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犹太人在哈尔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四海漂泊的犹太民族在中国东北部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难所".这些犹太人在哈尔滨等城市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先河,创造了为数可观的名牌产品,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的历史文献、建筑遗址.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史及散居于世界各国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弥赛亚是犹太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维护犹太民族身份认同和犹太人战胜苦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犹太弥赛亚观念在欧洲社会面临着来自基督教世界、世俗国家和犹太社会内部三个方面的挑战.随着近代欧洲社会形势的变化,犹太启蒙思想家根据时代精神对弥赛亚进行新的阐释,试图消除传统弥赛亚观给犹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最终改善犹太人地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犹太人是最初生活在西亚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公元70年,其“圣城”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之后,犹太人便开始了他们远离故土、辗转流散于欧亚大陆的苦难历程。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意识,自强不息。北宋年间,一部分东徙的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开封。在中国皇帝准许他们“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①的宏恩下,他们在这里安顿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兴盛一时的犹太社团,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然而,大约在700年后,他们却最终令人意外地悄然融入了当地的居民之中,曾经辉煌一…  相似文献   

4.
对犹太人隔都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隔都是中世纪欧洲社会通过法律手段对犹太人实行强削隔离而设立的犹太区.它人为地将犹太人从非犹太社会中分离开来,对犹太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隔都生活又将犹太人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犹太人非但没有被同化,而且还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使犹太民族历经劫难却顽强地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5.
犹太人是参与和影响美国人权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战后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犹太人参与美国人权外交的活动在主要参与者、目标和内容、活动策略和方式、活动的主要舞台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犹太社团在美国的成功及其积极推动,大屠杀逐渐成为犹太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乃至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也成为影响美国犹太人参与人权外交的独特因素.大屠杀幸存者和教研群体实际上成为人权网络的重要支持者,大屠杀教育则成为美国公民道德和人权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屠杀留给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使他们容易透过"大屠杀棱境"去认识世界各地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有所作为"而不是做"冷漠的看客"成了一种道义要求.与大屠杀相关的事物和语汇也成了强有力的象征,可以借此开展宣传、动员和意义架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剖析了马拉默德《店员》中蕴含的悖论性文化内涵。《店员》主人公的痛苦和困惑从侧面传达了现代犹太人皈依民族精神传统的复杂心态,反映了犹太民族在坚持信仰、保持传统的同时又对其怀疑困惑的双重矛盾心理。作家在作品中既认同犹太传统信仰的价值观、道德观,肯定对这个传统的精神把握,同时又呈现了犹太传统所面临的考验以及受到质疑、挑战的趋向。马拉默德在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创作上表现出的困惑与悖反亦昭示了犹太民族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寻求生存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近代波兰犹太人的聚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波兰犹太社区的形成是当时国际和国内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波兰犹太社区与历史上其他犹太社区相比,具有权力配置上的高度自治性;空间分布上的明显地域性;宗教文化上的民族传承性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彭树智 《人文杂志》2002,(2):133-138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 ,是人类文明交往史上典型的个案。这两个不同文明民族之间冲突的百年“死结” ,有其历史、文化、地缘和国际政治背景。解决的惟一正确选择是和解。勇气、智慧和理智是通向和解之桥 ,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我们反思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针对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具体剖析了布鲁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方案,并指出政治解放是抽象的、有局限的解放.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而是抽象的个性和抽象的普遍性相互分立.布鲁诺·鲍威尔之所以误解政治解放是普遍的解放,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源于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性理解.马克思主张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市民社会批判.犹太精神是市民社会的精神,人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0.
