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总结我国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结合落后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观念,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全面推进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口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十分关注人口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仍然有发展的趋势。所以,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问题。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要转变目前农村培训进城务工为培训当地经济建设人才。改变农村人口结构是关键,目前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等都凸显出严重问题,急需在建设新农村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诸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立足农村实际作出的重大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科学规划,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遵循其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提供有效保障,才能扎实稳步地推进。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人口息息相关,农村人口的过剩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能力、农民人均收入。现实中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与农业人口的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一大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核心在于提高现代文明,农村人口的劳务输出是解决农村人口与土地之间矛盾、农村人口素质与现代农业技术之间矛盾、农村收入较低与实现小康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人口大县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谢桂文 《金陵瞭望》2006,(24):71-7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二十字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变镇村相对落后面貌.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进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的人口政策推行多年以后,人口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河南是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农村人口问题,统筹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从而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7.
管理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实现对农村公共事务的"善治",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善治(治理)理论打破了"国家—社会"两分法的传统思维,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耦合,提供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乡村治理这一复杂社会政治现象的组织框架和价值理念,对新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苏农村人口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江苏省人口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2000年以来江苏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高学历人口比重仍然偏低、迁移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就业一产比例较高。进而分析这些变化特征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指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就业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而人口数量、就业人数、外出人口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呈负相关。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劳动者技能较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速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实施了退耕还林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业和农村出现了新的发展生机。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的开发与培训中存在许多问题。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任重道远,要求人口计生工作必须积极应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干部也存在着不知从何入手的疑惑和盲目模仿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一要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理清发展思路;二要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三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地市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生成是发挥地市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职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中之重。针对地市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课程缺失,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以特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遵循开放互动的课程生成原则,构建指向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服务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城乡文化强弱差距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中国城乡文化强弱差距极大,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夯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乡村生态旅游是针对乡村旅游存在的弊端并基于生态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协调型旅游活动,其健康、和谐的发展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并有效促进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并基于其特点、意义、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理念先行,摒弃零和博弈,追求共赢博弈"等措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乡村生态旅游走向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改善和解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是新时期、新阶段关乎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垃圾污染严重、乡村绿化综合效果不佳以及人居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关注民生发展的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绿色宜居村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加以完善和增强,从而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落后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体育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体育的良好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关策略,希望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共识、分歧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战略。学界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就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基本出路达成广泛共识。但对具体的建设路径存在严重分歧:一种观点主张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新农村;另一种观点主张立足国情以农为本,建设文化福利式的新农村。而城乡统筹是21世纪城乡关系发展的新趋势,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城乡统筹有利于发挥城市与农村两个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推动新世纪“新图书馆运动”,重塑“图书馆精神”,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不仅关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在于建造多少新村、多少别墅、多少公路,更在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要突出重视农村的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