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中国穆斯林,是指在9~10世纪(唐宋时期)后,自西亚移居汉土(Cathay、Chin之地)的穆斯林,这些伊斯兰教徒同时又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其主要目的,且历史性、阶段性地完成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中国穆斯林民族。故将其信奉的伊斯兰(宗教与制度)称为中国伊斯兰,通称回教。有关这个用语,在“中国”或者是“‘中国的’穆斯林、伊斯兰”中,概念已被加以区别。因为在中国境内,还有维吾尔、哈萨克、撒拉等穆斯林及其伊斯兰的存在,而这些民族都是属突厥语系的民族。与此相对,我所说的中国穆斯林,是以汉语作为其母语的,是…  相似文献   

2.
漫话清真寺     
漫话清真寺王培英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总是“围寺而居”。也就是说,凡穆斯林聚居的地方,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总是有清真寺矗立其间。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是穆斯林聚居区的标志,是穆斯林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场所。清真寺,阿拉伯原文名为“麦斯吉德”,意为“...  相似文献   

3.
陈敏华 《回族研究》2007,6(2):107-111
唐宋两朝政权与穆斯林群体基本上相互视为可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合作的“伙伴”与“朋友”,和平相处;元明两朝政权以半信半疑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双方很难将对方视为“伙伴”或“朋友”,至多互相认知为“对手”,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共存;清朝政权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态度前期与中后期不同,政策上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中后期统治者对穆斯林充满疑虑,处处以防范的心态对待穆斯林。只要不明确对方的意图,双方都将对方视为难以和平相处的“敌人”,作出最坏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草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巴彦浩特等苏木和镇,人口有两千多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及祭敖包活动,但他们只承认是穆斯林。本文着重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民族认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纳国昌明代,中国伊斯兰教正趋向干式微。“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①,呈严重失控状态,导致穆斯林意识形态异化,“倘有教门之家,尚存三分回国气象。”其他所谓“庸常之辈”,“止知为我教中人,至教之所以为教,究借...  相似文献   

6.
童莹 《回族研究》2011,(3):59-63
唐宋时期因经商等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番客”被认为是中国回族的先民。宋代穆斯林番客在华贸易较前代更为兴盛,回族先民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从体制之变、民生之异及风俗之移等方面,阐述两宋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回族先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必然在建筑中得到照应。宗教观念在宗教建筑中直接得到反映。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聚落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观。 清真寺移植来华是一种外来文化传播过程,经过几百年与中国本土文化之碰撞、交汇、渗透、融合、重组,互补,形成了主要分布在回族穆斯林地区的中国形制清真寺。 清真寺之于回族穆斯林如影随形。从穆斯林“番客”来华和外国形制的清真寺移植中国,到回回民族的形成和中国形制清真寺的成熟,两相对应,基本同步。只需探问清真寺之兴衰,便可知道回族之境况,清真寺是回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云 《回族研究》2000,(4):95-100
不仅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学研究也难逃“话语”和“权力”的分析框架。中国穆斯林史和回族史研究的统合与分离,则部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李普曼教授有关中国穆斯林史的研究并没有认同国内学者对穆斯林史和回族史所做的分野,他致力于陈述一部自然人群的历史陈述,而不是权力/话语体系下构建的“回族史”。即使是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性历史考察,他也摒弃了“穆斯林”这样的传统集体词汇,从更为具体的“穆斯林”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分析西北穆斯林的独特社会经历。这就是李普曼研究西北穆斯林史时所用的场景分析。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从宏观的方面讲,涉及到西北社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从微观的方面讲,则涉及到“穆斯林”团体、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互动关系。对西北穆斯林史的场景分析,不仅有助于祛除集体名词对西北穆斯林史的不当描述.而且有助于阐明穆斯林在中国形成陌生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梁向明 《回族研究》2007,4(1):37-44
回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是深受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纲常伦理学说双重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和“敬”为主要道德规范的夫妇之伦,以“慈”与“孝”为主要内容的父子之伦,以“宽”与“忍”为核心的兄弟之伦。作为调整回族家庭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回族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在指导、规范和协调回族穆斯林家庭内部成员的日常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中的某些尊卑等级观念和封建孝道思想则有其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成媛 《回族研究》2005,(2):191-192
伊斯兰教崇尚知识,鼓励求知。《古兰经》和圣训中都有鼓励求知、强调学习的经文和圣训。《古兰经》云“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58:11)“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这一圣训也最为著名。因此,穆斯林有重视和提倡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千百年来,也形成了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明代回族已经形成,但也面临许多对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不利的一些因素。在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胡登洲看来,主要是“经文匮乏,学人寥寥,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于是,他“慨然以发扬正道为己任,立志兴学”。他先是在自己家中…  相似文献   