论犹太人铭记大屠杀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场浩劫。这两场浩劫程度之惨烈、手段之残忍、后果之空前应该说几乎没有二致,惟一的差别恐怕是,“纳粹屠犹”的对象是犹太人,发生在欧洲,而“南京大屠杀”针对的是中国人,发生在亚洲。然而,二战结束50年(截止1995年)后,不仅每一个犹太人都牢记住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且对“纳粹屠犹”的记念渗透到德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为全世界所熟知的同时,像“纳粹屠犹”、“奥斯威辛”一类与这一历史浩劫联系在一起的词汇早就超越了字面的含义,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成为人类暴行的代名词。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们不仅仅是学术名词,更意味着人类对暴行、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然而,“南京大屠杀”当时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却几乎鲜为人知。这样一种结果的出现应该说与犹太人在浩劫之后采取的铭记大屠杀的方式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这一思考出发,通过对犹太人在战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铭记大屠杀方式的论述,以期借鉴,使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铭记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1881年和1894年,因俄国的两次排犹反犹浪潮,推动了犹太人的迁移行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开始陆续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主要居住在哈尔滨等城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犹太人和大批白俄来到中国东北,也有部分人到了天津和上海等城市。他们属于较穷苦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犹太难民。他们在华的经济、文化、宗教活动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城市生活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拿破仑时期的犹太人政策是犹太历史上一个重大内容,他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和平等的资本主义原则,给予了法国犹太人平等的公民权利,在对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中又把这个原则带给欧洲各国,对欧洲犹太人的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二战时期中国上海犹太人历史的叙述,认识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犹太人,都不会忘记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活过的犹太社团的历史,更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和犹太难民在黄埔江畔共同谱写的患难情谊,上海作为那个年代历史的见证,今日必将发挥中国人民和犹太人传统友谊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探讨欧洲中世纪犹太人的文化地位和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犹太人经营长距离贸易的活动为他们掌握各地的语言和了解各地的风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犹太人对宗教文化和世俗科学的注重使他们确立了在文化方面的优势地位;犹太人协助或直接从事翻译活动,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潘光  周国建 《社会科学》2007,(6):130-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华犹太人逐渐离去。在欧洲犹太难民、塞法迪犹商和俄国犹太人这三个群体的内部,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离去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不能刻意归于政治原因和意识形态因素。在文革前的17年里,仍然有许多犹太人生活在新中国,他们的主要组织上海犹太社团委员会在中国政府支持下顺利开展工作。同时,香港的犹太社团一直十分活跃。当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犹太人又回到了内地,出现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积极参与当地的新一轮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16.
二月革命后,苏俄境内的各种犹太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受到禁止,促使哈尔滨成为东亚地区犹太人的聚居中心.其中,哈尔滨犹太人所创办的报刊业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通过这些报刊活动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使哈尔滨成为东亚与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世界取得联系的唯一途径,巩固和维护了哈尔滨犹太社区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为其日后回归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merican Jews’ personal experiencing of anti-Semitism and perception of its extent. Analysis of NJPS-2000/2001 indicates that lower age, less education, and American nativity increase experiencing of anti-Semitism.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 and attachment to Israel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ti-Semitic experience; friendship with other Jews has the opposite effect. Contextual factors are not significant for the experiencing of anti-Semitism but living in a state that leans toward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a downward effect. Contrary to experience, younger age and higher education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erception of a high incidence of anti-Semitism. Being a woman, American born, and living in state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Jews positively affect Jews’ perception of anti-Semitism. A paramount determinant of the perception of anti-Semitism is the individual’s belief that he or she has experienced it.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ference to three working hypotheses of integration,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徐新 《社会科学》2000,(4):72-76
近现代犹太民族在华散居史始于中国的门户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的 19世纪后半叶。在不到 10 0年时间 ,有大约 4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先后来到中国 ,其中有的是为了经商 ,有的则是来避难。上海、香港、天津、哈尔滨相继成为来华犹太人寄居生活的主要城市。祖籍巴格达和孟买的犹太人于19世纪 5 0年代率先来到上海经商 ,到 2 0世纪初这批犹太人已在上海建立起了一个颇具规模、富有富足的犹太社区。原籍俄国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犹太人由于那里出现的迫害和革命 ,于 2 0世纪初来到哈尔演、天津等地谋生。其人数增长迅速 ,到 192 0年仅在哈尔滨一…  相似文献   

19.
潘光 《社会科学》2006,(2):121-130
1840年后,来华的犹太人主要有三大群体:第一是从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来华经商办实业的塞法迪犹太人;第二是为逃避反犹恶浪、革命和内战来华谋生的俄国犹太人;第三是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对这三大犹太移民群体来华概况及其法律地位,特别是国籍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是在来华犹太人研究方面的深化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吾淳 《文史哲》2006,(3):144-149
犹太教社会的伦理,通常称之为宗教伦理;与此对应,中国宋代以后社会的伦理,我们可以将其叫做宗族伦理。在犹太教中,伦理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种律法,比如摩西十诫;在中国宋代以后的社会,这种律法即体现为族训和族规。换言之,这样一种伦理与法律密切相关,符合伦理的生活也就是符合法律的生活。同时,这样一种亦伦亦法的生活准则又通过教育得到落实。普遍伦理只有在法律和教育的担保下才能够实现或成为可能。这样一种伦理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已为犹太民族的历史经验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