了民族观念和夷夏有别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族观以性相近论为基础,以仁爱为指导,以是否符合礼义来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主张用夏变夷,修文德来远人。之后的儒家坚持先儒大一统思想,反对夷夏大防,主张兼容并包、民族融合,并通过理论实践和学术讨论,对儒家的民族观作出了重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析了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认为他的本体诠释学从多方面沟通了中西哲学,他对中国哲学进行解构,并提出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知识与价值合一的心性论和儒家道德的辩证观及管理哲学的伦理工程,努力达到对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创新”,使之现代化,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危机管理思想,其整体更为重视危机预防。在危机预防方面,儒家从忧患意识出发,强调道德及社会责任;法家强调制度化、创新与识危除奸;道家强调领导者"有为乱之首"及处于成熟阶段的组织的危机预防;兵家强调对信息的系统搜集。在危机处理方面,儒家强调"不仁则失";法家注重运用激励约束机制;道家注意到在危机中的机会;兵家强调信息管理及对危机的快速响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制造危机,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5.
宋末遗民诗人林景熙受儒家和道家影响极深,但主导思想仍是儒家的入世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济世之心志,儒家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秉持深刻的“温情与敬意”,钱穆的新儒学呈现出“生命儒学”的进路。在生命儒学的视域中,钱穆面向社会大众阐释了中国人“现前享福的人生观”和“自求多福的幸福观”,同时又面向文化精英阐释了儒家的心性论和道德论,“孔颜之乐”“尽性安命”“通天人合内外”的论述尽显儒家德性幸福的内在超越。钱穆的人生幸福观具有将传统德性幸福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是为中国现代德性幸福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赵宜真作为元末明初兼通儒学的道教思想大家,力图把儒家理气思想及其工夫方法有机地融会于道教的思想教义和修道实践中,从而建构出一种既内涵儒家理气论思想要素,又有别于儒家式样的道教理气论思想范型和工夫方法论.赵宜真理气论对儒家理气论思想的汲取,有力地推进了道教在本体论、道德理性思维,以及实践主体能动精神等方面的时代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儒家民族观思想基础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儒家民族观为切入点,展开对传统民族观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儒学长期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因而儒家民族观也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观念"和"大一统"思想,以及儒家"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不仅为儒家民族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儒家民族观得以世代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风草"传播模式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儒家对中国古代政教合一传播思想的思考与简要概括,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发展者孟子、荀子都对政教合一传播观作出了进一步的推论,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特色与历史内涵的传播论。《论语》主张政治主流意识传播与社会教化传播融合,包括传播路径合一、传播角色合一等,其"身教"观高度重视传播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