11.
虎隆 《回族研究》2007,(1):119-123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伊斯兰教和“消经”的学者对广泛流传于西北穆斯林社区的伊斯兰教法经“消经”《开以达尼》的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着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持之有理的原则,根据“消经”《开以达尼》塔什干原版本和调查资料,对它的作者、著述时间、印书地点、内容、翻译和版本等相关性的问题,以及它与回族穆斯林创造的拼音文字———“消经”的关系和意义进行考证和阐释,以期澄清此经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穆斯林的“两世吉庆”观源于《古兰经》。这部伊斯兰教经典在多处阐述了“今世”是美好的,人们应追求充实的生活,既不要禁欲(望),也不要纵欲;“后世”的“天堂”是今生行善者的“永久居所”,火狱则是今生做恶者的归宿。《古兰经》用“两世论”鼓励穆斯林为获得“两世吉庆”而奋斗不息:重视今生,放眼未来,安分守中,行善止恶。这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建春 《回族研究》2006,1(4):39-44
蒙元时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的穆斯林大批入华,因其种族繁多,语言不一,元朝文献中乃孕育出“回回”一名,以概称这时居中土的穆斯林诸族。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回回”一词的含义及居华穆斯林的族属作一浅析,认为蒙元时期除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回回人外,西域东迁的哈剌鲁人、阿尔浑人及中土境内的部分蒙古人、畏吾儿人、汉人等,也是构成当时穆斯林族群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4.
拨开西方话语霸权的迷雾探求伊斯兰的本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古兰经》经文为依据,辩驳了当前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关于穆斯林“好战不宽容”和“穆斯林妇女服饰压制妇女的权益”的错误认识,论证了西方文明面临的问题根源在其自身内部,而非来源于外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清代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伊斯兰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发展麻秀荣,那晓波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后,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和人口流动开始逐渐步入高潮,伴随着关内各省回回穆斯林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动,以及相当部分新疆维吾尔等族穆斯林的被迫东来,伊斯兰教随之在东北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传播发...  相似文献   

16.
清真饮食对糖尿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真饮食,即穆斯林遵照伊斯兰教理、教律与民族习俗中关于“用水、宰牲”的有关规定,而制作饮食品的整套规范标准,以达到防止“病从口入”的目的。 回族喝茶讲究清淡,用冲泡法,很少煮、熬茶;配辅料讲究合时宜,不单是为了解渴而喝茶。其种类分:提神茶、消食茶、养益茶。西北回民很重视饮茶之四时所宜。春三月万木象荣,此时饮以中性之绿茶,辅以植物花类饮品。因花貌美而性主升,气之象也,于肝之本意相合。象玫瑰花清香典雅,入走肝经,有舒神解郁、和血散瘀之功。夏三月气候炎热,人体排泄量大增,此时饮以凉性之青茶,辅以白糖、…  相似文献   

17.
引子居住在泰国的各穆斯林少数民族当中,最靠北的是华人穆斯林,当地称之为“钦浩”(Cin—Ho),或简称为“浩”(Ho)。他们在数百年间,陆续从中国西南端的云南省迁到邻国老挝、缅甸和泰国。实际上,“浩”在泰国北部是指所有云南籍华人移民,而无论是否穆斯林。这一点在“浩”穆  相似文献   

18.
一本奇书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相似文献   

19.
“摩尔人”(Moors)一词来自拉丁文,是西班牙人在几个世纪中对非洲西部地区穆斯林的称呼。但自从法国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征服撒哈拉沙漠的西部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清真食品始于唐代,而清真食品的出现,不单是推动了唐朝都城饮食业的发展与繁荣,更为关键的是它构成了中国穆斯林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因而是实现穆斯林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问相互交往和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媒介.在唐代,穆斯林清真食品的内容比较丰富,从市民到贵族甚至皇室,他们的日常饮食几乎都已经离不开清真食品了,所以“肥羊美酝”便成为唐代长安民众十分渴望的生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